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以此书献给奋战在卫生防疫战线的白衣战士:
山玫瑰(长篇小说 第五十六章)
刘云贵

第五十六章 “喜”从天降
夏荷花也调到防疫站上来了,她的体态更加丰腴了,见到郑志还是那副媚眼迷离的样子:“郑哥,你说巧不巧,参加工作时和你是同事,俺调到纺织厂和小嫂子是同事,调到防疫站来又和你是同事,俺和你们两口子可真是有缘啊!”
郑志这几日有点儿郁郁寡欢,见夏荷花说调皮话儿,苦笑道:“缘这个东西,只要有了钱,只要有了权,你愿和谁有缘就和谁有缘呗!”
夏荷花瞅着郑志半天不说话,瞅得郑志心里发毛:“怎、怎么啦?”
“怎么啦?怎么啦?什么时候改改你这个臭毛病,说话就带刺儿,连风带雨的啥意思?你就不会说句人话吗?”不知咋地,自从他和夏荷花有了那种暧昧关系后,夏荷花背地里说话越发的放肆起来,郑志听了反而觉得挺知己,挺受用。
“俺……哪句话不是人话啦?”
“别扯那些没用的,俺问你,小嫂子现在怎么样?”
“怎么样?她能怎么样?厂里‘砸三铁’了,工人们都改成合同制了。活多了钱少了,就那点儿破工资还不能按时发,不按时发就不按时发呗,还一个劲地让集资买企业债券,买企业债券就买企业债券呗,厂子里还不给兑换。你说说,这纺织厂的女工人,这国家的女主人,现在成啥啦?俺媳妇的命运怎么就这么多舛呢!”郑志苦笑道。
“俺不是问你这事儿,俺问你小嫂子和林林户口的事儿?”
“她娘儿俩的户口还在老家里,现在分田到户了,俺又没法儿种,家里大哥种着呢!”
“郑哥,俺告诉你个好消息,新来的县委书记发话了,要解决这些人的户口问题,具体的情况我也说不上来,听文泉说,咱们县里这次搞‘农转非’条件宽松着呢!”
“真的?”
“真的!文泉还能骗我吗?”
“呵!太好啦!文泉他现在干什么呢?好长时间没有见到他了!”
“哼!你是‘大作家’,哪还记得人家?他被发配了!”
“发配?发配到哪儿去啦?”
“发配到咱们榆山县最穷的范坡乡当党委书记去啦!”
“嗨!夏荷花啊夏荷花,这分明是提拔重用,怎么说是‘发配’呢?俺说你怎么能调到防疫站上来呢?原来是文泉当了‘一把手’啦!”
“郑志,你睁大眼睛看看,咱们榆山县有哪个科局长、党委书记的夫人在厂里当工人,人家都调到国企单位挣大钱去了,俺调到防疫站还是最差的呢!”
“哦!也是。你分到哪个科?干什么呀?”郑志问道。
“俺不熟悉防疫工作,干不了别的,到仓库当个保管员呗。”夏荷花说道。
“噢!想起来啦!侯局长封你个副科长,括号里享受正科长的待遇,是不是啊?”郑志谑笑道。
“什么科长不科长的?谁稀罕啊?侯跃进穷做作呗!俺就是想实实在在干点事儿,甭让人家说三道四的给文泉惹麻烦。”
“干保管员?时间紧工作忙,整天介出库入库的多累!”
“行啦!再忙再累,还能比小嫂子辛苦啊?”夏荷花冷不丁在郑志背上重重拍了一掌,扭扭屁股走了。
这一掌拍得很重,郑志感到浑身麻酥酥的。
回到家里,郑志一进门就喊道:“柳秀玉,告诉你一个惊天动地的好消息!”
柳秀玉捂住他的嘴巴说道:“俺先告诉你一个好消息!”
“啥好消息?你快说!”
“上午俺在家里没事儿,把咱们在工行、农行、建行、邮政储蓄和农村信用社的所有存折拿出来一算,你说,咱们搬完家买了家具和电器以后,家里现在还有多少钱?”
“钱多少不在乎存折多少,弄那么多存折干啥呀?”
