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大寨虎头山
文/马举
下着雨,是那种蒙蒙细雨,像烟像雾又像纱。
刚到停车场,便携几位老友迫不及待地下车,直奔虎头山。
微雨细密地织着,扑面而来。虽是深秋时节,但雨水一点儿也不凉,舒舒爽爽的,让人神清气爽。
虎头山笼罩在山岚中,苍松翠柏,绿树成荫,郁郁葱葱的景色吸引着我们加快了脚步。
虎头山位于山西省昔阳县大寨村南的虎头山森林公园,面积1.75平方公里,为一综合性的游览区。虎头山森林公园区内绿树成林,枝繁叶茂,果实累累。七沟八梁一面坡已建成“人造小平原”,山腰有210亩果园。山坡上全部用青石砌垒的290道梯田塄沿映衬田间。横跨团结沟的高空水槽凌空飞架崖间,5000余米长的军民渠盘绕山梁田边,引来清水灌满山腰散布的5个蓄水池。
虎头山主峰1100余米,传说700年前,虎头山一带因为金元之间的战争曾经是战场之所在,“大寨”和“小寨”这样的村名据说均是当时屯兵营寨的遗存之物。700年前的战争给虎头山留下这无声无息的两处村名。到了近代,虎头山却因为“大寨”这个名字而声名在外。对于大寨,凡是经历过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人,可以说无人不晓。1964年,伟大领袖发出"农业学大寨"号召,从此整个世界都知道了大寨这个名字。
对于我们七十年还是在读书的人,也看到了那时农村学大寨、改良农田、山地热火朝天的场面,我们村的田2亩一块一块长方形的,就是那时平整的。还有好多学大寨时的成果,对农村的发展生产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对我们这一代人来说大寨是一个永远的结,很想来大寨看看,不来大寨看看,心中打不开这个结。
大寨位于山西省昔阳县,是太行山西侧、黄土高原边缘的一个山村,因宋朝军队在此扎大寨而得名。是晋中地区昔阳县的一个山村。全村面积2.6平方公里。1993年145户人家,534口人。解放前,这里穷山恶水,七沟八梁一面坡,自然环境恶劣,群众生活十分艰苦。解放后,当地人民当家做了主人,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以陈永贵、郭凤莲等为带头的大寨人决心改变落后的面貌,敢于战天斗地,通过艰苦奋斗,治山治水,在七沟八梁一面坡上建设了层层梯田,并通过艰巨劳动引水浇地,改变了靠天吃饭的状况。因此,得到了毛泽东主席的肯定和表彰,并于1964年发出了“农业学大寨”的号召,从而成为全国农业的一面旗帜。“农业学大寨”以来,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周恩来、李先念、叶剑英、邓小平、陈毅等曾相继视察大寨,国外有国家元首、政界要人和友好知名人士,国内有各行各业的人士,共有上千万人次前来参观学习大寨,来自海外地区134个国家和地区的达2.5万多人。
现在的大寨已经成为一个优美的公园山村。层层梯田庄稼葱绿,田田池水波光旖旎,人造森林郁郁葱葱,处处果园硕果累累。大寨村窑洞整齐,街道干净、清洁。
我们沿着台阶攀登虎头山,一路上绿树成荫,野花盛开。我们在陈列馆驻足停留,大寨红色的文化气息迎面而来。
红色的柱子撑起金黄琉璃瓦屋顶,朴素的枣红色门厅映衬着宽敞明亮的玻璃窗,坐落在大寨村虎头山陈永贵塑像广场的大寨展览馆,是一座平面呈倒“山”字形的仿古式的建筑。
走进以暖色调为主的展馆序厅,迎面看到的是大厅顶部金色麦穗环绕下的红色五角星图案。序厅迎面墙上是一组大型的《大寨英雄谱》浮雕。整组浮雕展现的是大寨人在陈永贵的带领下,自力更生战洪灾、三战狼窝掌和交售爱国粮的场景。
浮雕下方,是一座红旗形的碑,“大寨大队所坚持的政治挂帅、思想领先的原则;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爱国家,爱集体的共产主义风格,都是值得大大提倡的。”碑上的文字内容出自周恩来总理。“这是1964年12月,全国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周恩来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 中对大寨精神的高度概括。”4月18日上午,大寨现在的“当家人”、大寨村支部书记郭凤莲向参观的各界宾客介绍。
展厅内,声、光、电控制,投影、视频、电子屏等结合,形象的图片和简练的文字,整个展览馆将大寨的今夕,清晰地展现在世人面前。陈永贵在凛冽寨风中垒坝的珍贵画面,贾进财凿石使用过的铁锤、铁扦、铁绳实物展览,在造平原工地宋立英于峭壁上撬石,郭凤莲在烟尘中拉车,以及点点灯光闪烁群体夜战……一张张珍贵的历史照片,令人仿佛置身于热火朝天的建设场面。徜徉其间,一股英雄豪气扑面而来,唤起多少动人的回忆和思考。
陈永贵的墓地,背靠青山,面向大寨,实现了"我死后就埋在虎头山上,好亲眼看看大寨变化"的生前遗愿。墓碑上书“陈永贵同志永垂不朽”,碑阴镌刻着陈永贵传略。碑后的墓冢高1.5米,圆形平顶,上饰一桃形石墩。
站在陈永贵墓前,我仿佛看到这些令人尊敬的前辈们抛洒热血,战天斗地的豪迈景象。
