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用客家俗礼之婚礼篇
舒哥
目录
前言
婚前礼
正婚礼
婚后礼
酒楼婚礼仪式
前言
婚姻礼仪
婚姻是人生的命运组合。 婚礼,古今中外都被认为是人生仪礼中重中之重的大礼。
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祖先和世界各民族一样,在原始时期经历过乱婚、群婚的阶段,进入文明社会之后则基本采取一夫一妻的婚姻形式。
传统认为,家族和血统的延续,是做晚辈不容推卸的重任,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男女阴阳交合、产生子嗣多通过婚姻来维系,“婚姻之礼”自然就站据了一个很重要的位置。
客家社会对于男女的观念,虽然也有重男轻女的成见,但是比起其他民系来,男女之间关系还是比较平等的,客家女子在家中与男子同样劳作。因此,女子在娘家的时候,与兄弟一视同仁,到了出嫁时,父母多隆重其礼,而夫家也务须依照传统的礼节,毕恭毕敬,循规蹈矩,才能娶得好媳妇。
客家人婚嫁的风俗既多又杂,而且是十里不同俗。有时遇到双方都固执的老人,不知要谈多少次才能取一个折衷的仪程。
客家传统婚礼大致分为婚前礼、正婚礼、婚后礼三个阶段。
元曲:【集贤宾】.嫁女
经年系心宁何事,家有怨女长相思。但看她、秋千索兴,但看她、言语唔吱。欲出门、又反身脱了行衣,才画眉、又举手擦了胭脂。风侵画帘愁不止,红榴枕,泪湿湿于斯。恨是恨月里嫦娥渐老,怕只怕商丘大羿长辞。
婚前礼。是在婚姻筹划、准备阶段所举行的一些仪节。客家人婚前礼一般划分: 提亲、合婚、定亲、送日脚、迎亲五礼 。
提亲
提亲是客家传统婚礼礼节之首节,亦称“议亲”、“议婚”,字义商议婚娶。“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下无媒不成亲。”议婚初始,一般是由男方家长委托媒人或托靠亲友、邻里带糕点前往目标女方家了解情况并提出结亲关系,客家俗称“看妹子”。一般女方收下男方礼物糕点,即为有意结交(“糕”、“交”同音),来人需于上午到达女家,女方收下糕点需留来客吃午饭,男方来客有意则留下来吃,否则,那顿饭不能吃。
男女双方初次见面时,一般由媒人或亲友引见,细哥细妹对面坐,互相窥视对方的形貌举止,正所谓“对像”。梅州城城区周边有见面200元“面花钱”的不成文潜规则,女方同意交往,收下200元面花钱,还在忧虑,收100元还100元,不同意,不收钱,不然,妹子不老脸先黄。
【逍遥乐】
东郊媒婆张氏,半老徐娘,伶牙俐齿。几探吾儿,梧桐树正、鸾凤喜登枝。一箭穿心非偶尔,眼前人、可不是昨梦男儿?秋来雁信,一问庚书、一问亲慈。
合 婚
“看妹子”成功,男方便托媒人到女家询问女方名字和出生日期,带回男家,男方请阴阳先生“开八字”,“合婚”, 审看男女双方的命相是否相合。具体做法就是,把男女双方的生年、月、日、时“四柱”、“干支“写在红纸或麻纸上,然后请先生卜算,看双方相互间命相有无克异。民间一般认为,男女生肖犯“对冲”的不宜婚配。所谓犯“对冲”,是指子、午相冲,丑、末相冲,寅、申相冲,巳、亥相冲,辰、戌相冲,卯、酉相冲,共“六冲”。各地历来都有“白马怕青牛,兔、龙泪交流,猪、狗不到头,蛇、虎如刀错,羊、鼠一旦休”之类的俗语。
男女双方“八字”相合后,两家即择吉日通过媒人互换正式庚帖,客家人叫“送契纸”。男家在祖庙祭祀,将婚姻进程和女家情况祭告祖先,把女方庚贴存放神桌三天,通过占卜(跌圣梏)求得吉兆,告知女方并决定婚姻。
【金菊香】
邀得个三姑六婶上门揭瘕疵,请得个六后三前比邻尝米餈,把好话来说是有房有车人靓仔。祸福因之,只认个命使然而。
定 亲
在具备订婚条件的情况下,男女两家还要“相门户”、“睇屋场”,一般是女方父母派人到男方察看,男方设宴款待,赠送来人红包,男女两家约定时间见面,最后议定婚事成否。现在主角已由双方家长变为男女双方当事人,意义已不在于认亲家,而是通过面对面的接触“恋爱”,进一步加深相互了解。
