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烛先生 怀念你 作者:郭玉森
(洪烛先生)
在明媚春天的日子里,一个噩耗却如同晴天霹雳一样让我感到震惊,文坛大家洪烛先生突然去世,年仅53岁,咳,这真是太让人感觉意外……
我和洪烛先生不是十分熟悉,过去只是久闻其名,与这位文坛大家称兄道弟似乎有攀高附贵之嫌,他象一颗耀眼的星辰,闪烁在浩瀚的文海星空,我非常仰慕他的文学造诣和所取得的成就。他不仅诗写得精彩,散文也写得出神入化。
洪烛,1967年生,原名王军,江苏南京人,1985年自南京梅园中学毕业。任中国文联出版社诗歌分社总监。发起参与“珞珈诗派”,出版有诗集《南方音乐》《你是一张旧照片》《我的西域》长篇小说《两栖人》,散文集《我的灵魂穿着草鞋》《眉批天空》《浪漫的骑士》等四十多部。代表作有长诗《母亲》《屈原》《李白》《成吉思汗》《白蛇传》等。脍炙人口的作品曾多次获得过中国散文学会冰心散文奖、诗歌学会徐志摩诗歌奖、老舍文学奖散文奖、全国电视诗歌散文大赛一等奖。在上世纪90年代初,洪烛老师以写作青春题材类作品出名,同汪国真、邓皓、赵冬等人一起,被世人尊称为“四大白马王子”。 诗歌、散文、评论、小说皆有涉猎,而且都取得了的成就,光是博客里面的阅读量有几千万,在读者中的影响力可见一斑。著作还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在国外广为流传。 说起来是一种缘分,与洪烛先生相识是在2018年春天,也是阳春三月。记得那是3月下旬,人民艺术诗社第二届“金翅膀·中国梦”全国诗歌作品大赛颁奖典礼在洛阳建安门举行时,应洛阳市作家协会主席赵克红的邀请,我和偃师个别作家、朗诵艺术家一同前来参加会议,并为颁奖活动祝兴,在参加这次颁奖盛会期间,与作为颁奖嘉宾的洪烛、朱先树等中国文坛文学大家们不期而遇。
那天,首先进行颁奖仪式,前来参加人民艺朮第二届“金翅膀·中国梦”全国征文颁奖仪式的全国有48人,分别获得一、二、三等奖、优秀奖等殊誉。人民艺术创作院院长李优良亲自主持了活动,中国文联诗刋编审、著名诗人朱先树中国文联出版社编辑室主任、著名诗人洪烛,中国文联著名诗人罗琳,人民艺术诗社社长姚鸿飞,人民艺术院副院长李爱敏等为获奖诗人、作家颁了奖。会后,与会的文朋诗友一致邀请这几位文坛巨匠给大家讲讲创作经验和创作“宝典”,探讨新形势下文学创作的走向。说实在的,能聆听这些大家们的讲座,不能说不是一种艺术享受。人民艺术院长李优良,著名诗人朱先树、洪烛,用精辟的论述,讲述了诗歌创作的真谛,特别是洪烛先生,结合自己走上诗歌创作的切身经历,讲述了生活是诗歌的源泉,丰厚的文化修养和敏锐的观察力是文学艺术创作的基础。他深入浅出,循循善诱,让在场的文朋诗友受益非浅。 记得当时洪烛先生一开场就谦虚地说:我没有什么创作经验可谈,更没有什么绝技和“宝典”,如果大家有兴趣的话,我和大家聊聊我和文学的缘分,和诗歌的缘分,也许会给朋友一些启发……他用精湛而又不失风趣的语言,从自己从学生时代说起,讲述了如何考大学、如何走上工作岗位,如何创作,如何走上文学团体领导岗位以及对当今文艺复兴及发展走向自己的看法,娓娓道来,妙趣横生,不时博得大家一阵阵掌声。特别是他讲起自己考大学那段经历,引人入胜,至今让我记忆犹新。
洪烛是一位文学天才,在诗歌创作的天地里有着他人无可比拟的天赋,博览群书,勤奋好学,中学生时代就与众不同,痴迷诗歌,他在图书室里,不仅阅读国内诗歌创作,还拜读外国名家著作,与诗歌结下了不解之缘。也许是“读‘诗’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缘故,他所写得诗歌,没有青涩之感,思维活跃,灵光四射,遣词清新,以致一些报刊杂志的编辑们眼前一亮,这些诗歌作品,怎么也没有想象到是出自一位中学生之手,先后在《儿童文学》《少年文艺》等一系列报刊发表了100多首(篇)诗歌散文,并荣获了十几项全国性大奖。 文学方面所给予的耀眼光环,没有让其高考一帆风顺,高考却因其偏科而败北,没有被金榜题名。正在他一筹莫展的时候,他的命运发生了转折。当时时任南京梅园中学教导主任黄老师爱才如命,给他想出一个主意,使他的命运发生了质的转折,黄老师把他的简历及发表作品样报、获奖证书复印了几十份,以学校名义写了推荐信,投寄给全国几十所高校,希望大学名门能够破格录取这位在文学创作上取得不凡建树的学生。