春风舒柳 豁开念想
——信江韵同题微诗《爱》尚溪总评
“拨开春风舒柳/请战书上印满鲜红印记/共赏夕阳的温柔 定格”(风景一路)。樱花烂漫谢东风,舒绿已告疫情微。白衣天使请战书上的红手印记,已化作了鲜花四溢弥散的色彩。“拨开”是回望,眼前春色,本是逆行大爱彰显。“泪珠浸湿襁褓/转身,驰行黄鹤楼/红梅唤起樱花,携手迎春”(万年长),“泪”难舍,“驰”行急,走得如红梅般刚毅,归得如樱花般美丽。“襁褓”“黄鹤楼”运用借代的修辞,把舍之难,志如磐作了形象的表达。“红梅”“樱花”扣住了时令特点,也拓宽了读者的想象空间。
“瘟疫肆虐/白衣勇士战斗在一线/彰显医者仁心”(汤良富),白衣执甲除魔障,剑气仁心大爱无疆。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牵动着14亿国人的心,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斗争中,广大医护人员战斗在最前线,社会各界倾力相助,与时间赛跑,与疫魔争夺生命,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的新时代大爱之歌!信江韵微诗社推出《爱》的同题创作,许多诗友把这份“爱”,写在了新时代最可爱的人的白色战袍上。
以84岁高龄出征武汉的国士钟南山,自然是微诗人关注的对象。“面对疫情 高龄的你/夜驰武汉稳人心/含泪言这是座英雄的城”(雨婷),“是一把利刃/在眉间/刻了一个深深的川字”(罗鸿莺)。前者诗抓住人物的神态、语言描写,诠释“爱”的内涵;后者定格为“时艰信念”的精神图像,从眉间紧锁的那个“川”字,让我们分明地看到一种坚定。
“方舱 汗水湿透衣背/喂食患者嘴边的/胡萝卜 坐拥人参花果园”(杨文亲),“方舱医院里/一对老来伴的故事/点透 人生真挚的情感”(义之)。方舱医院是应对疫情的中国创举,不仅取得了良好的抗击疫情效果,更产生了良好医患关系的社会效应。前者是从医者角度,诗友通过医护人员给患者喂饭的一个生动的细节,彰显了医者仁心的主题。“汗”湿的是辛苦,“喂”到嘴边的是爱心,“胡萝卜”有仅有形有色有味,更有“人参花果园”,这是对生命的最高护佑。后者却从患者的角度,用“故事”凝聚丰富的信息。方舱医院是公益性的,患者大都是轻症患者,他们会怀着一种感激心情,尽量自己克服困难,努力不给医护人员“添麻烦”,医患之间良性互动。他们是帮助与被帮助,拯救与被拯救的关系。这里没有特需病房,也没有高干病房,所有的人都是一样的床位,吃一样的伙食。食品、药品和医疗服务的分配原则是按需分配,身份、财富的差距,在方舱内部被暂时弭平了。医患之间亲昵相称有之,邀医者吃武汉热干面、相约到武大赏樱花的有之。他们之间的故事说不完,道不尽,但有一点是共性的,那就是人间挚爱。
问“爱”“到底是何物/千里逆行 一次援手/无字诗行里 降伏多少泪目”(老左)。想当初“白衣天使急如焚/赴武汉 抛家无畏惧/一心救百姓”(张结和)。“那个照亮希望的逆行者/也处于黑暗阴霾里/总想以速度赢来生命”(黄丽琳)。“在悬崖边行走 用银针/拯救颗颗濒临绝望的心/让暖暖的笑和山花一道灿烂”(求真)。
“一颗菩提心/普照/十方众生”(梅雪),“菩提”医者心,“十”字是医的标志,全诗以“普度众生”立意;用“一”与“十”构架,言近而意远。“泪光里的微笑/欣慰憔悴脸庞/相视无言心与心在碰撞”(庄小街),“泪”与“笑”,“苦”与“甘”人生常味;沉重的甲胄,遮挡了容颜,护目镜片后的目光,诉说着“爱”的无声誓言。“风儿 裁剪一枚枚诗笺/把那些逆行身影铭刻/春天的钟摆 用生命上紧发条”(晓犁),春回大地盛世共襄。所有春天的故事,都被情爱满怀的诗人记录在诗笺。他们逆流而上,在生与死的考验中彰显大爱的光芒。诗人取象“钟摆”,让其微诗有了特别的诗韵,耐人品读。“钟摆”曾经是生命的飘摇,是我们的“逆行者”“用生命上紧发条”,才使其有了春天的蓬勃节律。