男方是在得知女方允婚后,可行定亲礼,过去民间多用首饰、细帛等项为女行聘“定亲”,后演变为财礼,双方讨论“身价银”数,多用红色聘金袋单袋装现金,钱额9字尾求个好兆头,所谓60年代9元9角9;70年代99元9;80年代999;90年代3999;千禧年后9999,能多久就多久。男方需向女方送聘礼,女方接受聘礼。接着女方便要开始准备嫁妆。
【梧叶儿】
祖堂三天告,先生三卜徵,恰恰是天造地设一双儿?云门调、鸿雁词,两姓连、只待佳期奏瑟。
缝被子。过去最主要的嫁妆为缝被子,必须找儿女双全,丈夫健在的妇女缝制,缝新被子须用红线缝,不能用黑线,更不能用白线。缝制的时间须在农历的9月,不能在10月。忌寡妇或与新娘属相不合的人缝被子,以免给新娘带来厄运。被子是合欢被,新买被子应留口子,千针缝紧,意为“合欢”,被子又谐音“辈子”,棉被的一角放一两朵完整的棉花(就是带棉花籽的花朵)寓意有子有孙;有一床棉被一个角不给缝上寓意不能让女孩太懒,成家后要学会自己做家务。寓意着恩爱一辈子。
准备新娘的婚服。都应该是全新的,如果陈旧,新人便有不贞之嫌。此外,客家人婚服是红色的,现在出门打工的多了,外俗婚礼侵入有了白纱婚服,婚服忌讳单的,棉的最好。忌有口袋,娘家的财气免外泄。
【后庭花】(借仙吕宫)
东篱翻新百雀吱,南溪依旧双鹤慈。浊眼缝被千针密,茶汤点额百岁胹。岂无私,二十几年来炉台炊饭,她添柴递匙。
女方嫁妆一般必需品
1、皮箱。十分重要的物件,“户对”的实物体现,代表一付家当融入另一付家当,红色皮箱为初婚,各色皮箱为再婚。皮箱为过去棕笼的替代品,对于客家人来说,箱子里放什么、怎么放都是非常考究的。内装红枕套一双,从此“休戚与共”之意;男女新裤各一条(客家话“裤”、“富”同音),内衣裤各一身,取共同“富贵”之意;背带一条,取带子带孙之意;五谷杂粮一袋,不忘传宗接代,不忘休养生息之意;如男女方有一方或双方犯太岁(六冲年月日、本命年月日),应放红内裤各一条;压箱钱一般要在箱子的四个角和最上层放,箱内四角由娘家亲属放置红包“压箱角”,而最上层的除了压箱钱,还有喜饼、喜糖、红枣,铺得越多越好,越满越好,因为压箱钱和陪嫁物的多少,也代表着女子所在的家庭是否丰厚或重视程度,这也成为女子嫁过去后的娘家底气。女子用一把锁将箱子锁住,锁的同时口中还要念道:“锁箱子,锁箱盖,锁住家娘一张嘴”。其意思是希望嫁过去不会受家婆的刁难。 锁好箱子后,箱子以及钥匙一般由女子的弟弟保管,在出嫁当天,新郎接到新娘后,要把所陪嫁的嫁妆拿齐了才能出门,此时,小舅子假装刁难新郎,抱着箱子不放,而新郎必须掏出红包以及说些好话才能将箱子拿到手。
2、媒人镜。新娘出门,魂魄同行,媒人镜能避邪。由子孙昌盛者为媒婆捧镜一路照着,防新娘魂魄外逸,为野鬼所伤,到男家直入洞房,放于床上或床头。
3、伞。由男家出钱或买好送来,主造男家以后盖新屋住大房。
4、鸡笼。鸡笼内装一只临生蛋母鸡(梅城城区附近俗),装一公一母二只鸡(平远、兴宁等地俗),装鸡麻带子(一只母鸡带一群小鸡,松口、大埔等“下水”一带俗),统称:“子婆鸡”、“带路鸡”,含带子带孙,儿孙满堂之意。桃尧黄沙桃源一带还有鸡笼上用簸箕盖面的。
5、甘蔗。新娘的嫁妆里,一定会有两条头尾全齐的甘蔗,表示双双对对、甜甜蜜蜜、有头有尾。
6、氅隔(一种木制多层箱或竹制多层箩筐,简便的用红色塑料花蓝代替)。内置全部成双,取双双对对:针线,女工不忘之意;围裙,“裙”同“勤”,内外一把手称“勤”,子孙勤劳之意;手巾,用来包新娘果,有食有余之意,新娘果包括:花生、红枣、硬币、喜糖等,一包散于新家大门外,新娘有光,邻人同喜之意,一包散于洞房新床,阴阳和合、百子千孙之意。;家官、家娘、丈夫,自身拖鞋各一双,新娘三朝内不宜赤脚着地,不然触怒地神,一生劳苦,客家话“鞋”同“谐”同音,是和谐,心心相印之意。将新娘的鞋套于新郎的鞋之中,以取男女同鞋(同偕)。最上层外置:线一双(红线,9尺9寸长“久久长”),取姻缘一线牵之意;带一双(旧用带线条同心带,现多用红色带,9尺9寸长),取同心永结,带子带孙、红红旺旺之意;木炭二节,一拍二响之意;长命草二株,夫妻长命百岁之意;柏侧枝二小杈,最好带花籽的,夫妻白头偕老,百子百孙之意;状元红二小枝,子孙学识渊博,高中状元之意,以上五种物事以红线或红纸扎成一束,放置一层氅隔。小剪刀一双,精明强干之意;硬木尺(或用算盘)一对,会刬算之意;子孙桶一对,子孙和睦,传承万年之意;糕饼、糖果各二包,取高高尚尚,甜甜蜜蜜之意;口盅一双(旧时还有脚盆、脸盆,今因碍事精简),各内置牙膏、牙刷、红毛巾;另外还有扑粉,护扶油,发水,香水,啫喱水,以上物事分置成担二氅隔,这些配齐,娘家人不输面光。