“你不知道,现在各个银行都在想方设法拉储蓄,换一任领导就换一家银行发工资,所以存折就多呗!”柳秀玉拿着这一大摞存折摆在郑志眼前看:“你猜你猜!咱们家现在还有多少存款?”
郑志摇摇头。
“真有你的,家里有多少钱都不知道,告诉你!还有一万块!咱们家现在是‘万元户’啦!”柳秀玉挥舞着存折欢呼道,不想用力过大,存折像扑克牌似的散落一地,她俯下身去捡。
郑志大笑:“哈哈哈!现在是‘十万元不算户,百万元才起步,千万元才算富’,家里有一万块钱,得瑟什么呀?”
“不管怎么说,俺就是要勒紧腰带攒俩钱,等咱儿子结婚的时候,咱们给儿子买衣服置家具,摆酒席办婚礼,热热闹闹的。不像咱俩似的偷偷摸摸地就结成了夫妻啦,多寒酸。”柳秀玉抱着一大摞存折说道。
“好好好!按你的既定方针办!告诉你,夏荷花调防疫站来了!”
“啊!夏荷花调防疫站上来了?找你的?”
“找俺干什么呀?人家张文泉现在成范坡乡的党委书记了,是一把手啦!县里照顾这些科局长和党委书记的家属,把她们都调到事业单位和国企单位来啦。”
“那……那以后你可要离她远点儿!”
“放心吧!俺心里有数。夏荷花告诉俺,新来的县委书记出了个惠民的好政策,家在县城里的,不管是亦工亦农合同工、临时工,都可以办理‘农转非’,你和儿子的户口问题马上就要解决啦!”
“真的?”
“真的!夏荷花亲自告诉我的,张文泉亲自告诉夏荷花的,张文泉又是亲自听县委书记说的,哪还会有假?”
“转了户口,俺也成了吃国库粮的啦!俺也成正式工啦!”柳秀玉高兴地不知所措,她一把抱住丈夫的胳膊喃喃说道:“哥,你知道吗?俺在纺织厂干了二十多年的亦工亦农合同工,活拣最累的干,钱拣最少的拿,稍不留意人家正式工就拿白眼瞧你,那种日子俺真的是过够了!”
“小玉,咱们也时来运转了!”郑志亲吻着爱妻,亦是万分激动。
县里这次搞的“农转非”条件很宽松,不管是合同工、临时工、农民工,即便是在家种地的庄稼人,只要交上2000元钱也能到派出所里领到一张同意农转非的证明信,凭着这张小纸条,就可以到县粮食局办理城镇户口粮油供应证,领到一个红色的小本本,就成了梦寐以求的“非农业人口”,就可以吃上“国库粮”!
郑志把妻子从几个银行里取出的5000块钱放到贴身口袋里,一大早就急匆匆地往东湖派出所赶去。
派出所门前早已挤得水泄不通,人们手里攥着钞票发疯一般地朝门口涌去,几个民警叫喊着维持秩序,但无济于事。一个干部模样的汉子站出来大声喊道:“钱多啦?花不了啦?烧得你们哪?排队排队!排队交钱!不排队一个也不办!”说罢,重重地把门关上。
人们顿时傻了眼,赶紧形成了一个队形。那干部开开门说道:“城里人为什么看不起你们,不是因为你们穷,是因为你们没脑子!没素质!好啦!一个一个来,交钱,领证!”
郑志攥着钱饿着肚子排队,等到下午三四点钟的功夫终于排到门口,他交上被汗水浸透的4400块钱,其中4000块是农转非户口费,400块是手续费,领到了一张巴掌大小的纸条,上面盖着红印和一行油印小字:
根据榆政发×号文件精神,同意将东湖乡凤凰村柳秀玉、郑林林转为非农业人员,其待遇按有关标准执行。
郑志把这张小纸条装进贴身衣袋里,饭也顾不得吃,赶紧跑到公路上拦了一辆过路车回到家里。
柳秀玉坐卧不宁地在家里等着,见丈夫回来,惊喜地问道:“办回来啦?”
“办回来啦!”郑志从贴身口袋里小心翼翼地掏出那张小纸条递给妻子。
柳秀玉双手捧着那张小纸条,激动地大叫:“这是真的,俺娘儿俩真的成了非农业人口啦?俺们真的要吃上国库粮啦?”
