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梅梢一捧胭脂雪
文 / 李姝怡
妙玉是红楼女儿中,比较特殊的一位丰姿艳质却带发修行,当属世外之人。作者说她“好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可见妙玉追求的是“高洁”二字。别的不论,单是泡茶所用之水,都讲究的很。
书中第41回,“贾宝玉品茶栊翠庵”一节里,妙玉单请宝黛钗三人吃“体己茶”。谈到用的水时,妙玉曾批评黛玉俗,尝不出用的什么水。接着说,这是五年前在玄墓蟠香寺住时,收的梅花上的雪,装入瓮中埋在地下,至今夏方开。还说,先前给贾母泡茶时,“蠲的隔年雨水”不能这样清纯。雨水与梅上雪,岂能相提并论?自己和入得眼的人吃的“体己茶”,比正经待客之茶要清淳,这可真是洁而又洁了。除了妙玉,只怕第二个人也想不出来。
细想之下,觉得妙玉的话似有不妥之处,他于五年之前在蟠香寺收了一瓮梅花雪。收好之后,应立即埋入地下,还得埋得深一些、久一些,吃时再挖出,方可保其清凉纯净吧?但五年之后,她住的可是贾家的栊翠庵了。那么这一瓮雪水是怎么转移过来的呢?从书中第17回和第63回介绍妙玉的来历可知,她从蟠香寺到栊翠庵,也是几经辗转的。这一瓮雪水又不会土行孙的地行术,少不得也得从地底下起出来,才能跟着她一起来到栊翠庵。那这一路之上,还能用地底阴凉之气来保此水之清之淳吗?饶是封的有多严实,日照风吹雨打的,难道就不会有变质之嫌?

这样比较低级的荒唐言,是我理解有误,还是作者有意为之呢?不妨看一看妙玉素日的为人和最终的命运。妙玉素来清高的很,差不多的人在她眼里都是俗不可耐,不配与她交往。黛玉与之相比都是随和可亲得很了,难怪李纨说“可厌妙玉为人,我不理他”。但是她的红梅别人求不来,唯宝玉求得来。别人生日都不理论,唯宝玉生辰时送了一张帖子。刘姥姥用她一个平时不用的茶杯吃了口茶,她就嫌脏不要了。而给宝玉吃茶时,却奉上了自己日常所用的绿玉斗••••••洁,固然是洁如未沾尘泥的梅梢雪了。可这高洁背后仍免不了女儿家的红尘心事,三千烦恼丝未断,尘缘又怎能真的了断?梅梢之雪略一粘尘,就注定再难洁净了。
妙玉最终被强盗掳去,如判词中所云:“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她自述那梅上雪水的难得,不自觉间透出的荒唐、矛盾,实际上正暗合了

【作者简介】
李姝怡 女,生于1984年,现工作于明水县第一中学,县红学会成员,黑龙江省诗词学会、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喜爱文学创作,多篇作品发表于各类期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