送 日 脚
男家占卜择定合婚的吉日良辰后,必定要用文字形式传达,用红纸墨笔书写庚帖,用丝绸被面包上,并奉上“后聘”,让媒人送至女家,称之为“送日脚”,即是“下婚书”、“请期”,商讨具体婚礼细则,再由女家请媒人讨取男方和公婆的鞋样,由女方做好(现在都是买现成的了)在结婚之日以嫁妆必配品带到新家,以求和谐合心。
俗话“只有择日子讨心舅(媳妇),呒有拣日子嫁囡”。自古以来结婚的日期是由男家来拣的,不过从形式上与女家协商一下。
迎 亲
迎亲是婚姻过程中的高潮。
在结亲期获得女家允许后,接着就是“迎亲”。举行婚礼大典,是婚庆礼仪中最隆重最热烈最显摆的一道程序,。
【青哥儿】(借仙吕宫)
今朝花车来至,看新郎官笃实文士,步步登堂步步思,就许了指闺房自去陈词,俗如是。
安床。客家民间对结婚新房的安床十分注重,女方请人到男家收拾新房,或专请多子多福的妇人摆设床铺。习俗是:床门向窗,衣柜顺堂,门不对柜,镜不向床。还在床上撒些花生、红枣,有小童子到床上崩一崩,最好不过,象征早生贵子。准新郎在新婚前夜忌睡空床,可以找未成年的男童来“压床”。民间流传新娘床眠了不犯腰骨痛,闹新房时人们都喜欢到婚床上躺一躺,甚至滚一滚、弹一弹。
【浪来里煞】
麻雀子,自去吱。良田迷径尔于斯,甚分明莫把尘入耳,万言还是,人生一路尔去深思。
摆妆台。桌上左右各置一只添足油的油灯“添丁”(三天内不能灭),排放五只碟,中间一碟盛一对槟榔,两边一碟盛红枣,一碟盛莲子,一碟盛百合,一碟盛红糖;二只碗,一碗盛娘酒或开水,上置一双筷子,一碗盛一对剥开的用粬染红的鸡蛋“双红蛋”。
聘五部。大典之前,男家聘定总管、帐房(现在好些都是主人直接收红包了)、采办、厨师、司仪俗称“五大部”,商议婚典的准备工作。总管一般由两位至亲担任:一个管礼仪,根据就席人数来准备宴厅布置与所需要的桌、凳、餐具、灯光等;一个管酒席,与厨师商量后需要多少酒肉鱼菜之类并写好菜单;必须要多少人做帮工等等,尽可能让婚庆大典排场圆满。
摆天地桌:置于院中或堂中,两边各一张椅子。桌上置有大斗、尺、剪刀、算盘和秤、镜子成为“六证”。意义:向未来的新人展示所有,示意来家后,家里的一切需有规有纪。斗为证粮;剪为证衣,尺为证布,镜为证容,秤为证财,以;算盘为证帐目。
帐房根据总管要求书写各种帖子、对联及一切所要书写的东西;统计婚典参加人数,包括记录贺礼、人情、礼物及一切所要记录的帐目。
客家人大门口对联一般用四字联,婚联用词:百年好合,五世其昌;百年好合,永结同心;天成佳偶,金玉良缘;天长地久,花好月圆等。横批:“迎亲”。
客家人过去请客,用一种叫槟榔的坚果实碎片,用红纸袋装,送到亲友家,亲友即知参与喜事,人数不限,一般朋友则写请柬,指定到场人名单。现在都用请柬了。
采办根据总管或厨师的需要,采买柴火、油、盐、酒、肉、鱼、菜、礼品之类及其它所需物品,一般向帐房实报实销。
厨师保持与总管建言,罗列所需要的食材,确保酒席圆满办好。
司仪负责规划好祭祀、拜堂、进洞房、闹洞房等各种仪式程序。
女家也与男家一样办喜酒,但是没有男家那样繁杂,美名叫“轿下酒”。一般是婚典前一天晚餐,旧时男方用氅隔送酒、“三牲”:猪肉、鱼、鸡到女家,内中包括二块切成长条的猪肉,是特别送给丈母娘和媒人婆的,叫:“肚痛肉”和“媒人肉”。女家收取酒肉,割一小块猪肉或鸡腿(男家有祖父母的必回)、一块姜放回男家氅隔,叫”回盘”、“压箩格”。用所送酒肉先祭祖宗,然后办席,男方新郎官到场,不举行仪式,不配标识。参加喜宴的亲朋好友,认新人,为出嫁妹子送上红包,对出嫁妹子讲吉利话,以表示关爱和祝福。有些家庭,还会贴对联,一般用词:“爱女出阁,佳婿乘龙”,横批:“喜庆”或“迎亲”。