在热切的期待中,武汉大学的老师们被他寄来的作品所折服,但他们半信半疑,同样他们一度不敢相信他们眼前的作品是出自一个学生之手,于是学校委派了一位负责招生的老师亲自来南京,破格招见这位在文学奇才,确认其真的是真才实学后,便带他乘坐客轮一同去武汉大学,参加组织的专题面试。当时对一个从没有出过远门学生来说,除了是一种幸运外,也是一种考验,他面对波涛翻滚的长江,心潮澎湃,感慨万千。在武汉大学专题面试时,几位资深中文系老教授提问了他一些文学较前沿的问题,他都应答得体,几位教授非常满意。最后,教授们让洪烛以前来武汉面试的经历背景,现场创作,他稍加酝酿便挥笔而就,一首现代诗《长江拐弯处》油然而生。就这样,青春年少的洪烛以保送生的身份走进武汉大学大门。
按照颁奖活动的整体安排,颁奖仪式结束后,在建安门多功能厅,举行了由洛阳市作家协会、洛阳市洛神诗词学会、人民艺术创作院联合举办“建安之约”朗诵音乐会,和来自全国各地前来参加人民艺术第二届“金翅膀·中国梦”全国征文大赛颁奖的文朋诗友们一道参加这一活动。大家欢聚一堂,以诗歌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对生活的热爱。人民艺术院院长李优良、洪烛先生等文学界的大咖们纷纷登台,以饱满的激情朗诵自己创作的作品,精彩的朗诵和深情的演唱赢的一阵阵掌声。 原本,这次颁奖活动已告一段落,在返回偃师的路上,大家一直兴奋地谈论参加这次颁奖活动的感受,而议论最多的就是洪烛先生那精彩的演讲,让大家耳目一新,对诗歌创作有了新的启发和认识。负责那次活动后勤保障工作的洛阳作家协会副秘书长赵向颖的老家是偃师的,他电话告诉我,洪烛、朱先树先生等连日劳顿,十分疲劳,但他们提出想到偃师去看一看,可否安排一下,我喜出望外,欣然应允。
偃师,居于黄河滨,河洛腹心,因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东征伐纣在此筑城“息偃戎师”而得名,是个历史文化积淀非常厚重的地方,在这里,可管窥华夏文明之久远,可感知华夏文明之辉煌,过去,曾以“九朝古都七在偃”的历史渊源使偃师闻名遐迩。为了搞好这次历史文化浏览之旅,我们洛神诗词学会的几位同仁对诸多文学大家的来访的路线、讲解、接待进行了详尽的安排,当时洪烛先生等一行兴致很高,我们陪同大家们先后拜谒了杜甫陵园、参观了商城博物馆。唐恭陵、邱氏文化园等地,每到一地,大家都为悠久的历史源渊、古今史话、美丽的传说而赞叹不已。记得洪烛先生还对我说:有时间一定再来偃师住下来,认真仔细地考察一下偃师悠久的历史文化。我们非常高兴,因为我们有“私心”,很想借洪烛先生来偃师考察时,好好给我们大家上上课。文朋诗友也盼望有这样机会,让这些文学巨匠们再度光临偃师,更多地了解偃师,更加深切地关注偃师。临别,纷纷与洪烛、朱先树先生合影留念,与文学大家们挥手道别。
后来,我从洛阳作协副秘书长赵向颖那里才知道,洪烛先生他们下午要返程离开洛阳,原想带一些偃师土特产银条类的东西去送送轻易走不到洛阳来的老师们,却因时间紧及一个临时通知必须参加的一个会议,没有能前往车站去与洪烛先生拱手道别,现在回想起来真是后悔莫及,有谁会想到,那次见面是第一次见面也是最后一次见面呢?又有谁会想象的到,时隔两年的春天,正值春暖花开的时节,该是洪烛先生应邀再度来古都赏牡丹的时节,竟陡然与世长辞…… 明月清风怀旧貌,邙山洛水读遗诗。啊!洪烛先生,您才53岁,也是你人生最璀璨的巅峰时节,就这么走了,怎么说走就走了……
《怀念洪烛先生》
忽闻噩耗难入眠
天妒英才谢人寰
仰慕年少凌云志
敬佩华章誉文坛
幽兰空觉香风在
宿草何曾泪雨干
愿君远游访李杜
梦回古都讲诗缘
(2020年03月22日作于洛阳)
作者简介:郭玉森,男,中国洛阳人,中共党员。笔名:洛水鱼翁。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诗词学会理事、洛阳市洛神诗词学会名誉会长、洛阳洛神文学院名誉院长、洛阳市老作家学会常务副会长、洛阳市散文诗学会会长。河南省十佳诗人。
编辑:王育才,笔名:野火春风;微信名:(YCZE566)独钓寒江雪。《都市头条》理事、河南省诗词学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