“爱”这个主题太过宽泛,诗友们只要从自己的真实情感出发,抓住“爱”这个“虚”题,充以“实”质性的内容,就能写出好诗。纵观本期创作,佳作叠出,不胜枚举。但还提请诗友们,写诗不要过于“老实”。属于“老实”就是中规中矩,不管叙述还是描写,挑不出太多的毛病,但就是无法吸引人读下去,很是乏味。那如何做到“不老实”,让你的诗自生一股灵气,说白了就是虚实结合,尽量用实中有虚的句子酿造出幽默、机趣的氛围。
“驾/驭/爷爷”(八千岁),短短四个字,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机趣就出来了。“爷爷搂着瘦弱孙/恨不能 拆了/自己的骨头”(愚笨翁),看似大白话,虚其娇生惯养而又束手无策,近乎溺爱的后果是隔代亲传的无奈。
“父亲对我说过的话/不多不高不重/而买回的‘小人书’曾堆如山”(火火),简简单单的“父爱如山”的立意不奇,奇就奇在“小人书”的取象。“小人书”是六〇后孩童时代的挚爱,是那个文化食粮奇缺年代最好的信息途径,相当于现代孩子离不开的动画片。但那又是一个正统时代,“小人书”又被大多数家长看成如同今天会耽误正常学习的“电子游戏”,加上当时生活水平较低,家长是很难有钱给孩子买“小人书”这样的奢侈品的。而“如山”可见其多,可见父爱之高之厚。中间一行的三个“不”字的重复使用,则表达了诗友对父亲的热爱之情。虚实结合,情味隽永。
“父母给了我如山如水的过往/细思/除了报答 就是传递”(李国华),山水有形,让父爱如山,母爱如水,化虚为实,而一词“过往”又由实入虚,全诗驻足落到一词“传递”之上。家教之爱,代代传承。
“针脚羞涩,一圈圈匝疼指尖/望不穿秋水/那盏橘黄,还在暗夜里苦等”(文馨水静),“慈母手中线”立意翻新看似平常,但微诗起笔不凡,生动形象,情意浓郁。“羞涩”运用拟人的修辞,同时还暗含衣厚不易穿过针的意思,所以会有“匝疼指尖”之实,但用“疼”而不用“痛”,又虚实结合,手被扎痛,而心疼游子;“指尖”是实,也有十指连心,母子连心的深情厚意。“橘黄”灯下,母亲望穿秋水苦盼情形令人动容。“午夜,厨房响起了锅碗瓢盆/叠满课本的书房/又飘来,妈妈的味道”(诗画),眼见为实,耳听为虚,诗友调动听觉、视觉、嗅觉全方位地感知母亲日常生活中的流淌的深沉的爱。“追随着孩子的身影/母亲用视线/遮风 挡雨”(阿成),“追随”实中有虚,“视线”虚中有实,母爱如影随行。
“生怕院中的小树口渴/爸爸刚浇完水 妈妈又来了/有一天他耷拉着脑袋”(陈敏文),以爸妈轮番浇水而不考虑小树的实际需求,来表达如今的父母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而无休止地安排孩子的生活与学习,结果适得其反的现实状貌。无论是微诗的反向立意,还是其构思技巧,在本期同题微诗中都属于特立独行的。
男女之爱当然也是本期立意的主题之一。这里只推崇其中的一首:“海的誓言山的盟约/一曲《梁祝》过滤/多少岁月风尘与传说”(夏天的树荫)。海誓山盟是爱,《梁祝》是爱的绝唱,老调重弹,但“过滤”一词救活了整首诗。
本期我最喜欢的一首诗:“树枝清瘦,却依然/努力地举着雨水/为你的帘,撩起黎明”(夏维纪)。大家都听过一首歌《好大一棵树》,那树有人说是老师,有人说原本是纪念某一政治家,你还可以是指你认为是的所有人。这就是文学的魅力。爱就是“好大一棵树”。“树枝清瘦”运用拟人,实中有虚;“举着雨水”中的“雨水”是喻指,“你”是谁?“黎明”又有什么寓意?每个人都从中读出了清新,读出了爱的护佑,浓浓的诗味,厚厚的情谊。诗友汪有辉三行诗为本期《爱》诗创作作了一个很好的总结:“春风吹起/一条路 豁开念想/温暖 所有的悲喜”(汪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