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絮语】之三
切莫“捆绑”竹枝词
文|李树喜
某省“竹枝词研究会”要请我担任他们的顾问。我问他对竹枝词写作的要求,回答是“必依七绝”。我说“这个顾问我不能当!”盖主张不同也!
竹枝词,是诗词诸体中最接近民歌、生动活泼的一种形式。其源头可追溯到唐代诗人刘禹锡。宋代黄庭坚说:“刘梦得竹枝歌九章,词意高妙,元和间诚可以独步,道风俗而不俚,追古昔而不愧。"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山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晴。”是竹枝词的名篇,至今脍炙人口。
竹枝词的特色,在于题材上的广泛性、语言上的鲜活性,生活化和口语化,由此表现为风趣、幽默、诙谐,兼有讽刺功能。
竹枝词源自民歌,属于原生态。其平仄宽泛,本来就不存在所谓“格律”,写成七绝格式亦无不可。考《刘禹锡集》共有竹枝词十一首,其中九首未依七绝格式,合于七绝的只有两首包括“道是无晴却有晴"。盖因这首名气大、流传广,有人以为做竹枝词必依七绝,纯属误判!而如果要求竹枝词必依七绝,既有悖于其初衷,也抹杀了它与七绝在样式上的区别。自然也就抹煞了竹枝词。故曰:
“竹枝宽松体,不宜捆绑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