陈永贵1952年接替“主动让贤”的所在村原书记贾进才出任中国共产党山西省昔阳县大寨村的支部书记,在环境非常恶劣的的大寨村,他带领农民艰苦创业,从山下用扁担挑土上山造田,改善了当地人民的生活。他的事迹被中央政府肯定,毛泽东号召全国要“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因此成为全国的榜样。中国改革开放以后,他辞去国务院副总理职务,之后在北京东郊农场担任顾问。后来在北京逝世。按其遗嘱,骨灰安放回大寨。
回顾着陈永贵的事迹,仰望着细雨中的墓碑,由不住心潮澎湃,敬仰不已。我们几个在墓前肃立片刻,来到离此不远处的“老英雄贾进才”墓前。
贾进才和陈永贵是大寨乡的两面旗帜,但国人大都知道陈永贵,了解贾进才的人并不多。事实上,贾进才是大寨的第一任书记,也是陈永贵的“伯乐”,陈永贵接他任大寨书记,后逐渐高升直至中央。
1948年贾进才介绍陈永贵入了党,1952年,他两次跑到了区委,一次跑到了县委要求让贤,推荐陈永贵当党支书。不久,陈永贵被选为了大寨村党支书,开始了长达二十年的大寨村党支书生涯。1996年,贾进才病逝。有网友题诗《老农民贾进才赞 》:战天斗地英雄在,斩将搴旗莫论功。点缀山河成锦绣,霞光灿烂浴青松。
老英雄贾进才的墓地在虎头山山腰,和陈永贵的墓地相距不远。墓地简单朴素,墓碑上面题字:老英雄贾进才之墓。相对而言,来这里的人要少些。但他为大寨的建设和发展做出的贡献,人民群众牢牢铭记在心。
随后,我们几人在感叹景仰声中来到不远处的 “郭沫若同志永垂不朽”的纪念碑前。
1965年12月7日郭沫若来到大寨参观,看到了当地天翻地覆的变化十分感叹,创作词一首《颂大寨》。在郭沫若逝世后,家属遵照他的遗嘱,将骨灰撒在大寨的土地上。1992年,当地为他立碑纪念。
全国学大寨,大寨学全国。人是千里人,乐以天下乐。狼窝成良田, 凶岁夺大熟。红旗毛泽东,红遍天一角。吟诵着大文豪郭沫若先生的《颂大寨》,打量着掩映在苍松翠柏下的纪念碑,我似乎看到先生穿行在热火朝天的劳动者中间,挥动如椽巨笔,描绘美好的未来。
田园景观大寨田是虎头山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曾有一位散文作者称其为“锦绣文章”,认为是“天人合一”的佳作。他在文章中这样描绘:“登临虎头山,处处感受到七沟八梁流泻着美的韵律。初春,雁阵一过,积雪消融。一块块平整如砥的土地便袒露胸怀,顺山势梯次而上直达绿荫蓝天……依规组合,纹理清晰,呈现别具一格的美学品位。”
虎头山山梁和陡坡上的梯田大都退耕还林还果,变成梯田式果园、葡萄园。但村东康家岭上较为宽阔平缓的梯田,依然是喷灌农业和有机旱作农业园区,展示着层层梯田的韵律节奏和浓墨重彩。“七沟八梁”中的沟地,建成了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其中一多半是水浇地,还有一少半是旱作生态农业园区。如今大寨的沟里到处都像狼窝掌。站在团结沟渡槽上沿沟望去,沟里的大块梯田和“小平原”,田平如镜。春季禾苗出土,茁壮生长,整齐有序,给这些“海绵田”铺上一层浅绿。夏季,齐刷刷的玉米、高粱、谷子一片墨绿,就像满铺着的绿地毯。兴致高的游客,或者专门来考察大寨生态农业的专业人士,沿旅游路在大寨中学校址处转入老坟沟,再沿田间道路进入合作沟,或转向麻黄沟,或深入狼窝掌,便可在地头近距离感受大寨的生态农业和田园风味。那黑黝黝的沃土散发着田野的芳香,踩上去软绵绵、轻飘飘,就像踩在海绵上。
现在是硕果累累的秋季,虽然梯田少了色彩斑斓的诗情画意,但满地的金黄和条理清晰的沟陇里飘出的新粮清香扑鼻而来,尽管细雨飘飞,枯叶零落,可是收获的气息还是氤氲在虎头山,久久不散。
离开虎头山的时候天已经接近黄昏。我虽然有些疲累,但头脑清晰,思绪飞扬,感慨良多。
大寨精神和大庆精神、雷锋精神等伟大精神一样,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党培育的时代精神,曾影响了一个时代人的精神风貌。
“幸福不会从天而降,梦想不会自动成真。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开创我们的美好未来,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始终为了人民,必须依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
大寨人所取得的一项项成就都生动地诠释着大寨的精神,自力更生不是固步自封,战天斗地、艰苦奋斗也不是违背自然规律,他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实,解放思想,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无论在昨天还是今天都一次又一次的谱写着一首社会主义的奋斗壮歌。
这些思考,或许是我此次虎头山之行的最大收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