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折草木祸殃谁
文/李鑫
我爱听蒋勋讲的《红楼梦》,我更爱看87版《红楼梦》电视连续剧,而读《红楼梦》一直有我无法企及的高度,因为读《红楼梦》如同品枫露茶,需三四遍后方知个中真味,生怕自己的才疏学浅,曲解了这朵奇葩的艺术魅力。我更不敢写研红文章,作为红学槛外人徘徊了这么久,是裴老师的点拨与鼓励,让我有勇气拿起笔来写书我内心深处的红学文字。虽然我的文字还很稚嫩,我的思路还不够清晰,但我相信:用心书写的文字是有温度的,请允许一个文学底蕴不深、文化积淀不厚的我来诠释内心激荡的情感碰撞,祸福相依,生死轮回,经典的魅力就在于她能引领我们参悟大观园每一个鲜活的生命个体的过程中来完成自己对人生的顿悟,尝试将这部博大精深的文化瑰宝置换成一个个我心所向往的红楼仙境。
我所要与大家共同分享的“三折草木”分别为:折草、折梅、折桂。
让我们将镜头聚焦在《红楼梦》第六十二回“憨湘云醉眠芍药裀,呆香菱情解石榴裙。”探春提议凑份子给平儿过生日,众人射覆、行令、划拳。没贾母、王夫人约束,玩个热闹尽兴。外面小螺和香菱、芳官、蕊官、藕官、豆官等四五个人,都满园中顽了一回,大家采了些花草来兜着,坐在花草堆中斗草。这一个说:“我有观音柳。”那一个说:“我有罗汉松。”那一个又说:“我有君子竹。”这一个又说:“我有美人蕉。”这个又说:“我有星星翠。”那个又说:“我有月月红。”这个又说:“我有《牡丹亭》上的牡丹花。”那个又说:“我有《琵琶记》里的枇杷果。”豆官便说:“我有姐妹花。”众人没了,香菱便说:“我有夫妻蕙。”…… 从这段描写中可知“斗草”和“斗花”是同一种游戏,花草不分家,胜败在于谁能采得多而又说出名字来。香菱说出“夫妻蕙”,豆官就说没听说过。于是香菱作了解释:“一箭一花为兰,一箭数花为蕙。凡蕙有两枝,上下结花者为兄弟蕙,有并头结花者为夫妻蕙。”这说明香菱对花的知识比豆官等人要多。后来宝玉以“并蒂莲”对“夫妻蕙”,说明宝二爷的生活常识更高一筹了。这种“斗花”就是从“簪花”发展而来的,要复杂一点了。“簪花”仅是戴插在头上,像刘姥姥那样插了满头花,以多为胜,就简单得多了。
这里我们所说的斗草也称折草,斗草是古代流行在女孩子中的一种游戏。斗草,又称“斗百草”,最早见于文献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荆楚岁时记》载:“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荆楚人并踏百草,又有斗百草之戏。”据《吴中记闻》记载,春秋末年,吴王与西施在宫中玩斗草,玩得津津有味。斗草的玩法:有文斗和武斗两种。武斗就是比赛双方先各自采摘具有一定韧性的草,然后相互交叉成“十”字状并各自用劲拉扯,以不断者为胜。这种以人的拉力和草的受拉力的强弱来决定输赢的斗草,被称为“武斗”。王建《宫词》,吟咏斗草游戏的情状“水中芹叶土中花,拾得还将避众家,总待别人般数尽,袖中拈出郁金芽”而文斗就是对花草名,女孩们采来百草,以对仗的形式互报草名,谁采的草种多,对仗的水平高,坚持到最后,谁便赢。唐代诗人白居易咏道:“抚尘复斗草,尽日乐嬉嬉”。可见这种民间游戏不仅是增长知识的益智游戏,也是养生活动的最佳选择。这种斗草游戏是既要有各种名称的花草,又要善于对答,还要有文学和植物知识素养,更要才思敏捷,方可操之胜券。我在思考:这么好的游戏为何今日不曾延续,或许是人与自然界未曾保持这份和谐,如果时下还依旧折花斗草,违反的不止是环保法,触及更多的就是人与自然的失衡,又怎能不受到自然界的惩罚呢?“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繁华的大观园竟能寻得这样一方娱乐消遣之项目,人乃万物之灵,可草木在供人娱乐之余或许也完成了其一秋的价值,可谁又曾想过日后的大观园是何等的一片苍凉,此时花草非彼时,此时娱乐暗藏悲,折此花草伤及谁,主仆分散各投林。

