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纽约My诗刊】第039期/名家新作 孙新凯的诗(读诗札记:陈金茂)
陈金茂
孙新凯早年从事小说、散文、诗歌创作。2O16年入选《八闽百年百名诗人》。上世纪九十年开始创作歌词。获奖的作品有:《我的祖国我的家》(羊鸣作曲)《闽江在我心上流》(孟庆云作曲,赵秀兰演唱)《老家不老》(孟庆云作曲,宋祖英演唱)《这一座城市很温暖》(徐沛东作曲,雷隹演唱)《老家》(付林作曲,戴玉强演唱)《家》(陆在易作曲,廖昌永演唱)等
孙新凯新诗作
读诗札记:陈金茂
缅怀冰心
古老的三坊七巷
是你牵挂的故乡
蒲公英飘着你的童心
老榕树绿着你的慈祥
那些风,那些雨
还在长吟短唱
那些藤,那些柳
都是你的诗行
那轮童年的月
还圆在吴航
南后街的小桔灯
把孩子们的心
点得很亮很亮
小巷里的卖花女
把我的心
喊得很香很香
我翻开你的著作
所有的春天
都留在你的书上
【读诗小札】冰心出生于福州长乐,她的生平故事,我们差不多都耳熟能详。新凯兄写冰心,更是得心应手。他以福州风物入诗:“古老的三坊七巷,是你牵挂的故乡”“那轮童年的月,还圆在吴航”“南后街的小桔灯,把孩子们的心,点得很亮很亮”……我们不仅读诗人笔下独一无二的冰心,还读风情独具的美丽福州。
严 复
咋不见东边日出
却总是西边霉雨
你抓一把无情的风
便揑出斑斑血迹
你把这些往事
在古色的天宇
焊上铅铸的汉字
于是有了船政的星辰
和英烈的名字
你的哪一支毛笔
或且哪一根火柴
竟把悠长悠长的黑夜
擦出一缕晨曦
你那一叠叠译稿
恰似一堆堆稻米
让饥渴的民族
有了精神粮食
然而 京城的秋风
不断吹瘦华夏的土地
那三五株裸体的栋樑
怎挺得住 夕阳落西
你不忍心 剪断
冗长的辫子
迎着晚清的晚风
从梦外又回到梦里)
【读诗小札】严复,福建侯官县人,近代极具影响力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著名的翻译家、教育家、新法家。从诗题可以看出,作者试图通过诗歌,来展示严复的一生。必须承认,从史迹升华为诗的艺术,有一定的难度:既不能太实——跳不出史料局现,又不能太虚——浮光掠影漫无边际。窃以为,该诗还是拿捏得比较好,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诗化的严复。
忆B君
绿色的行囊,装满
鲁艺、延河、宝塔山
还有中央文研所
酷暑严寒 聚聚散散
《肉搏》的军刀
已化作弓月,挂在天边
沉甸甸的《川江号子》
还在峭壁上呐喊
开国第一声《爱情万岁》
让所有封堤的春潮
悄悄地泛滥……
发光的额上
横着几行长长短短
那些微笑和卷发
沿着三百里闽江浪漫
凤凰池没有凤凰
梧桐们有些遗憾
那株崛起的橡树
朦胧了许多雪白的诗刊
典尽所有的日子
只剩下一声美的感叹
而后背一堆草叶
追赶天外的惠特曼
【读诗小札】该诗又一次让我想起著名诗人蔡其矫!记得第一次读他的成名作《肉搏》,便被其中的一个场景深深地震憾:“……那青年猛力刺了一刀,/敌人来不及回避,也把刺刀迎面刺来,/两把刺刀同时刺入两人的胸膛,/两个人全静止般地对峙着”“只因为勇士的刺刀比日本人的刺刀短几分,/才没有叫颤栗的敌人倒下来”“他猛力把胸膛往前一挺,让敌人的刺刀穿过了背梁,/勇士的刺刀同时深 深地刺入敌人的胸膛,/敌人倒下,勇士站立着。山谷顿时寂静!”——没有当下五花八门的诗歌技巧,仅以细节的白描,便足以让读者惊心动魄!据悉,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现在勇士的刺刀“已化作弓月,挂在天边”,也永远挂在读者的心头。但我不明白,作者为什么不用“忆蔡其矫”的诗题呢?
遙寄诗友
那一年的那个夜晚
偶然的相见,並非偶然
走进你那竹编的卧室
便有了半个世纪的漫谈
茶壶里泡着《草木篇》
一盏又一盏,品味着
流沙河的苦辣酸甜
故乡的廉价卷烟
一支又一支,吸亮了
棚外的夜半江天
你是农民的儿子
耕耘着方格的梯田
想不到,那些豆藤瓜蔓
竟爬上《武夷山下》的版面
从此,押了韵的风声雨语
常把明月当浮莲
航城的天空不再空
一颗蓝色的星
蓝在哪儿都璀灿……
今年不是那一年
那一年的卷烟不再見
今晚不是那一晚
那一晚的茶壶很值钱……
【读诗小札】谢谢诗兄新凯的赠诗。这里写的都是陈年往事:那简陋的竹棚,廉价的卷烟以及那壶淡了又浓的品诗茶水……伴着我第一首诗发表的喜悦,伴着马尾港拍岸的涛声,一切的一切,都留在了这首深情的吟咏里。
老 渡
武夷山下
几间,不像家的家
朱德在这里住过
那些绿了又黄了的竹筏
和上了年纪的橹
渡过红军的兵马
左岸右岸
那缠滿古籐的哨卡
和张开又闭拢的渡口
曾经咬断蒋军
多少尾巴
如今风帆和桅灯
以及弹痕累累的船
都被竹篙
撑进那幅油画
只有老船工的胸前
还掛着几枚
勋章一样的伤疤
【读诗札记】“如今风帆和桅灯/以及弹痕累累的船/都被竹篙/撑进那幅油画……”我揣测,这首诗的灵感来自一幅油画。诗人自幼就生活在江边,“听惯了艄公号子,看惯了船上的白帆”;再加上诗人曾到过闽西革命根据地采风创作,对这类题材了然于心。鉴于以上两点,诗人写《老渡》自然就有了轻舟熟路的感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