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刚经》修学笔记(卷四)
作者:吕兴福
读《金刚经》,有如此大的福德果报,我们相信吗?世尊老人家知道:在如此了义的经典面前,会有人狐疑不信,因此世尊才强调声明:“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到此,如果我们还不能明白地体会到世尊的苦衷,那么我们的根器就太不敢恭维了。假如狐疑不信,可自问一声:如来会骗我们吗?如来骗我们干什么!
但是,在相信上述福德的时候,我们不要高兴得太早,何以故?
如果翻开《金刚经》,念了两三遍不知道须菩提是什么人?不明就里,如背诵《大悲咒》、《楞严咒》一样,一阵苏噜苏噜、俱噜俱噜……念完了,不知所云,然后说:其福胜彼云云,那么这也错了。这叫不解如来真实意。
如来所说信解受持的意思是要我们相信般若空性、接受般若空性、彻证般若空性,然后是如法奉持,这才能谈得上为人演说。这样的“信解受持、为人解说”才能获得上述功德。
何以故?经中说出了原因,那就是“当知此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这么一来,《金刚经》的主题就出来了,我们今天解说学习的中心思想也就出来了,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南怀瑾教授说过,读经需要第三只眼睛,这第三只眼睛叫思维。我们修学《金刚经》的时候,就要善于思维,要进入到观照的层面。
为什么读《金刚经》的功德如前所说不可限量?这里面有道理,深藏玄机,是什么?梁武帝当皇帝,号令天下广修寺院,建塔造像,弘扬佛法,但当他问达摩祖师,我这样做功德如何时,达摩祖师的回答出人意料。达摩祖师回答:没有功德!这还了得。这回答谁能受得了?当时梁武帝受不了。那么祖师回答的对不对呢?回答得太对了,何以故?这里面有道理,深藏玄机!
梁武帝当年要是读懂了《金刚经》,就不会那么问。为什么?著相,著功德相,著布施相。一切著相的修行,充其量得人天福报,说到底,还是世间法,是无常法,何言究竟?是与湛然清净的自性不沾边的。
那么,前面讲的信解受持《金刚经》的功德为什么大得连我们自己都不敢相信呢?原因很简单,信解受持,就是要不执著于诸相,不执著于世间万法,不执著于一切生灭法,不住六根十二入十八界,不住色受想行识,不住一切的语言文字相,乃至不住于四圣谛法、十二因缘法、七菩提法、八圣道法及三十七助道品、甚至十八不共法及诸波罗蜜之法。
如来自性超越一切法,超越现象界,超越有为法,超越一切身心世界,超越一切相的层面。
自性的德相是无相之相,它湛然清净,周遍法界,如如不动,万法的幻生幻灭无不过是其自性体恒沙妙用的显现而已。
想一想那些有相的功德、一切的人为造作和种种执着,岂能与此真如自性同日而语?故著相修行,就是法外求法,虽然历经勤苦,依旧形同外道,煮沙为饭,纵经累劫还是不得成就!
现在,我们就须菩提请法之前的经文做一些提示,可以作为我们观照的思路。
一是《金刚经》开篇,为我们展示了原始丛林修行生活的基本情形,佛和众弟子们一起去托钵,然后回到祇园精舍吃饭,然后就是听佛说法。
二是“次第乞已”,既是逐门逐户依次乞食的生活画面,也是对平等、不作分别想的表法。这里是有针对性的。由于大迦叶和须菩提两位尊者行乞时,都由于同情心使然,一位专向贫家乞食,一位专去富家乞食,曾分别受到了世尊的批评。这个故事,在《楞严经》和《维摩诘经》等多部经典中都提到过。
三是须菩提请法前,所讲“世尊善护念诸菩萨,善咐嘱诸菩萨”等,即是称赞如来,也同时说明,这是代表已经发了大乘心的菩萨们在请法。
接下来又说,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云何安住,云何降伏其心?都说明《金刚经》是用来教导菩萨们如何成就的经典,属于大乘了义经典。(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吕兴福,文学家、佛学家,著名诗人。惠川文学社创始人,惠川文学社名誉社长。中华诗歌联合会首席顾问。几十年来潜心研究文学、佛学,颇有造诣。出版散文集两部;诗集三部;佛学研究《指归自性》一部;编著《筑梦军魂》纪实文学一部;还有近千万字的文学、佛学稿件在陆续整理出版之中。


中华诗歌联合会编辑部
本期编辑:梦如诗


(长按或扫二维码,欢迎加入中华诗歌联合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