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林语堂
朗诵:蒋孝良
推荐:世界诗会主席老男孩
世界诗会常务主席邓瑛(德国)
制作:世界诗歌联合总会总编辑部

林语堂(1895.10.3-1976.3.26)福建龙溪人。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
1912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学文学系。192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转赴德国入莱比锡大学,专攻语言学。1923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1926年到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长。1927年任外交部秘书。1932年主编《论语》半月刊。1934年创办《人间世》,1935年创办《宇宙风》,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凋”的小品文。1935年后,在美国用英文写《吾国与吾民》、《京华烟云》、《风声鹤唳》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
1944年曾一度回国到重庆讲学。1945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任校长。1952年在美国与人创办《天风》杂志。1966年定居台湾。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1975年被推举为国际笔会副会长。1976年在香港逝世。


林语堂《年华渐老》
无论国家和个人的生命,都会达到一个早秋精神弥漫的时期。 翠绿夹着黄褐,悲哀夹着欢乐,希望夹着追忆。
到了生命的某一个时期,春日的纯真已成回忆, 夏日的繁茂余音袅袅,我们瞻望生命,问题已不在于如何成长,而在于如何真诚度日,不在于拼命奋斗,而在于享受仅余的宝贵光阴,不在于如何花费精力,而在于如何贮,等待眼前的冬天。
自觉已到达某一境地,安下心来,找到自己追求的目标。也自觉有了某一种成就,比起往日的灿烂显得微不足道,但值得珍惜。
宛如一座失去夏日光彩的秋林,能保持经久的风貌。
我爱春天,但它太嫩了。
我爱夏天,但它太傲了。
所以我最爱秋天,因为秋叶泛黄,气度醇美,色彩富丽。 还带着一点悲哀的色调,以及死亡的预感。它金黄的艳色,不道出春天的无邪, 不道出夏日的权威,道出了晚年的成熟和温蔼智慧。它知道生命的期限,心满意足。 由人生苦短的认识和丰足的经验中产生一支色彩的交响乐。
比一切乐曲更充实,翠绿表现生命和力量, 橘红表现黄金般的满足,紫色表现认命和死亡。
月亮高挂头顶,秋天的眉毛彷佛泛着沈思的白色, 但是落日余辉接触它的时候,它还能谈笑风生。
一阵清早的山风吹过来,落叶随风飞舞,你不知道落叶之歌是笑歌还是挽歌。
因为早秋精神正是宁静、智慧和成熟的精神,早秋之歌能对忧愁微笑,赞美爽快,锐利清凉的空气。
我只能尽量保养,让自己至少再活十年。生命,这个宝贵的生命太美了,我们恨不得长生不老。但是,生命就像风中的残烛,随时可以熄灭。
寿命使大家平等如一---贫富贵贱都没有差别。生死造成平等。

儿孙长大了,他们有他们的人生,在无常的世间独立面对各种多变的情况。
我们回顾一生,觉得此生无论是成是败,我们都有权休息,悠哉游哉过日子。
享一享儿孙绕膝的快乐,在近亲环绕中享受人生的最高福佑。
政治对我们没有多大意义。朋友愈来愈少了。
很多人都离开我们,常眠地下。最好的友伴也不可能生生世世在一起。
我们死后,功过将留存世间。无论毁誉,我们都听不到了。 从事伟大任务的活力或驱力也减轻了。
完成工作不如降低血压来得重要。甚至不如一张稳定的心电图来得重要。 想当年我曾为工作忙得废寝忘食哩。


读林语堂先生的散文《年华渐老》有感
作者:孝良
亲爱的朋友们,我已到了年华已老的这把年纪。还能给您朗读《年华渐老》的散文,自己想想,唉,精力充沛、中气十足啊。真的有一点自鸣得意呢。
我读着,想着,我觉得,林语堂先生他整个行文说辞没有半点大学问家,居高临下、诲人训话的口气。他完全是以对朋友平起平坐,促膝谈心的态度来告诉你,他对人生的感悟息和叹息。
在这里,我还想各个时空对天堂里的林先生说说我稍稍不同的心意:
林先生,您说:
“寿命是大家平等如一,贫富贵贱,没有区别。生死造成平等。”是啊。在历史大视野下,在哲学意义当中,人的一生到头来不过是【生与死】两个字儿而已。真的是人人平等,毫无疑问。
但是,在生死这两段之间,每个人的生存状态,生活质量,那个差异之大,谈何平等啊。
试想,一位背着烈日太阳、面向大地,辛苦劳作的30年、40年的边远地区的农民兄弟,今天,他还可能处在儿孙上不起学,同辈看不起病,还处在尚未摆脱贫困,生活艰难的境地啊。
与此相比,那些贪官墨吏,那些狗官们,他们过的什么生活?吃香喝辣,进出招待所、疗养院,儿孙出国镀金留学,生病嘛,三级甲等医院伺候,高级药物调理,两者相比……
一个在天,一个在地啊。
哪怕和我一个退休的教师来比,我也心存愧疚啊!我,衣食无忧,但是我不能贫困中的同胞,那些农民兄弟做出有效的贡献,受之有愧啊!
唉,而且您说,政治对我们没有多大意义;您在美国生活近三十多年,教学演讲,您可以不投票选举,可以离开政治远远地;而我,我们,生活在生我养我的中华大地,我所经历的,所见所闻的政治运动,那就不说了。总之,你要逃避政治,那是无处可逃啊!因此我认为,您的说法,并不正确,这是个人的生活环境所致。
好了,我的感想就是如此,不知道,我的朋友我的诵友,你们有什么感想呢?哈哈,再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