折草游戏如此的高雅、有趣、暂且不谈,现在就请各位随我一同进大观园踏雪寻梅,折梅的情节集中在第五十回“芦雪庭争联即景诗,暖香坞雅制春灯谜。”薛宝钗的堂妹薛宝琴,许配给梅翰林之子为妻,进京待嫁,来到贾府。此时正值隆冬,刚好下了一场大雪,给大地披上了一层银装。李纨一见下雪即起诗兴,提议到芦雪庵赏雪联句。宝玉踏雪赶往芦雪庵时,闻得一股寒香扑鼻,回头一看,恰是妙玉门前栊翠庵中的十数株红梅,如胭脂一般,映着雪色,分外显得精神;宝玉从妙玉那里乞得一枝红梅,纵横而出,摇曳多姿,“花吐胭脂,香欺兰蕙”,老太太一见便赞道:“好俊梅花!”难怪有“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的咏梅的傲霜之姿。梅花颇能耐寒,雪中绽放。所以李清照评梅花说“此花不与群花比。” 梅花雪中独开,冰清玉洁,故诗词中多以梅花比似温柔婉约的女子,称为玉人。有这样一个经典场面不容错过:宝琴披着凫靥裘站在山坡上遥等,身后一个丫鬟抱着一瓶红梅。贾母以为这画面比仇英的《艳雪图》更美,此处之“梅”何妨有“媒”之蕴味呢?把雪中红梅写到了绝处,曹公以火一样的热情咏雪、咏梅,如诗、如画,令人心驰神往。李清照的《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试想,雪后初晴之际,玉人出浴才罢,皓腕如雪,立梅树之下,攀折梅花。当此人立花下之时,人艳花娇,这是何等旖旎的风光!宝琴的折梅瞬间之美已在我们的头脑中定格,折梅一是赠远,二是观赏。我们好似在文墨之间嗅到了凌寒之梅的芳香,陆游的咏梅名句“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就说明了梅花的香气淡雅持久。王安石也有“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的名句。李清照“浓香吹尽有谁知,暖风迟日也,别到杏花肥。”更是把说梅花香气的持久说的神乎其神。踏雪寻梅,寒香怡人,湘云称之为“访妙玉乞红梅”。重在一个“乞”字,那槛外人“妙玉”何等高洁的人士!不是随便叫个丫环就可以去折梅的,甚至连小姐们也难以折取。只有宝玉才能乞到。而“怡红公子”居然踏雪乞梅,这槛外梅花,在宝玉心目中的地位,由此便可想而知了。宝玉的乞梅与妙玉的赠梅,文字不多,只在五十回有过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叙述,但却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和无穷的思索意味。梅的艳,诱惑着槛外的笑语与欢颜;梅的香,芬芳着槛内的坚守与高洁。而那折梅而归的人,却无缘知道此时寒梅给众金钗们带来的又是何等别样的心境,也未曾料想日后所要经历的“倒霉”人生呢?今日折梅有几分兴高彩烈,他日折福必有几分艰难险阻;今日乞梅有几处经典瞬间,他日讨霉必有几点难堪之处。“福祸无门,惟人自招。”只因宝玉已把日后的福份提前预支了,福不可享尽,乐不可耗尽,人生之福才可久远。所有的风光,所有的疼爱,所有的福份,所有的美好与折梅同行,与折梅同在,与折梅同生,与折梅同灭。人生的幻化莫过如此,一切绚烂之极必然归于平淡。

