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祭父母
文/追梦 诵/袁嘉敏
清明节即将到来,每当此时,心情陡然沉重,回想起父母在世的点点滴滴,让我久久不能忘怀,特写一篇祭文,以慰父母在天之灵!
父母一生养育我们兄弟四人。在那个食不裹腹,衣不遮体的年代,母亲很要强,含辛茹苦把我们拉扯成人,从没有断过顿。衣服虽然是大改小,补了又补,但洗的干干净净。她时常教导我们要勤俭节约、知恩图报、以德服人。我们哥四个继承了您的光荣传统,至今从不乱花一分钱,媳妇们称俺哥四个为“老抠儿”。但我们很欣慰,这是母亲留给儿孙们唯一的精神财富!

父亲小时候受尽苦难,有幸在修河的工地上,被招收为一名煤矿工人。以每月微薄的工资,养家糊口,艰难度日。随着改革开放,生活条件逐年改善,陆续地我们结婚生子,成为拥有二十口人的大家庭。父亲退休后,村里的一些生活琐事,红白喜事等都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
零七年七月十六日,是一个伤心的日子,最不愿想起的日子。那一天村里大会,姑姑们到奶奶家赶会,父亲陪他们聊着天,说些家长里短的琐事,中午时刻,父亲感到有点不舒服,就躺在了奶奶的床上,想休息一下,谁知竟然成了永别……满屋子人竟然没有发现异常,当大家发觉时,已没了气息。但大家不愿放弃,经过医院全力抢救,却以失败告终。您走了,没有留下只言片语,您走了,舍却了白发苍苍的老母亲,舍却了悲痛欲绝的老伴和儿子们!舍却了您的兄弟姐妹们!那年您六十六岁。

母亲身体不好,因父亲的突然离世,怕母亲经受不住打击,提前把她安排到大哥家,待家中一切都安排好后,让姑姑去委婉地向母亲说明情况,做好思想准备。您却说:“我明白了,你哥他穿上寿衣了吗?后事安排的咋样了,叫我回去,看他最后一眼,放心,我没事。”姑姑却已泣不成声!母亲回到家,看到父亲的遗容时,泪如雨下,伤心欲绝!我们赶紧把她搀到里屋,姑姑试图去安慰母亲,母亲却说:“不用劝了,这也不是谁能劝得了的,我啥都明白,哭出病来,受累的还是我的儿子、媳妇们。”
儿子们知道,坚强的母亲把悲痛压在了心里,不想让我们更难过!但那毕竟是一起生活了几十年的老伴啊,怎可能不伤心呢!

零八年初冬,母亲身体不舒服住进医院,几天以后,有所好转,要求出院,但医生说母亲的心脏衰竭的很厉害,让再观察几天,最终又住了下来。那天晚上,手机突然响起,我一听是二哥的声音,他说母亲想我了,让我赶紧去医院,我的心咯噔一下,顿感不妙,因为母亲住院时状态很好,没事不会半夜打电话。我和媳妇赶到医院后,母亲闭着眼,我轻轻的唤了声“娘,我来了。”母亲睁开眼看了看我说:“我以后恐怕管不了你了,有什么事跟你哥嫂们商量!”说完就再没说话。
第二天,叔叔、婶婶、姑姑们陆续来到医院,母亲精神大好,跟大家开玩笑说,差点见不到你们了,恐怕我回不去了。说得我们心里酸溜溜的。农历十月十七日下午五点左右,母亲心脏严重衰竭,经全力抢救,回天乏术,最终离开了爱她的、她爱的儿子和媳妇们。将她的人生旅程永远刻在了六十六岁的年轮上……我霎时感觉天塌了,一年零三个月,接连失去两位至亲的人,心如刀绞,肝肠寸断……娘啊……您咋就不能多陪儿子几年哪……

父母亲离世十几年了,但他们的音容笑貌,时常出现在脑海里,淳淳教导,历历在目,养育之恩不能忘!爹……娘……您们放心吧!我们哥四个相处得非常好,四个媳妇亲如姐妹!孙子、孙女们都已长大成人,您最小的孙子在前年参军入伍,成为一名光荣的武警战士!如果有来生……不――没有如果,来世咱们还是一家人,我们还做您的儿子……
愿父母天堂安康!
儿泣血祭拜!
原创首发

作者简介:薛广旗,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人。七零后,爱好书法,写作,打油诗等。采菊文苑常驻作者。以最好的心态,迎接挑战每一天!
主播简介:袁嘉敏,山东淄博人。淄博市声乐家协会副秘书长、淄博市朗诵协会会员、淄博市电影电视艺术家协会主持人专业委员会会员、多家网络媒体主播,喜爱声乐和朗读,用声音传递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