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刚经》修学笔记(卷五)
作者:吕兴福

云何降伏其心?即心如何安住?如何调伏?
接下来佛开始回答须菩提的问题了。
佛说:所有一切众生,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相、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
这里包括三界四生九地六道二十五有一切众生,即法界所有众生“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
《金刚经》一开始,佛就教导我们要发菩提心。什么是菩提心?广度众生就是菩提心。这句话可理解为我们早晚课诵中的“众生无边誓愿度”。《心经》上说的“度一切苦厄”,也是同一个意思。
这就是大乘佛教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就是大乘行法的根本内容,度尽一切众生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的集中体现。
度众生是一个过程,是要付诸行动的,不是念一念而已。在这一个过程中,我们的思想会落入一种观念之中,诵经、广行善法、劝人修学,便自认为我在度众生,我在成就他人。
首先认为有一个我在度众生,我在促使众生成就。
其次,认为有无数无量的实实在在的众生可去救度。
其三,在此能度的我、所度的众生这能所之外,还有度众生之法,即方法。
如此认为对不对呢?从现象界来说,从不究竟处而论,的确如此。只有这样,度众生才不是一句空话,才有可操作性和实践性。然而,从本体界来说,从究竟处而论,用般若的眼光去观照,用空性思想去透视,其实是无能无所的,既没有一个实在的能度众生的我,也没有众生可度,更没有少法可得。
只要能、所的观念一升起,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全来了,自认为功德很大,自认为我在度众生,如此著相修行,思想会被卡死在桎梏之中。这样一来,原本伟大的菩提精神中就搀杂进了世间的功利观念,就变成了染著之法,就变成了有为法,就变成了生灭法。
佛为了让我们的清净自性不要被障蔽,佛为了让我们的菩萨情怀与菩提精神得以全面展示,佛让我们明白: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为什么呢?我们可以做如是观照:
首先,我身不可得,地水火风四大假合,我身何在?
其次,我心不可得,六尘缘聚,我心何在?
我之身心本空,我相何在?我相不可得,五蕴无我,四大本空,何来我相?同样何来人相?何来众生相?何来寿者相?那些众生原本具足的清净自性不会因为蒙受救度而增加,不会因为不被救度而减少。本来无相的东西,不增不减不生不灭的东西,那里需要我们去度?
什么意思?佛要我们度众生,实践菩提行愿,但不要我们执着,不可著相。
佛说:须菩提啊,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的话,就谈不上是菩萨。
佛在讲了不能著相度众生之后,接着讲不能著相布施。
佛说:须菩提啊,菩萨于世间万法应无所执著,不执著于六根、六尘、六识等一切的事相与观念,只有这样去布施,福德不可思量啊!
那么这样布施,福德到底大到何种程度呢?如四维上下虚空那么广大而不可思量。
可见,以清净心布施的功德不可思量。若著相布施,要问功德如何?就如梁武帝问达摩祖师那些经典的对话一样。我们可自己观照,用心体悟之。
一说到布施,我们很快就会联想到用财物去供养三宝,济度众生。实际上,真正具备功德意义的布施在于佛法的传播,在于法的布施。当知诸布施中,法布施为最为胜;诸供养中,法之供养最为殊胜。
这里所言布施,由于是针对已经发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的菩萨们所讲,因此,更侧重于法的布施。
然而,不论是法布施还是内、外财布施,都需要用清净心去布施,都不能著相,不能贪执功德。(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吕兴福,文学家、佛学家,著名诗人。惠川文学社创始人,惠川文学社名誉社长。中华诗歌联合会首席顾问。几十年来潜心研究文学、佛学,颇有造诣。出版散文集两部;诗集三部;佛学研究《指归自性》一部;编著《筑梦军魂》纪实文学一部;还有近千万字的文学、佛学稿件在陆续整理出版之中。


中华诗歌联合会编辑部
本期编辑:梦如诗


(长按或扫二维码,欢迎加入中华诗歌联合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