新娘出嫁要盛装打扮一番,“上头”、“上脸”事,城里的人一般在婚前夜由美发师负责装扮,客家农村流行着“净面毛”和“梳三梳”的习俗。“净面毛”也叫“开面”,女子一生只开一次面,作为嫁人的标志。就是给新娘拔去脸部的茸毛,不能用刀剃,而是用绞合的双线绞,过去农村没现成线,妇女们把麻皮在大腿上搓成绞线。“梳三梳”是在新娘出嫁的前一晚,由婶嫂或多福的妇人为新娘梳妆,梳头吟唱三梳歌: 一梳白发齐眉,二梳早生贵子,三梳儿孙满堂。
客家人还流行一种风俗——“哭嫁”。嫁人是阿妹人生命运转折点,挥别少女时代,嫁人之后,命运难卜,便用“哭”来诉苦,也为向乡邻树榜标贤,世代相传。姑娘出嫁前数天躲在闺房,与女友唱哭嫁歌,有说有唱,陪哭女人中,有教唱的有学唱的,内容多是与亲人离情别意,唱到情深,痛哭不止。总结起来有二十五哭:一哭开声、二哭阿公(爷爷)、三哭阿婆(奶奶)、四哭阿爸、五哭姆妈(母亲)、六哭外婆、七哭舅爷、八哭舅妈、九哭阿伯、十哭伯姆、十一哭阿叔、十二哭叔姆、十三哭姑爹、十四哭姑妈、十五哭姨丈、十六哭姨妈、十七哭哥哥、十八哭阿嫂、十九哭阿弟、二十哭阿姐、二十一哭阿妹、二十二哭街坊、二十三哭媒人、二十四哭接亲、二十五哭送亲。
哭嫁歌开头四句一定要含有佳意,如哭开声:
今朝吉日试衣新,我家来了很多人
明日要到婆家去,小女房中哭开声
小女开声哭娘亲,阳雀开声诉苦情
小女开声在房内,阳雀开声在树林
阳雀开声闹沉沉,小女开声要过门
离别老小出嫁去,从此就是别家人
哭父歌:
天上星多月不明,爹爹为我苦费心,
爹的恩情说不尽,提起话头言难尽。
一怕我们受饥饿,二怕我们生疾病;
三怕穿戴比人丑,披星戴月费苦心。
四怕我们无文化,送进学堂把书念,
把你女儿养成人,花钱费米恩情深。
以后怎样哭唱不论,俗认为可给被哭者带来好运。
迎亲是婚礼重要的一环,旧例不少新娘出嫁当夜,要“坐夜”、“哭夜”不睡,保持新妆,等候迎娶,出门时辰一般不太讲究,以赶得上男家入门时辰为度。
过去男方用大花轿到女家迎亲,婚礼之行,新郎要预足时间去接新娘,带一个小男孩子去叫“压轿”,即使是自由恋爱的也须找个媒人同行。新娘由伴娘或哥弟背上轿或开席铺路扶着上轿,新娘脚不踏地,意为不把外家的泥土带到夫家,避免外家受穷。今多是男方进入女方闺房献花,先吃准丈母娘煮好的双黄鸡蛋,然后新郎背新娘出门,这时候的新郎,身上不能带钥匙、指甲剪等“铁器”。
男方按照当初双方商定选好的“日脚”时间去迎亲。“迎亲”的人数忌双数,女方送嫁的人数要逢双。这样表示男家“单”去“双”回,添丁添口,女方双数表示“双双对对”,寓意着白头偕老。如若在迎亲途中遇到另一迎亲车队,这情况叫“喜冲喜”、“撞新娘”,需互放鞭炮或由双方媒人互换事先预备好的干净手巾折成的花来化解。
另外新娘出大门时忌双脚踏地,还要小心不能踩到新郎的鞋子。否则容易给娘家和夫家带来霉运。
新娘出门前,母亲以清茶为女儿点额,干干净净过门。
新娘手擎红雨伞,到大门口,父亲大人手把一杯茶、一杯酒往伞顶淋,念:“茶香酒香,积谷满仓,夫荣子贵,五世其昌”;“五世同堂,子孙满堂。”之类好话。
新娘从闺房到上车上轿不能回头望,要喜极而泣,且哭的越快越大声越好,这样旺娘家的财运。上车上轿也有方位:生肖属虎、兔、龙的,上下轿面向西方;生肖属蛇、马、羊的,上下轿应面向北方;生肖属猴、鸡、狗的,上下轿应面向东方;生肖属鼠、牛、猪的,上下轿应面向南方。
新娘上轿,母亲大人打一盆水一把泼到大门坎外,“嫁出去的女,泼出去的水”,希望妹子嫁出去不再回头。
媒人婆(或好命妇人)手捧一面上绘有龙凤图案的“媒人镜”,一路照定新娘,坐轿通常还有八音和锣鼓跟随。送亲队伍一般由伴娘及族中妇女、姑娘带嫁妆在新娘出门后随出,除拖青、挑花灯小孩外,女方男性不随行,母亲也不随行,除媒人、伴娘伴新娘外,余人不能上主车主轿,迎送亲队伍浩浩荡荡,非常热闹。出嫁热热闹闹,妇女得到了尊重,一辈子都风光。俗话说:“破扇子扇扇也有风,破轿子坐坐也威风。”
