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歌是最早的文学体裁,相比与散文和小说,它是最民间的最容易流传的。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国风收录的就是流传在民间由普通民众创作的诗歌作品,其中有些作品描写的就是阎良石川河流域,作者也极有可能就是阎良人。
阎良是《诗经》的故乡也是诗歌的故乡。李白等许多大诗人都在此留下过足迹或笔迹。
阎良也出过一些诗人,比较著名的有“三王”,即明末清初的王孙蔚,解放后的农民诗人王老九,当代已故诗人王德芳。
王孙蔚的诗风格显明自成一家,王士祯说王诗初“古淡”后“雄放” ,民国学者型总统徐世昌说王氏“格高音雅”,大学者顾炎武和王孙蔚也时有书信往来,对王孙蔚也非常敬重。他著有二部诗集,但都轶失,流传下来的作品太少,大约二十来首。

把王老九归到阎良有人可能不同意,理由是王老九是临潼人,对,没错,王老九 生于1894年逝于1969年,而阎良正式建区是1966年8月1日,以前是属于临潼管辖,还没有阎良区。王老九的家乡相桥镇和阎良紧挨着,我见过阎良区的许多农民至今都能背王老九的《洋烟歌》《张玉禅》等,可见他的影响,把他归到阎良也不为过。王老九一个原汁原味的泥腿子,能把诗从家乡写到西安写到北京,受到主席、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还和大文豪郭沫若在中南海里斗过诗,是农民的骄傲也是基层诗人的骄傲,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探索。
第三个是王德芳,他历任《职工文艺》主编,《剑魂》杂志主编,《西飞文艺》主编,《企望》杂志主编,编审。中国首届神剑文艺学会常务理事,陕西神剑文艺学会常务理事兼文学部部长,中国航空作家协会副主席,陕西省作家协会理事、常务理事。1997年获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陕西省总工会等联合授予的职工艺术家称号。1962年开始发表作品。六十年代曾参加过全国青年作者代表大会,198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诗集《古原草》、《绿雨》、《心烛》、《王德芳诗选》等,发表诗歌、散文、报告文学等1000余篇(首)。其作品曾获西安市第四、六、七届文学奖及1989年陕西省轩辕杯文学奖,1996年航空工业神剑文艺特殊成果奖、1998年陕西省文联德艺双馨奖。已故文学大师陈忠实和他过从甚密,著名诗人雷抒燕称他为兄长。
他们三人虽已做古,但他们的影响力却常在,并且已经结果。我面前的这本《荆山文丛诗歌卷》就是证明。本书主编冉学东并作序,执行主编张琼,诗人远村题写书名,高铭昱后记,收录了十余名阎良诗人的诗歌和远村、杨莹、商子秦、堆雪等几位著名诗人的代表作。阎良作协主席冉学东在序言中说:“《荆山文丛诗歌卷》的问世,无疑,标志着中国航空城文学创作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本书的出版在我看来是对当下阎良诗歌的一次检阅和总结。
阎良有着诗歌的传统,在当下也拥有着一大批诗人,他们有年近古稀的李克正,也有九零后的张小军,有从事教师工作的崔芬,有从事乡医工作的王向前,还有家电经销商张琼等等。

他们生活在基层,有生活有情感有体悟,不乏素材,只要提笔,就能写出一首首诗,如同农民,只要去播种肯劳动就会有收获。
他们用诗抒写自己的工作生活,表现自已的喜怒哀乐,赞美祖国的山川风光人物,在重大事件面前他们也不缺席,他们把笔伸展到社会的每个角落,扎在生活的深处。他们赞美真善美,他们也鞭挞假丑恶。

他们的诗作不是珍珠翡翠、牡丹兰草,他们的诗是雨滴露水、泥土野花。
他们不是伟大的诗人,但都有一颗伟大的诗心。
诗早已成为他们身上流淌着的血液,是生命中的不可或缺和涌动。
达摩一苇渡江,他们以诗渡向自己心中的彼岸。

诗充实着他们的精神,抚慰着他们的灵魂。诗让他们的生活平凡而不平淡,他们也让诗更加亲民。
他们的诗风格多样,有的古典,有的现代,有的传统有的先锋,有的高雅有的通俗,他们以他们最擅长的艺术手法和体裁呈现他们对诗的审美和追求。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阎良的诗人大多数是入世的,并不“躲进小楼成一统”,并不“风花雪月”大搞个人情调,他们站在正义和人民的立场,为读者提供优质的精神食粮,创作了许多被网友称赞的作品。有些作品还发在《人民日报》《诗刊》《陕西农村报》等报刊,甚至有些诗歌还获得国内的大奖,这些作品也收录在《荆山文丛诗歌卷》中。
现在《荆山文丛诗歌卷》出版了,它可以让阎良诗人们更好地总结成败得失,并继往开来,努力创作出更加优秀的作品,力争在中国诗坛树起一座座高峰。
作者简介:王向前,男,70后。网名唱歌的云彩,生于渭南现居阎良,作品多发于网络,在《西部文学》《华商报》《陕西农村报》等报刊也有发表。获西部文学网十佳会员称号,阎良区微宣传先进个人。现为西安市阎良区作协副秘书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