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是一盏高悬的红灯笼文/曲景涛
这个季节的故乡是一片耀眼的银色
炊烟在一声声或远或近的鸡鸣声中渺渺升起。山村在寂静的酣睡中逐渐醒来。太阳一如既往的从灰蒙蒙的山间 一跃而起,整个山村一下子变得格外的得祥和而明亮。此时的风似乎都闪着光亮。
昨夜的一场瑞雪来得分外的匆忙,忙的连树梢上都没有留下一丝痕迹。只有地面上又添了一层纯洁的白。那白让人陶醉,让人兴奋,也让人的眼有些赤痛 。人们或许是早已习惯了这样一场场的纷扰,早早的起来清扫着自家院落和门前的雪。也或许是新年将至的缘故,每个人都显得那么轻松和愉悦。
那是谁家的大门,早已挂起了两个红红的大灯笼,在一片洁白中是那么的鲜艳,显眼。那红红的圆圆的灯体,好似一个硕大即将熟透的苹果,在等待着垂涎欲滴的人儿前来采摘。那随风欢快飞舞的灯穗,好似一团不停跳动的火焰,又好像一个极不安分的红色精灵在讲诉着昨夜的山村里发生的所有的故事。
故乡的冬天因为这星点的红色而显得富有生机和热情,新年也因为这高挂的红灯而变得祥和与喜庆。而我也因为这极富团圆气氛的大红灯笼,让我的情感在这通体洁白的世界中,一次次百感交集。我的心与故乡贴的更近更紧了。
小的时候,每当进入腊月,大人们就开始忙着用高粱杆儿扎各种形状的灯笼,然后用彩色的纸糊起来,然后精心的悬挂在屋里的某一处,只有等到过年那一天晚上才拿下来,里面插上一支点燃的蜡烛,于是色彩斑斓的小灯笼在一支支小手上就像一颗颗遗落在地上的星星,一张张兴奋的小脸儿在欢快移动的星星照耀下显得格外满足和幸福。
小年儿那天,我们那都有立灯笼杆的习俗,即“二十三,立灯笼杆”之说。家家都会选又直又高的松木杆立在院子里,上面插上一棵松树枝,木杆的最上端,是一支木制的飞机模型,飞机的样子很逼真,而且机身前端小小的螺旋桨还会随风转动。然后通过固定在飞机模型下面三脚架上的滑轮,用绳子把一个大灯笼拉到上面。之后我们最在意的事情就是相互比较今年谁家的灯笼杆最高,谁家的飞机做得漂亮,然后又都以自家的为最高最好而沾沾自喜。
在我的记忆中,灯笼的发展史便是我的成长史,更是我家乡的 变化史。那个时候的灯笼最开始由纸糊的到玻璃粘制的,到现在各种各样样式精美大小不一的各种材质的灯,由最开始点蜡烛的灯笼到现在能发出各种光亮的电子灯笼。五花八门的灯笼让现在的春节变得更多姿多彩。其实,灯笼的样式与功能的每一次更新都是现代科技和人们生活变化的最直接的反映和体现。也让我们这些见证者的内心不光有了怀恋,更有感慨与向往同时存在。
如今门前这盏大红灯笼正如故乡那蒸蒸日上火红的日子,在东北这块肥沃的土地上热烈而奔放着。
她就高悬在门前,高悬在我的眼里,高悬在我的心上。
驻站作家简介;曲景涛,男,毕业于吉林省高等教育学院中文系 一个喜欢在繁华与宁静的交叠中,听时光的声音,看岁月来去的诗歌爱好者,在《大国歌词》,《歌词原创基地》均发表过作品。在全国宣传语大赛上多次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