女方家往往还会另外组织亲友团去参加婚宴,一般由新娘的母亲带队,新娘的母亲不参加送亲队伍,而这个亲友团也是以女性和小孩为主,新娘父亲、大舅子什么的一般男的都不参加。
如果这时新娘已经怀孕,还要叫人扛着一架梯子跟随,这也有一个叫法“时来运来,讨个老婆带梯来”,客 家 话 中“梯”、“胎”同 音,意 为“梯 梯上”、“步步高”;若 是 新娘轿车的座位上垫有红布或红纸的话,意味着新郎洞房花烛夜不能圆房。
一些地区的客家人在迎亲中有“拖青”之俗,即花轿后面有个小孩手拿着一叉用红丝带缠头的榕树枝(也有用其它青叶替代的),这小孩一般是新娘的宗族或亲戚。当花轿在路上遇上别家的的花轿时,便按俗规互相调换树枝,双方恭祝多子多孙,俗称“换青”(今以互换手巾花为多)。拖青者进屋后绕天井走,而接青的仪式一般就在这天井边进行,接青一般是由男方家安排两个大男人来做,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搏弈过程,拖青人想从接青人手里逗多一些利市红包,而接青人想早点从拖青人手里接过来完成任务,场面热闹喜庆。接青人先给一个红包给拖青人,拖青人不给树枝,对着接青的人说“恭喜恭喜,添福添寿,要添要添……”接青人一听就又给了一个红包,拿了后,拖青人还说“恭喜恭喜,添丁添财,再添再添……”无奈,接青人又掏出一个给拖青人,拿了三个以后拖青人就得把手里的树枝给接青人,一般接青人准备的就是三个红包,多要了也难给,只是为了喜庆,闹不开心就不好了,接青人把榕树枝抛到新郎家屋瓦背上,喊:“多子多福,贵子高升”。意含借上天作证,也借榕树多子之意。
“挑花灯”。平远、大埔、蕉岭一带还有挑花灯风俗,多与拖青同时进行,都是新娘亲属担当。就是新娘出门,一个小孩担着一对龙凤花灯,走在送亲队伍前面,直到男家由小叔子接入门放正堂神桌。
轿至男家门口,时辰到,鞭炮齐鸣,炮声中新郎进行踢开轿门仪式,新娘则由伴娘从轿中扶出,新娘不宜脚踏实地,应垫以毡席或麻袋,麻袋最好,“袋”同“代”,有传宗接代之意,古人认为,地与天都是神圣的境界,不得侵犯,而新娘的脚一旦与土地接触,难免会触犯地神。宗亲婶娘接伞入堂置于天地桌,好命妇人接手扶新娘入屋叫“牵新娘”。
邻人乡亲要索取吉利钱,谓之“拦门”,送亲者以铜钱向空中扬撒,新娘把一手巾包糖果往屋门口撒”新娘果”,儿童争着去抢,叫做沾“新娘光”、捡“新娘果”。
入屋时,门口置一个暗火炭火盆,上置谷壳、抹草、布惊茎等,新娘“跨火盆”,从火盆上跨过,用旺气熏走秽气。新娘不能脚踏门坎,否则,会败家。这过程,鞭炮不能停,不然,场面冷清,如同办丧事,意头不好。民间还认为鞭炮可以“崩崩邪气”,越是大喜的日子,逢门就上的恶鬼越会来捣乱,必须及时的把它赶跑,恶鬼怕吓,鞭炮是最好的选择。
花轿接新娘不大见了,用花车取代;“跨火盆”仪式用门坎上置一红布或红纸替代,新娘脚不能踩门坎,从红布上跨过门坎。
在这之前,迎亲的方式,曾有过几次大的变化。上世纪50年代,步行撑伞迎亲,人力担送嫁妆:60年代改用自行车:70年代使用拖拉机、摩托车:80年代普遍用汽车或面包车;90年代后基本上用小轿车
当新娘步入男家时,翁姑二人以及孕妇和守孝之人要做回避,以防相冲。同时孤寡、再婚妇女、穿白衣服者忌进入洞房,属不详之兆。结婚当天,若是碰到闷热天气,所有参加婚礼的人,都不能扇扇子,因含“拆散”的意思在内,必须及时的把他赶跑。
“抢新娘”风俗,部分地方客家人有“抢新娘”风俗,就是准新郎到女家门口,女方家人,小舅子、小姨子不给门进,准新郎就得想尽办法谋开门,讲好话唱山歌或从门缝塞红包,进门后又一关进闺房,进闺房之后则找寻新娘鞋,新娘鞋被小舅子、小姨子不知藏到哪去了,就在闺房内,找出来,给准新娘穿上,吃准丈母娘准备的双黄鸡蛋,背上新娘走。
正婚礼
仪式包括:醮子,合卺、拜天地、酒宴、搞新娘、圆房。
客家人最爱面子,每个人都梦想拥有一个排场而又难忘的婚礼。
在婚礼上,准新人们获得了人生中一个不得不表现的舞台,希望与否,自己都将成为亲友们关注的焦点,宾客们把最好的祝福送给即将踏上幸福列车的新人。