“真的!花了4400多块钱,半辈子的血汗钱,还会有假?快去做饭,饿死俺啦!”郑志一屁股瘫坐在沙发上,有气无力地说道。
第二天,郑志又到县粮食局办《城镇户口粮油供应证》,自然少不了要缴纳各种费用,5000块钱花了个精光,他领回来一个巴掌大小的红本本。
这个红本本要比郑志那个《城镇户口粮油供应证》小了一半,柳秀玉拿着小红本瞅着丈夫问道:“这个本本这么小,管用吗?”
“县粮食局签发的,盖着大印呢,怎么会不管用呢?”郑志指指本上的印章说道。
“那你快到国营粮店去买面,试试管用吗?”
“行!”郑志一看墙上的石英钟,还不到下班时间,赶紧拿起面袋子,骑上自行车朝云山路国营粮油供应门市部走去。
粮油门市部里人不多,郑志到交款处开票。
“同志,俺买面。”窗口坐着一位年轻妇女,正在“霹雳巴拉”地打着算盘算账,郑志递上那个红色的《城镇户口粮油供应证》说道。
“多少?”女会计头也不抬,边打算盘边问道。
“一袋标准粉,五十斤。”
女会计麻利地开好票据,抬起头瞅瞅郑志说道:“三十五块。”
“同志,俺……俺是非……非农业人口,国……国库粮。”郑志见女会计看也不看那个自己历尽千辛万苦办来的粮油证,心里有点儿发毛,用手指指粮油证提醒道。
“嘻嘻嘻!你是刚办回来的吧?现在国家宣布粮油购销政策全面放开了,国库粮、议价粮一个价了!”女会计笑吟吟地说道。
“以后来卖粮,不用带这证那证的,只要带着人民币,要什么粮都行。”女会计把票据和那本《城镇户口粮油供应证》从窗口里递给郑志,提醒道。
郑志顿时目瞪口呆。
郑志搬着面袋上楼来,妻子开门便问:“管用吗?”
“管用,和我的那本《城镇户口粮油供应证》一个样管用。”郑志气喘吁吁地放下面袋说道。

“真的?”妻子的俏脸笑成一朵花儿。
“真的!”郑志不忍心给沉浸在幸福之中的爱妻迎头一瓢冰水,那太残忍了,花了5000块钱买来的一个“城镇户口梦”,就让她在梦里多高兴一会儿吧!
儿子放学回来了。林林今年十七岁,正在读高中,已经长成一个大小伙子了。他一路小跑“蹬蹬瞪”窜上楼来,敲门:“妈!开门!快开门!吃饭!快吃饭!饿死俺啦!”儿子一连串的在门外喊道。
妈妈急忙去开门,爸爸喊道:“自己有钥匙,自己开!”
“妈!妈!快开门!快开门!”儿子不理会爸爸的话,叫声更加响亮了。
妈妈打开门,看着这个比自己高出半头满脸稚气又帅气的儿子喜不打一处来,她拉着儿子来到厨房里,指着面袋子说道:“林林,看!这是什么?”
林林看也不看那面袋,不耐烦地喊道:“妈!俺饿!快给俺盛饭!”
“傻儿子,就知道饿!告诉你,这是面粉,是‘国库粮’,是用咱娘俩的《城镇户口粮油供应证》买的!乖儿子,咱娘俩都吃国库粮啦!”妈妈激动地告诉儿子这个天大的喜讯。
“妈哎!烦不烦!什么国库粮不国库粮的!能当饭吃就行。”儿子饿了,似乎并不在乎这面粉的属性,他抓过一个馒头就啃。妈妈拿出小红本,在儿子面前炫耀道:“林林,看!这就是咱娘俩的购粮证,非农业人口的!”
儿子瞅瞅不屑地笑笑,“嘿嘿!什么农业非农业的?俺有个同学他爸爸在深圳开花店,人家那儿改革开放的早,什么这票那证的都不用啦!光用钱,只要有了钱,买什么都行!”
“真的?”妈妈听了一愣。
“深圳是深圳,榆山是榆山,轮到咱们这儿不知道猴年马月呢?”爸爸看看妈妈,打断儿子的话。
一家人坐下来吃饭,妈妈看着儿子狼吞虎咽的样子,轻轻拍打着他的后背说道:“乖儿子,慢点吃!慢点吃!别噎着!”
