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夕比养多乞巧
李姝怡
《红楼梦》第42回中,写熙凤的女儿患了病,刘姥姥叫她们翻了祟书本子,烧了纸钱送祟,小女娃儿才安稳下来。熙凤因刘姥姥有年纪、有见识,又是贫苦庄稼人,就叫刘姥姥给女儿起个名字。刘姥姥问孩子是几时养的,熙凤这样回答:“正是养的日子不好呢,可巧是7月7日。”刘姥姥便提出给孩子取名叫“巧姐儿”,说是“以毒攻毒,以火攻火”,“遇难成祥,逢凶化吉,都从这巧字来。”
这里的几句话,细细咀嚼,不免令人心生疑惑。刘姥姥问孩子的生日,不说“几时生的,而说“几时养的。”养是抚养、养育的意思,也可以引申为抱养。刘姥姥这样问了,看来是句荒唐言,而熙凤回答时,也说“养”的日子不好。那么这荒唐言后面的隐语,是不是暗指巧姐不是熙凤所出,而是如那秦可卿姐弟一般,从养生堂抱养回来的呢?书中虽未明说,不过后文里提到了熙凤去世时25岁,而巧姐已有人来意图“保媒”了,虽说古时的女子婚嫁早,但再早也得过十三四岁吧?孟古姐姐不就是十四岁嫁与了努尔哈赤?满蒙女子虽然尚早婚,但是25岁的母亲,十三四岁的女儿,可不大合情理。如此说来,巧姐儿就真是抱养来的了。
“养”来的日子是七月初七,这一天算是巧姐儿的生日了,熙凤说这个日子不好。七月初七又称“七夕”、“乞巧节”。在民间传说中,这一天是隔天河相望的牵牛、织女一年仅一次的相聚之日,喜鹊飞去为他们搭桥,是老百姓心目中最美好的佳节之一了。为何说这个日子不好呢?想必又是一句荒唐言。

七夕是牵牛织女相会之日,但匆匆一会之后,却是长久的分别。正是聚少离多,短暂的相聚是久别的开始,其中的苦压过了甜。另外细读全书,宝玉在熙凤生日时去祭奠可怜的金钏儿,因为那一天是金钏的祭日。宝玉和姊妹丫头们夜宴庆生辰那天夜里,宁府敬老爷归了天。诸如此类说明了什么?依据必有一喜、必有一悲。这就是书中隐含的蕙开并蒂定律,相比张如圭,薛宝钗的大喜不就赶上了。人死要烧七:头七、三七、五七,或者还要停灵七七四十九日。可见这个七是与死是密切相关的,而七月七七夕其职两匕相比,不也正是七七的音吗?因此说,这个日子即是充满了温馨浪漫的中国情人节,同时又弥漫着一股阴郁的凄戚气息,果然让人忌惮三分。
七夕,又称乞巧节。相传在这一天,女孩子们多于晚间,在黄瓜架下供瓜果,向“容貌出众心肠好,心灵手巧之彩云”的织女仙子乞巧,希望能得到她的眷顾,如她一般巧手慧心、技艺过人。乞巧,乞巧,听起来像不像东北方言里“喜鹊”的谐音?七夕这天是看不见喜鹊的,即是碰不见喜事儿。而这个“乞”字是祈讨、追求之意,遇不上好事就要努力去追求,以改变现状。养的日子不好,命途坎坷喜事少,那就应该通过后天的努力去求好,像巧姐那样,弃去柚子换佛手,方不至于事急抱佛脚,这才是书中真正要传达的意思。而这一层意思正是通过巧姐这个人物的经历来证明的。

这个小姑娘本是熙凤“求”来的,纵观巧姐儿此生,自幼多病,出痘、撞邪、惊风,每次都很险,可是每一次或供娘娘、或送祟、或服药,都有惊无险地挺过来了。而命中最险的一次,则是被“狠舅奸兄”算计出卖,亏得刘姥姥相救。这些也正是不幸中之幸、不巧中之巧,恰恰都是“求”来的,就连“巧姐儿”这个名字也是熙凤从刘姥姥这儿求得的。这求来之巧,解了巧姐儿的穷途厄运,化逆为顺,这才能够逢凶化吉,解难消灾。
想真正地扭转自己的命运,只有追求出世,而不能避世。积极出世,小则改变自身逆境,大泽于国于民有望,这要“乞”的才是“大巧”。由此可见,作者是无处不在——婉转地规劝人们要积极出世呢!这,才是“荒唐言”的“其中味”!
【作者简介】
李姝怡 女,生于1984年,现工作于明水县第一中学,县红学会成员,黑龙江省诗词学会、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喜爱文学创作,多篇作品发表于各类期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