醮子礼。家官(客家人称公公为家官)家娘(客家人称婆婆为家娘)堂上或拜桌侧正襟端坐,新郎向父母行拜礼,父亲向新郎赐酒,新郎一饮而尽,父亲向子说一些家道,醮子礼结束。
奉四手茶。新郎新娘四手执一茶盘。上置茶水,向父母及在场长辈、亲友礼奉,接茶者都需准备一只红包放在盘内,讲些祝福语。
合卺礼。新郎新娘各执一杯酒,交脖子喝或互换喝,象征同心同德,同甘共苦。
拜天地。在司仪喊声中,新人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送入洞房。新人直入新房,过去有用枰杆掀新娘盖头风俗,今少见,新娘把一手巾包糖果往新床上洒,象征百子千孙从始生。
女子踏进婆家门后,嫁妆也随之进入了新房,提携物品的人会将陪嫁物品放在床上,皮箱放在陪嫁物的最上面,这种仪式也被客家人称做“压床”。
吃“双红蛋”。客家人有进门吃“双红蛋”习俗,男方家人先准备好二只熟蛋(客话“卵”),打壳,染红色,默念:“打卵康康壳,供(生)子满间角,打卵团团圆,供子中丈元,卵壳跌落地,供子做皇帝。”放妆台上,另外妆台上还放有“红枣、莲子、百合、红糖、槟榔。”五盘,二盏红灯,新娘双手捧碗服侍新郎喝酒,拾起筷子,夹起原只蛋让新郎吃下,二只都是新郎吃,象征阳具旺盛,人强马壮,夫妻和谐之意。
开皮箱。开皮箱原叫“开笼仔”是客家人结婚时特有的仪式。在旧时,笼仔得提早一两个月准备,笼仔是用棕树纤维编织的,从剥棕树皮到编织笼仔,最后晒干需要一定时间。到了现代,用棕树编织的笼仔变成了皮箱,准备笼仔就是买一个全新的皮箱。开箱的人在婚礼当天即随新娘新郎前来开箱子,也叫“跟腚红”或者“当日红”。开皮箱,以家娘为代表的亲人和以新娘为代表的弟弟等亲人围绕着。开箱子前,要拿到由其年幼弟妹或侄男女中任“送亲郎”的小朋友掌管的钥匙,此时,新郎又得向“送亲郎”送红包讨钥匙,以便打开箱子,“送亲郎”嫌少不接,新郎得多次添加。“送亲郎”收下红包,新郎讨得钥匙后,将钥
匙拿给母亲。在众人的围观中,家娘用钥匙打开皮箱,展示媳妇的皮箱里的谷米钱物,象征婚后五谷丰登、家庭富裕。打开后家娘还得象征性地用手在笼仔的四周翻一翻,抄一抄,口中念道:“翻箱子,翻到底,翻到养细崽”又念:“一角金,一角银,一角房,一角子,中间一条大鲤麻。”从中捡起中间的一个“鲤麻”红包,再将新娘所带的喜饼、喜糖、枣子等东西分给在场的人,开笼仔的仪式完成。
酒宴。有吃午宴的,也有午、晚二宴的。新人及家官、家娘在大门口迎接贺客,迎宾按总管要求接宾客入座,按“外戚尊,本族卑”,左尊于右、前尊于后原则。其中,女方到男家的客人是新亲叫“大客”;男方要在门前放鞭炮迎接,他们未到席,不能开宴。新郎要在母舅的首桌执壶,从母舅开始轮流斟酒。宾客按尊卑远近、长幼入席外戚尊,本族卑。厅堂左上为首席,右为次,上坐老人,下陪客等等。桌的向置,传统八仙桌,木纹直向门厅,注意:喜事摆直桌,丧事摆横桌。排桌图如图1
图1
1号台-有身份叔公头、领导等,2号台新妹家(新娘子娘家)小舅子(这日他最尊)“大客”位,3号台老妹家(家娘娘家)老舅子老亲戚,4号台再老妹家(祖母娘家)老亲,5号台新郎新娘、伴娘伴郎、男方父母,祖父母(或新郎兄弟),6号台、7号台以后原则上按先亲后友安排。
菜色安排第一碗必为红枣莲子百合汤,其它必配菜客家饭干岽鸡,蒸轿肉,松源桃尧一带还有茨粉粄,大埔则有笋粄,一般11海碗或13海碗菜,十分隆重的17海碗,结婚宴请宾客,俗称“喜酒”。
宴会开始,新娘换衣,酒过三巡,新郎新娘、伴郎伴娘及男方家人起身从一号台起按序到各台敬酒,这是囍宴的最高潮,新人将接受亲朋好友的祝贺,有时宾客还有出题目给他们做,新人必须“来者不拒”,交际手腕灵活的兄弟或好友需适时打圆场。
婚宴除供给客人饮食外,还要让客人带点回家,让家里人分享,甚至让邻居分享,所以过去请酒要大盘大碗,让客人带些回去。还用小碗蒸一种红色米浆发酵而成的“发粄”给客人带回家,现在谢客基本以回礼包取代。
谢客。宴会结束,客人告辞,主人家需准备好一份回礼,一般包括“发粄”、糖果、饼干。家官家娘、新郎新娘在大门口礼送贵客,姑婶发放礼品。
