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燕儿
一场春雨过后,清明节就到了。
地上的小草一夜间冒了出来,远看

青青近还青。桃花红了,杏花白了,玉兰花更是笑的裂开了嘴。莺燕啁啾,杨柳依依,一幅清新醉人的天气。是啊,又该踏青祭扫了。每当此时此刻,我的脑海里便会出现一个抹不去的记忆——寒燕儿。
我的家乡右玉,一直都有捏寒燕儿的习俗。寒燕儿其实是由寒食节而来的。儿时的我们,不懂得什么是寒食节,也不知道晋贤介子推,只知道每年清明节的前两天,妈妈就会把年后仅存的一点白面拿出来,和好后放在炕头上发酵,然后就给我们蒸寒燕儿。
每当这一天,我特别开心,哪儿也不去,寸步不离的跟在妈妈身边,看着她端来发好的面,小心翼翼的计算着碱面的用量,用少许水调开,倒入面盆,很有节奏的揉来揉去,一会儿就揉成很筋道的面团。为了保险起见,再揪一小块儿下来,用筷子扎上,放在火上烧,感觉碱大小合适了,这才放心的开始操作。
捏寒燕儿实属民间工艺,也是技术活,不是谁都能干的了。我们邻居家赵婶儿心灵手巧,会捏各种飞禽走兽,而且栩栩如生。每年捏寒燕儿她都过来帮忙。
妈妈把笼屉以及用高粱杆儿做的篦子等都准备好,就和赵婶儿一起开始捏寒燕儿了。我围在大人的跟前好奇的观看。赵婶儿将一把小梳子,一双筷子,一个铁锥子,还有一把剪刀放在手边,取一块面在案板上搓成拇指粗细,再揪成一个个玻璃球大小的面剂子。只见她拿起一个小面团在掌心里刷刷两下,就搓成个小面鱼儿,再把尖尖的两头对着交叉一折,用小梳子的齿在两条尖尖的尾部一压,翅膀就有了。接着手指在圆肚子上一搓一捏,头就出来了,还有小巧的嘴巴。眨眼间,赵婶儿像变戏法一样整出各种不同形状的小燕子来。妈妈也有模有样的捏着十二生肖里相对简单的动物,比如蛇呀兔子之类的,难度大点的当然就留给赵婶儿了。真是太神奇了,太好玩了,看着看着,我也不由得想上手。
任何事情都是看上容易做起难,我自以为看明白了,拿起一个面剂子搁手里,也学着大人们捏,可捏来捏去,脑门子的汗都出来了,最终还是捏了一个“四不像”,而且还黑黢黢的,不过两只小手倒是白了许多。我把我的杰作也放在篦子上,妈呀,那形象简直惨不忍睹。妈妈说:”人家捏的是新春的燕子,你捏的是数九的麻雀,还是个死的。” 把个赵婶儿乐的哈哈大笑。我不服气,又拿了一个面剂子,继续捏,还别说,慢慢就找到了感觉,比先前捏的好多了,而且也不那么黑了。妈妈笑着劝我说:”好了,玩几下行了,别糟蹋面了,实在想捏就再捏几个果果吧”。我欣然接受,一口气揉了十几个圆蛋蛋,权当是果子吧。
寒燕儿蒸好了,小巧玲珑,白白胖胖,跃跃欲动的样子,真好看。妈妈拿了洋桃红给寒燕儿化妆,我把提前就砍好的圆蓬蓬的圪针(沙棘树)拿回来,在上面粘上用彩纸剪成的树叶子,再帮妈妈把寒燕儿一个个有序地扎在圪针的针尖上,然后立在柜顶上的墙角里,家里顿时就有了生机,满屋子春天的气息,真像是枝繁叶茂,南燕回归。看着就心花怒放,想着就垂涎欲滴。
离开家乡几十年了,再也没有捏过寒燕儿,但对寒燕儿的情怀却依然如故。想想当年那么喜欢捏寒燕儿,一方面是好玩儿,另一方面则是为了解馋。现在的孩子们零食五花八门,应有尽有。我们那个年代困难,什么都没有,寒燕儿就成了宝贝。寒燕儿蒸好后,首先挑出模样好看的,一部分作为馈赠礼品送人,一部分扎在圪针的枝条上,剩下的歪瓜裂枣就分发给我们姊妹几个,好遏制口水。等我们把分到的寒燕儿吃完,就开始打起柜顶上那一枝的主意了。
日子一天天的流过,寒燕儿一天天的减少,不知不觉中满枝的寒燕儿所剩无几。妈妈明知故问:“奇怪了,这寒燕儿怎么一天比一天少了”?弟妹们一听都撒腿跑了,我若无其事的告诉妈妈:“是你们捏的太好了,太逼真了,他们一个一个都飞走了,去找他们的春妈妈了”。妈妈也就一笑了之。到最后剩了几个已经干的像石头了,根本摘不下来,只能连同圪针尖一块儿掰下来,很小心的咬开,剔去圪针,慢慢的咀嚼。那时的寒燕儿,真香。

中国的传统文化要发扬光大,一些传统民俗也应继续传承。通过民俗活动,熟知人文历史,丰富生活情趣。让我们记住寒食节,记住介子推,记住“百善孝为先”。
作者:郝俊连
地址:山西大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