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诗词应该积极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作者/孙中仁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以及“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方针和理念,“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在中华文化各种文学样式中,诗词无疑是最美丽的瑰宝,是永开不败的奇葩。当代诗人要勇立潮头,义不容辞地担当起历史重任,讴歌真、善、美,鞭挞假、恶、丑,弘扬主旋律,以饱满的热情积极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那么,当代诗人怎样才能完成这一伟大的历史使命呢?必须明确自己的历史职责。习近平总书记在去年的“文艺座谈会上”讲到,文艺工作者有责任推动文艺繁荣发展,“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当代诗人一定要明确自己肩负的历史重任和光荣职责,全身心地投入到改革开放、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历史洪流之中,写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祖国、无愧于人民的伟大作品,既体现伟大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体现自己崇高的人生价值。
那么,怎样才能写出无愧于时代的伟大作品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也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优秀的文艺作品,最好是既能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场上受欢迎”。这句话的另一层意思就是:低俗不是通俗,绝望不代表希望,单纯感官娱乐不等于精神娱乐。伟大的诗人,才能写出伟大的诗歌;道德品质崇高的诗人,才能写出思想境界崇高的诗歌作品。广大诗人一定要加强自我修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陶冶自己的情操,时刻与党保持高度的一致,与祖国保持同呼吸、共命运的血肉相连的感情,以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把自己打造成为德艺双馨的诗人,创作出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诗歌作品。
诗歌作品说到底是为人民群众服务的,而且人民群众对生活最熟悉,泥土的味道最贴切,好的诗歌作品必须走向人民。早于1942年毛泽东主席就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讲到:“中国的革命的文学家艺术家,有出息的文学家艺术家,必须到群众中去,必须长期地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到工农兵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到唯一的最广大最丰富的源泉中去,观察、体验、研究、分析一切人,一切阶级,一切群众,一切生动的生活形式和斗争形式,一切文学和艺术的原始材料,然后才有可能进入创作过程。否则……你就只能做鲁迅在他的遗嘱里所谆谆嘱咐他的儿子万不可做的那种空头文学家,或空头艺术家。”习近平总书记也讲到:“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伟人的教诲是发展的,与时俱进的。当代诗人一定要牢记毛泽东主席的教导:“党的文艺工作……是服从党在一定革命时期内所规定的革命任务的”;“一切危害人民群众的黑暗势力暴露之,一切人民群众的革命斗争必须歌颂之,这就是革命文艺家的基本任务。”广大诗人一定要以最饱满的热情,投入到火热的生活中去,投入到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中去;要时刻清醒,人民群众不仅是诗人的衣食父母,而且还是诗歌创作的唯一源泉。要像当年艾青、田间等等的抗战诗人那样,投身于抗战第一线,写出无愧于时代的《黎明的通知》、《假使我们不去打仗》等等伟大的诗篇;要像何其芳、贺敬之、郭小川那样,写出火热的《生活是多么宽广》、《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雷锋之歌》、《向困难进军——再致青年公民》等等具有鲜明时代烙印的、鼓舞人心的、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伟大诗作。
在内蒙古这片广阔美丽的土地上,一群对党、对祖国、对人民充满感情的、来自各行各业的诗人,利用业余时间,子规啼血般地讴歌着党,讴歌着祖国,讴歌着人民、讴歌着火热的时代!他们无疑是时代的骄子!他们用赤子的情怀、愚公般的劳动,写出了大量的、优秀的诗歌作品,为中华民族古老的诗歌创作注入了新鲜的、强大的活力!这群拓荒者的拓荒事迹及其拓荒精神,应该而且必将载入史册!
2015.6.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