“碎碎平安”。有些地方风俗,送嫁小孩或姑娘顽皮地在婚宴中藏匿碗杯之类(主家当没看见即是),在回家路上打碎,念:“姐姐发财,(岁岁)碎碎平安”之类的话。
随礼。婚姻礼俗也称“凑份子”。请客送礼的习俗是“先请后贺,不请不贺”。贺婚是人之常情,客家男女结婚前,亲友们按约定的数额出钱,集中之后置办贺礼,送给将要结婚的男女。俗话说“礼上往来”,所以“凑份子”是理所应当的,主家需准备记账本,记好“份子钱”等到将来人家办喜事的时候也要“凑份子”,且数额要等于甚至多于对方当初送来的礼额。今多以一定数额的金钱包入红包作为分子钱交到新婚家庭成员手中,十分有趣:家官家娘的亲友,多把分子红包交家官家娘手中,其他亲友把分子红包交到新郎新娘手中。
捉鲤麻。新娘婚后第一次洗澡和洗手洗脸,用水皆是姑嫂代为准备,有念词:“金盆洗手圆又圆,内装鲤鱼和清泉;新娘洗手又洗面,相亲相爱到百年”。新娘子沐后应在沐浴用水桶中及洗脸用脸盆中放一红包,收拾者从中捡得叫“捉鲤麻”。
搞新娘。 客家人闹洞房叫“搞新娘”,是以戏谑新娘为主的俗仪。村里宗族添新人,亲房、村里年轻人喜在新婚当晚到新婚人家闹“搞新娘”。旧时一搞三
天的都有,主家准备好茶、好烟、喜糖、喜饼、花生等招待客人。
仪式开始,第一步新郎给到场客人发烟,新娘用火柴点烟,有人恶作剧,把烟头弄湿或一口长气把火吹灭,旁人又起哄,烟总点不着,新娘羞得满脸通红,这时新郎就要协助想办法了,以热闹欢喜为度。第二步四手执定茶盘普请客人喝“四手茶”,客人准备一只红包,喝了“四手茶”的人要放一个红包在盘子里。然后进入高潮,来客以各种难题有针对性刁难新娘及伴娘。对山歌,客人中有好热闹人起头唱山歌,新娘或伴娘要接口对唱。猜谜语,猜得中,博得一阵掌声,猜不中,由出题者出个节目让你做:唱歌、跳舞、新娘独舞或与伴娘一起又唱又跳;“过独木桥”,这个要求新郎新娘共同完成,就是一张长条凳,可能还是凳脚做了手脚的,新郎新娘在摇晃险情中从凳上相向而过,中间一抱换位;“探花”,就是客人推荐一长者,手擎五颜六色的花球,新郎抱起新娘迅速把花球摘下,擎花者若迅速提起,新娘新郎未能摘下花球的话,那么这个节目就应继续做下去,直至新郎抱起新娘摘下花球为止。有些客人对新娘讲猥亵的话,甚至做些作弄新娘的勾当,在这个场合有时也是允许的。
客家人的观念认为越闹越吉祥。民间有“新婚三日无大小”,“闹喜闹喜,越闹越喜”的说法。客家人“搞新娘”的习俗中特别以吉祥、祝福、禧戏的语言贯穿着整个“搞新娘”过程,如说四句客家谣:
月光光,看新娘,新娘肚屎圆丁当,
今朝下种子,明年八月生出桂子满天香
圆房。客家人风趣,妹子谈定婚姻事后其母亲精心地为其喂养一对鸡,随她出嫁之日作为“子婆鸡”来到男家,直送洞房婚床底下。有一个故事,闹新房人走后,新郎新娘羞怯怯地躺上床,床下公鸡:“喔!喔!喔”,母鸡:“咯!咯!蛋”。听有鸡叫,新郎问新娘:“床下怎么有鸡啼?”新娘告诉他:“鸡公啼,快天光了,鸡麻叫,生卵(客家人把生蛋叫生卵)了。”新郎掀开床单一看,床底下母鸡真的下了个大鸡蛋。新郎情激万分,抱着新娘高兴地说:“生了!生了!来、来、来,我们也来生个仔!”此俗称为“子婆鸡”的“圆房催生”。
婚 后 礼
结婆媳缘。圆房的第二天早起,家娘偕新娘到菜园转一圈,谓结婆媳缘。
种长命草。圆房的第二天,找一个适合生长的地头屋角把随嫁妆来的长命草种下,要保证它能种生,保夫妻“长命百岁”,不能马虎。
圆房验贞。旧陋俗,在三朝“回门”时,男家随送烧猪以示新娘贞节完好,新娘得到男家的尊重,女家为此而感到骄傲。。“吃烧猪”成了新娘子是否贞节的代名词。三朝之日新郎伴新娘回门,女方父母翘首盼望,看到随来的是“烧猪”,才可放下那颗悬着的心。
三朝“转妹家”。 新娘出嫁后第三天回娘家叫“回门”也叫“转妹家”(逢年过节回娘家也叫“转妹家”,只这次是首次)。媒婆、新郎家姑姐被邀陪新郎新娘一道回娘家,娘家要设宴席请女儿、女婿。女儿首次以客人身份回娘家,宴后当众脱去红衫,改穿普通新衣裳。这天不能在娘家住宿,无论远近都要赶回夫家。
