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文照片系刘经纬老师提供其母亲本人真实照片!未经作者本人同意禁止选用! 本作品强强联手,抒发真情!感恩的好作品,感恩的好声音 !值得欣赏《歌缘友聚》队队长西门吹雪王希鹏老师深情地献歌一首《一荤一素》



怀念母亲
文/刘经纬
娘眠凤凰山,
子漂黄河滩,
几度梦里聚,
无不泪涟涟。
----题记
人生短暂,世事无常。
2016年6月15日清晨6时37分,在莱西市康馨护理中心212房间的病床上,生我养我的母亲,走完了她八十年人生旅程,永远的离开了我们。
母亲走后,我一直想写点东西,以寄托对母亲的思念和感恩。每当提起笔,又不知从何写起,蓦然回首,往日的人和事,逝去的情与景,历历在目,恍如昨日,禁不住潸然泪下……
母亲叫姜玉美,1936年6月10日出生于青岛市莱西湖西北岸一个叫后山珍的小村,作为独生女的她,自幼聪颖伶俐,乖巧懂事,街坊邻居见了都夸。母亲5岁时,正值抗日战争最艰难的1941年,外祖父以大局为重,舍小家顾大家,忍疼割爱,留下幼小的母亲和体弱的姥姥,毅然参加了南下抗日八路军,母亲和姥姥在农村老家过起了长达几十年相依为命、度日如年的窘迫生活。
抗战胜利后,全国各地陆续解放,外祖父响应国家号召,从部队转业到正在筹建的潍坊柴油机厂,安顿下后,他派人接母亲去潍坊学习和工作,但倔强的母亲执意不走,选择留在农村家中陪伴姥姥。一次偶然机会,母亲认识了在后山珍村教学的父亲,一来二往感觉彼此挺能谈得来,1954年秋天,父亲以倒插门女婿身份,在后山珍姥姥家与母亲举行了简朴的结婚仪式,生育了我们姐弟四人,1966年秋天,最小的妹妹出生半年多,因父亲的工作变动,我们全家和姥姥一起搬回了原籍唐家庄公社台上村。
母亲的一生,是勤劳贤惠的一生。
母亲生在农村,长在农村,是个典型的农村妇女,有着乡下人所具备的淳朴、勤劳和贤惠。母亲年轻时身高一米七零,高挑俊俏,是当地有名的美女,干起农活来,不怕脏、不怕累、争先恐后,一点不比男人落后,深受广大社员好评。
搬回原籍后,父亲在外地教学,我们几个都还小,家里的重担全落在母亲一个人身上,她除了积极参加生产队劳动和扶养我们姐弟外,还要伺候瘫痪在床的婆婆和年迈体弱的姥姥。由于家里孩子多,劳力少,父亲工资微薄,家境十分困难,有时候正常生活都难以维持。每到年底还要倒找给生产队口粮钱,更不用说负担我们姐弟沉重的学费了。为了不耽误学业,父亲四处借钱供我们读书,母亲则没白没黑的拼命劳动着。累活、脏活、险活抢着干,辛辛苦苦用挣得的工分换取一家七口半的口粮。从生产队回家后,晚上她还要忙碌繁杂的家务,经常忙活到深夜甚至鸡鸣。第二天,披着月光悄悄起床,先到村西头水井挑满一大缸日用水,再打扫院子喂猪羊鸡鸭鹅,经常早饭顾不上吃一口,就到生产队里干活去了。
每当我夜晚醒来,时常会看见母亲在微弱的夜灯下缝洗衣服,母亲心灵手巧学过裁缝,在十里八村小有名气。每逢过年过节,很多人会慕名而来,母亲总是有求必应,从不因为事情多时间紧张而推辞。为了不耽误人们大年初一穿上新衣服,她经常忙碌到大年三十,才开始搭理自家的年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长期繁重的体力劳动,致使母亲落下了腰椎间盘突出、风湿性心脏病、糖尿病等多重疾病。
