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刚经》修学笔记(卷七)
作者:吕兴福

佛问须菩提: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们能作是念,我已证得什么果位,能这样认为吗?
佛经有一大特点,在叙述时轻拉慢唱,好象悠闲自得似的,这一段经文,佛用同样的语式,从初果阿罗汉的须陀洹一直问道阿罗汉,须菩提的回答也如此,有板有眼,一步不乱,用同样的句式回答。
我们常读佛经的人在很多经典里都能遇到这种情况。
如佛说的如一日,如二日,如三日一直说到如七日,“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同样的话讲了十遍,鸠摩罗什大师缩译成了现在的六遍。在唐玄奘大师的译本里,讲了十遍。现在有人说“六方诸佛都来护念”,属于知其一不知其二,我们要用十方来表述才是圆融的。
为什么当年跟世尊修行的弟子皆能成就,而今天成就者如凤毛麟角?那时人们修行时,心境是那么的宁静祥和,收钵、洗足、敷座而坐,世尊慢慢讲,弟子们慢慢听,细嚼慢咽,逐句消化,观照体会加深理解,设想那景致何等优雅自在洒脱。
华严会上的大菩萨们更从容不迫,慢慢地讲述,一段讲完,再回过头重宣其意,或作偈概述大意,或作偈赞佛功德。
《华严经》上普贤菩萨讲两千行门,那真是不厌其烦,两百个方面,每方面分列十项,洋洋洒洒两千行门,可想当时听闻者是何等享受。
我们这些现代人不具备那份恬静与闲适,我们耐不了寂寞。甚至我们还曾经认为修学经典浪费时间,担心不能成就。完全不懂“深入经藏,智会如海”是什么意思。一句话,心静不下来。趺跏而坐,修修禅那、奢摩他,静下心观照一下,就更谈不上了。
须菩提也是轻拉慢唱,一一回答。
不也世尊,为什么呢?须陀洹名为入流而实无所入,是名须陀洹等等。什么意思呢?如如不动,何来出入,出入者乃方便之说。清净自性,无所从来,亦无所去,二果圣人斯陀含的往来又从何说起呢?同样,人法两空是名阿罗汉,即两空,何来阿罗汉呢?故所有上述名称,都是方便说而已。
在言及阿罗汉时,已证阿罗汉果的须菩提讲得很恳切,他说:您说我已达到清净、平等、无争执、无诤讼的境界,已进入四相尽灭、无生灭心、具备正定心的境界,在进入无诤三昧境界者中我数第一,是第一阿罗汉。这是您对我的肯定,但我自己不敢这么想,我若这么认为的话,您则不说我是一个自性清净的修行人。我不这样认为,不执著这个相,方便说是能安住清净道场的修行人。
须菩提不亏修行人中最为第一,回答得很有分寸。
我们修行的人要记住这一段经文,如果刻意要修行个什么出来或者自认为已经修成了什么,那一定什么都不是,硬要说是个什么的话,那一定是增上慢人!
这里有一个“乐阿兰那”,是梵语,意思是清净的精舍所在,可理解为清净道场。
佛说,须菩提,你以为怎么样呢?我在很早以前,在燃灯佛那里,得到什么特定的法没有呢?
须菩提回答:实无所得。这个意思前面解读过了,为什么没有法可得呢?法无定法,非法非非法故。
世尊又问:你认为菩萨庄严佛土了没有呢?就好象我们每天回向的“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一样,我们庄严佛土了没有呢?
庄严佛土还是相,为了方便度众生,权且说庄严。既然是相,必然是虚幻不实的,我们又为什么天天回向要庄严佛净土呢?方便故,表法故。真正悟到清净自性者,当知佛土本自庄严,真如本自清净,何须庄严!
佛说:一切菩萨还有大菩萨应该这样生清净心,不能执著一切生灭法而生心,应当无所执著,远离一切色相而生清净心。(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吕兴福,文学家、佛学家,著名诗人。惠川文学社创始人,惠川文学社名誉社长。中华诗歌联合会首席顾问。几十年来潜心研究文学、佛学,颇有造诣。出版散文集两部;诗集三部;佛学研究《指归自性》一部;编著《筑梦军魂》纪实文学一部;还有近千万字的文学、佛学稿件在陆续整理出版之中。


中华诗歌联合会编辑部
本期编辑:梦如诗


(长按或扫二维码,欢迎加入中华诗歌联合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