爸爸端起饭碗,瞟着儿子问:“最近考试怎么样?有进步没?”
儿子听了不悦,踅着眉头把脸扭了过去。
“问你呢?考试怎么样?有进步没?”爸爸见儿子不理自己,老子的权威受到漠视,心里有气,提高嗓门又问道。
“你看你!林林吃饭呢!瞎咋呼啥?”妈妈瞪了爸爸一眼,袒护着儿子。
儿子瞅了爸爸一眼,皱着眉头说道:“老爸,你整天就是那几句话儿,从幼儿园问到现在,耳朵都听出茧子来了,烦不烦?以后你拣有新意的问,你要是再问那几句话,恕儿子不搭理你。”
嘿!这个混小子,真是长大了,翅膀硬了,学会跟老爸作对啦!
妈妈见儿子跟老爸犟嘴,数落儿子道:“你爸就是让你好好学习,是为你好,将来能考上个好大学,找份好工作。毛主席不是说过这么一句话吗,不想当士兵的元帅,不是好元帅。”
一句话,把爷儿俩笑得喷饭。
“哈哈!什么呀?毛主席说过,要做人民的先生,先做人民的学生。你的那句话是法国的帝王拿破仑说的:不想当元帅的士兵就不是好士兵。”爸爸笑道。
“老爸老爸,你甭说了,听见这句话我就心烦,一个军队,元帅只能有一个,如果人人都想当元帅,谁来当士兵?谁来打仗?那军队不就乱套了吗!”儿子长大了,有了自己的见解,爸爸听了很高兴,尽管还强沉着脸,已经是满脸的笑纹了。
“俺班七十多个同学,没有一个同学的父母不盼望自己的孩子考第一名的,老爸老妈,你们想过没有,第一名只有一个,就是前三名前五名,一共才几个人啊?大多数不都是在十名到五六十名之间吗?这些同学怎么办?考大学!考大学!假如有一天,所有人都上大学了,那大学生还叫大学生吗?社会需要那么多大学生吗?到那时,恐怕要反过来,技校生才值钱呢!”儿子见老爸老妈都在笑听自己讲演,很得意,侃侃而谈起来。
“吃饭吃饭!甭在那儿满嘴放炮的,上课时好好听讲,学点儿真本事,比啥都强!”爸爸嗔道。
“嘻嘻!还学真本事呢,告诉你老爸,在学校学得那些破玩意儿,都是为了迎接考试用的,到了社会上一点儿用都没有!”儿子不屑一顾地谑笑道。
“林林,吃饭吃饭,听爸爸的话,好好学习,只要考上个好大学,就能找个好工作,有了好工作,就能找个好媳妇儿。”妈妈给儿子夹着菜,哄劝道。
“嘻嘻!还是妈妈说得对,俺以后就听老妈的。”
“哎!忘记给你说了,舒媛跟我说,她们星期天来给咱们‘温锅’。”柳秀玉说道。
“她说了没有,几个人?马逢春家来不来?”郑志问。
“舒媛说了,她和马逢春家一块来,大人孩子一共六口人,加上咱们三口,九口人,满满当当一大桌子。”柳秀玉说道。
“哎!夏荷花家还来吗?”柳秀玉想起来夏荷花,问道。
“文泉当党委书记了,多少事儿要干,甭给他说了。看这几天忙得屁颠屁颠的,我的几个老乡老同学都约好了,今天来给咱们温锅呢。”
“那……咱们屋里也坐不下啊?”
“他们白天没空,晚上来,你买些酒菜,别太寒酸了,大伙儿聚聚说说话儿,图得是个热乎劲儿。”郑志嘱咐妻子。
“哎!老爸老妈,咱们住上新楼了,把姥爷姥娘爷爷奶奶接来住几天吧,他们还没有住过楼呢!”儿子好长时间没有回老家了,想老人了。
“好好好!乖儿子,等忙过这几天,让爸爸去接爷爷奶奶。”妈妈说道。
“不行!也要接姥爷姥娘!”
“好好好!都接都接!”
妈妈顺从着儿子。


投稿热线:13325115197(微信同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