送“结缘粄”。女儿“回门”,娘家人用糯米和红粬、糖,一半用手搓成一只一只鸟蛋大小丸子,一半打成酒碗大小饼状糕,入镬蒸成红色糕“园粄子”、“红粄子”,被当作“结缘粄”,新婚夫妇提着“结缘粄”回夫家,家娘装在簸箕里,与新媳妇一起到邻里乡亲家送“结缘粄”与乡邻认亲结缘。
送满月。结婚后一个月,新娘娘家要来送满月,同时送来小鸡、蔬菜、种子、谷种、豆子等,示意五谷丰登,财丁兴旺。
客家人娶亲可以不请客,而嫁女必请,因为男家送了酒肉“三牲”给女家,不请则会被亲友责怪成“独食鬼”,另外,也是向人宣示:“有女已嫁”。
谢媒。婚后双方谢媒人,有念词:“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下无媒不成亲;梁祝结拜柳荫正,槐荫大树作媒人;谢你两套好衣裳,媒人去来两边说;谢你两双鞋和袜,媒人去来把坡爬;谢你一只猪脑壳,媒人去来鹊桥稳;谢你四瓶香花酒,谢媒不周请原情。”
新娘的礼节注意事项:在出嫁的当日,新娘不能吃娘家的饭,表示不吃两家饭。出嫁当日新娘忌吃夫家的饭,俗云“食郎饭,打郎声”,意喻以后在婆家受委屈要忍气吞声,言听计从,为避免做恶妇,所以当日只吃菜而忍饥不吃饭。
改嫁。寡妇再醮与离群众观婚的妇女再婚,过去在社会上受歧视。结婚仪式不能与普通婚姻相同,不能穿红衣,不能在厅堂正门出门,要提前一两天离开原来的家,有的地方要半路上轿,接亲时间不能在晚上而在白天等。也有寡妇不改嫁他家,招男子来家结婚“打合同”的,多因其有子女并与翁姑有感情不愿离开所致。离婚妇女也有离婚不离家的,与家人照常生活在一起,除了与丈夫脱离夫妻关系外,其地位与离婚前相同。
隔山娶亲。过去男子年轻时出洋谋 生,在家之父母,找媒人介绍为儿找个媳妇,娶回家中,这种婚姻形式就是“隔山娶 亲” 。由于新郎不在,因此入门拜堂常用雄鸡代替男方。这种婚姻形式往往对女方造成很大的伤害,这种婚俗已基本绝跡。还有一种就是因各种原因,女方未能吉时入门,男方抱一只母鸡拜堂,也应称“隔山娶亲”,这习俗在山区农村还时有听闻。
冥婚。顾名思义,就是与死人结婚。男女生前未婚而 死,或已经订婚的男女,未完婚而死,两家父母为其举行婚礼,使死后在阴间也能成为夫妻,俗称“冥婚” ,也叫“结阴亲”随着时代的发展,客家人思想的进步,如今这些落后的婚俗已经极端少见。
等郎妹、童养媳,已不多见。
酒楼婚礼仪式
1、主持人入场,(检查音响调配)
2、迎宾、招待人员入场熟悉场地。
3、婚车载主婚人、介绍人、新娘、新郎,伴娘、伴郎入场。
4、主婚人、介绍人、新娘、新郎,伴娘、伴郎在酒店门口迎接来宾,收取贺礼。
5、由迎宾引导来入席。
6、主婚人、介绍人入席。
7、奏乐
8、新娘、新郎在音乐伴奏下、主持人颂词中、宾客的掌声中款款入场
9、证婚人宣读证书
10、主婚人致词
11、介绍人致词
12、新娘、新郎互换戒指,行鞠躬礼(向主婚人、来宾、)
13、新娘、新郎四手捧酒杯敬父母
14、新娘、新郎喝交杯酒
15、主婚人(一般为父母)、新娘、新郎同举杯向来宾敬酒并致谢词
16、酒宴开始
17、新娘、新郎到各桌敬酒,有亲友要求表演节目
18、酒宴结束,新娘、新郎捧四手茶(亲友喝茶要礼品,一般是红包 等等)
19、谢客,礼成。
参考资料
《客家人与客家文化》作者:丘桓兴
网络《客家旧俗 等郎妹》
客家白皮书《出嫁哭书》、《白话书》
李子坪饶福钦等老人口述
原创作者:饶小舒
笔名:李子山人,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人,现为梅州市诗词学会监事长,梅岭诗词联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梅县区客家文化研究会理事,梅江诗词学会会员,梅县区作协会员,梅州市红色研究会会员,《梅岭诗风》主编,《客家文化》编辑,《梅州红色文化》编辑,文章、诗词多次获奖,散见于各报刊杂志及悬挂于多个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