折梅传递了宝玉的一种细腻情感,而折桂又向我们展示了宝玉的多面人生。将镜头锁定在第一一九回“中乡魁宝玉却尘缘,沐皇恩贾家延世泽。”沉醉于“沐皇恩”、“延世泽”的是“贾家”,而宝玉清醒地“却尘缘”,可见顽石已心碎而去。宝玉的中举不知在大观园最衰败的时候是悲是喜,宝玉的蟾宫折桂不知在失去黛玉之后是否还有意义。折桂即折断桂花;蟾宫即月宫。蟾宫折桂就是攀折月宫!科举时代比喻应考得中,现引申为获得很大的成就或很高的荣誉,多指金榜题名。相传蟾宫中有桂树,遂以“蟾宫折桂”谓科举应试及第。传说月中桂树高达五百丈,有一位吴刚因学仙术违规被罚在月宫砍桂,每砍一斧,桂树的创伤就会立即愈合,因此吴刚常年在月宫砍桂而始终砍不倒树。在中国封建社会科举场,每年秋闱大比刚好在八月,所以人们将科举应试得中者称为“月中折桂”或“蟾宫折桂”。《红楼梦》第九回中林黛玉听说贾宝玉要上学了,就笑道:“好?这一去,可定是要蟾宫折桂去了。”以蟾宫折桂作比,表现出古代人民对月亮的美好向往,而我们体验到的却是黛玉对宝玉考取功名的些许讽刺之意。如果说折草、折梅是轻松的消遣玩乐方式,为了满足人类的玩乐欲望为前提,又何曾想到过却因此伤及了草木呢?人类在适应自然、发造自然的同时是否也想到过与自然取之有度的和谐相处呢?那么“折桂”就可以说是人类挑战自然的最高追求了,世间万物皆有平衡之理。此时的宝玉父命难违、母恩难报而选择“折桂”,那又会为此付出多大的代价呢?以违背自己意愿考功名而换来家族的重兴或许是宝玉最后为贾家所做的感恩回馈。

宝玉选择的人生之路是折桂之后的出走,这在《红楼梦》第一一九回就已有出走的征兆:只见宝玉一声不哼,待王夫人说完了,走过来给王夫人跪下,满眼流泪,磕了三个头,说道:“母亲生我一世,我也无可报答,只有这一入场用心作了文章,好好的中个举人出来。那时太太喜欢喜欢,便是儿子一辈的事也完了,一辈子的不好也都遮过去了。”这些话,实际上是宝玉在向母亲最后辞行,也是最后尽孝。所谓“金玉姻缘”已使他彻底心冷,他去拿一个“举人”回来只是为了让母亲“喜欢喜欢”,而他自己早已打定主意,决心了却尘缘,遁入空门了。同是中举,范进逃避不了喜极而疯的命运,而宝玉却视功名为浮云,他最终以实际行动背叛了那个吞噬了他的青春、梦想、爱情和所珍爱一切的“贾家”他用实力证明了——“我不是得不到,我是不想要。”此时,不得不让我想起那个落榜的张继在姑苏的那个失眠之夜创造了自己生命的奇迹。从古至今,谁又能像宝玉那样把名利如此看淡,谁又能像宝玉那样如此潇洒。愿生命像那朵莲花,把功名利禄全抛下,愿世间之人不要再为身外之物而付出巨大的代价。宝玉清醒地与那个荣华富贵的旧我彻底地告别了。没有悲伤,没有回忆,有的只是对之前人生的彻底参悟,有的只是对此游历的番然醒悟。宝玉经历了所有大欢喜与大悲凉之后,极度的繁华和至高的尊荣收买不了他,在世俗之人的眼里,那是失而复得的家道路中兴,品尝过潦倒滋味的他应倍加珍惜。而在宝玉看来,所谓的失而复得无非是物质上的皇恩浩荡、功名利禄、荣华宝贵、贤妻美妾,而精神上家园的“情”,早已随黛玉花谢花飞花满天了,早已变成永远无法释怀的“千红一哭”、“万艳同悲”了。多么黯淡而辉煌的出走,留给后世读者的,或许是一把惊醒之后的辛酸之泪。
一部红楼就像伫立在文学与世情之间的一面镜子,我在想象着曹公是如何运用来自现实生活的经验,将细节背后的情欲纠葛,文字背后的心灵挣扎看破,并从繁华苍凉的帷幕深处,蓦然回望到现实的天空中去,看到一轮古今一般模样的月亮,互为观照,其意在于照己照人。

【作者简介】李 鑫 女 1978年生,黑龙江明水人。明水县滨泉中学语文教师,明水县红楼梦学会副会长,明水县散文学会会长。明水才女之一,以咏《十二金钗》800字系列散文赢得众誉。常组织学生参加县里举办的各类文化及公益活动,多有散文、诗词、研红文章类作品发表于县级以上书报刊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