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时野猫溪邻居中,印象最深的是补锅的张大伯。张大伯个子瘦小,腰杆佝偻,颈子有点偏,人很朴实。张大妈漂亮、利索、干练。张家人丁兴旺,有几个儿子,遗传了其母亲的基因,长得都很帅。印象中俩人都没有正式工作,全靠张大伯补锅为生。在那个特殊年代,若不是张大伯有补锅手艺,恐怕很难养活他那几个儿子。

文革时期,物资匮乏,尤其工业品奇缺,买什么都得凭票购买。有时即使有票也不一定能买到。买口锅的钱相当于一人一月的生活费,因此补锅业生意兴隆。也不知张大伯的补锅手艺是从哪儿学来的,或许是祖传的吧!一般张大伯补锅,要等收到的破锅积累到一定数量才生火。一开始补锅,就有很多围观的人,因那个年代文化生活单调,街上死个耗子都有人议半天,何况补锅时那红红的炉火,也算一道风景。只见张大伯早早在一个自制的特殊炉子里(相当于炼钢炉)放满焦炭,焦炭中间放入小坩埚,坩埚里放了碎铁,然后猛火熔铁。为了增强火力,张大伯必须不停地拉风箱鼓风,以增加炉中湿度,等坩埚里碎铁熔化后开始补锅。补锅时,见到张大伯左手用废布裹些沙子在手心做个窝,右手用铁勺子伸进坩埚里舀上一勺子熔化的铁水放进左手窝里。然后,左手迅速从锅的背面抵近锅的破洞处,右手用一个布卷成的布团做的擦子,往通红的铁水上迅速用力擦,只听‘呲’的一声响,补锅大功告成。补锅这个工作双手必须迅速、协调,若是铁水冷却就得重新加热熔化铁水。整个过程算“一教二补三配合”,“教”到锅补好为止。补锅有几个关键:一、破锅要先去除油污,和锈蚀的创面;二、操作要迅速,在铁水冷却前完成;三、双手配合得当,左手用力要让铁水溢到上面,右手擦那一下要迅速、有力,否则锅底淤积铁疙瘩,会影响使用年限。张大伯明码实价,一“教”0.1元,补好后按"教"数付钱,童叟无欺。遇到铁锅破洞较大时,还得采用“农村包围城市”办法,从周边“一教一教”往中心补。张大伯手艺相当精湛,经他补过的锅,除锅背后有点疤痕外,里面(使用面)很光滑,完全不影响使用。在那特殊年代里,张大伯这门手艺使许多家庭避免了有米无锅的尴尬,也解了许多家庭的燃眉之急。

唐代文学家,诗人韩愈曾为污者(泥水匠)王承福立过传《污者王传福》。张大伯和王传福类似,都是匠人。王承福长安农民,天宝年间从军,立有军功,但他放弃军功回乡仍做泥水匠营生,凭一把手镘(抹泥刀)维持生活三十余年,但终生未娶。王承福认为成家是一件劳心费力的事,不肯操心养活妻子儿女。比较起来张大伯比王承福伟大多了,张大伯养育着几个子女。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是千古不变的真理。张大伯和王承福皆是有自知之明之士,知其能薄、力小故择其力所能及的事做。况且补锅、抹泥难学易行,手艺好也是一种不错的谋生手段。如今的新社会,补锅这门手艺早已失传。一是补锅很辛苦,又危险,上千度的铁水,握在手里有烫伤的危险;二是现在条件好了,锅的品种多了,坏了再去商场买一口新的回家。

作者简介:
笔者牛放,本世纪初曾就职于浙江某三面环海,一面靠山的流放地,某公司工科男,50后。专业上稍有建树。退休前,常在国内权威期刊上发表文章。退休后,喜欢研究古文、英文、日文。不时徜徉于诗词、散文、短篇小说之中,自得其乐。喜欢喝酒,但不醉;欣慕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老年生活:三杯两盏淡酒,五个四个诗友聚在一起,其乐也融融。
庚子年正月初一起,举国宅家抗疫,闲极无事,搜索记忆辑成短文十数篇,以飨读者。故事人物年龄跨度较大,从50后到80后 。故事并非虚构,但人名全是杜撰。有相见恨晚的感叹,有恨不早遇的惆怅。故事都有真爱,但结果却是遗憾。愿读者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