患病后的母亲并没把自己身体当成回事,依旧和往常一样坚持劳动。晚上,还细心陪伴着我们学习,功课做完后再教我们唱几首歌颂共产党、歌唱毛主席的歌,然后安抚我们睡觉。我们姐弟几个在母亲的关怀中渐渐长大了,家里田地少了,农活也不忙了,但母亲仍然没闲着。刚巧李家联中想找个炊事员,都喜欢母亲的干净利落,因此去了学校食堂。母亲每天都把食堂地面、厨具、餐具等整理的井井有条、干干净净,做菜、包水饺、蒸馒头、熬稀饭,变着花样做菜、做饭,老师们都啧啧称赞。
父亲退休了,因子女都不在身边,为方便生活和医疗,父母把家搬到了县城。两人相互照顾,父亲找了个看大门的差事,母亲也闲不住,除了洗衣、做饭等日常家务外,还捡废品、种蔬菜、带姥姥晒太阳、帮我们带孩子……直到她腰椎间盘突出、糖尿病严重到无力干活才歇息下来。
母亲的一生,是勤俭持家的一生。
小时候常听老人说起“勤俭持家,俭以养德”的古训,这也是我们祖祖辈辈传下来的家风家训。
说起“家风家训”,不得不提我的姥姥。姥姥出身于书香门弟,长期受中华传统美德的影响和家风家训的熏陶,自幼懂得节俭,记得姥姥常说:“俭入奢易,奢入俭难。”她从不舍得花钱给自己买衣服,把积攒下来的钱用于给我们买衣服和学习用品。
母亲小时候就很懂事,对吃的穿的从不挑剔,更不浪费。听姥姥说过母亲小时候吃饭不小心把一粒米掉地下了,自己赶紧捡起来的故事。
母亲长大后更是注意艰苦朴素,对于物质生活,总是精打细算,不追求享受,不和别人攀比。 有一年秋天,她到二十里外的日庄赶集买生猪,舍不得花钱雇车,自己赶着猪徒步往家赶,小猪不听摆布,不走正道,母亲费了很多周折,用了近四个小时才回到了家。 母亲常对我们说:衣服穿的旧点不要紧,但要干净利索。记忆中我们家最困难的时候,一向爱美的母亲常穿补丁衣服,青岛的姑姑和杭州的姨姨常给她寄来衣物,平时舍不得拿出来穿,只有家里有客人来或出门走亲戚时才会穿上一天,事后赶紧叠整齐收藏起来。
为了让我们吃的有营养,母亲平时上坡干活时,经常顺手带上一个铁铲子和柳条篓子。收工后,趁天还不完全黑,在田间地头挖点野菜,或抓些蚂蚱、豆虫等野味。回到家加工一下,吃起来特别新鲜、可口。
村里人都赞赏母亲持家有方,我们家的大事小事母亲都精打细算。每年秋天,她都要买好几百斤的大白菜和萝卜,大白菜放在菜窖里储存,萝卜放在大缸里腌制成咸菜。这些备用菜足够一家人吃一年。
母亲这辈子没有享受大富大贵的生活,邻里乡亲谁家有灾有难,总是慷慨解囊,热心帮助他们度过难关。前几年,得知老家一个远房大娘患病住进医院,老人生活艰难,患病后丈夫对她漠不关心,无望的她萌发了轻生的念头,母亲察觉情况后多次探望,带一些营养滋补品,与其谈心,帮助她树立自信心,鼓励她坚强面对生活。在母亲苦口婆心的劝说下,老人放弃了轻生的念头,积极配合医院治疗,不几天,就康复出院了。
我们长大都挣钱了,每每给母亲买吃的、穿的和零用钱,她都埋怨我们浪费。趁我们不注意,吃的省下来给姥姥和孙子孙女。母亲去世后我们才发现,姨姨给她买的妮子外套,大姐给她买的羽绒服、嫂子给她买的羊绒衫,小妹给她买的棉衣……都整齐的放在她的老式木箱里。
母亲一生舍不得吃舍不得穿,却把所有福气留给子孙们。
母亲的一生,是热心善良的一生。
虔诚善良,是母亲的一大特点。母亲的善良,与生俱来,从未褪色,体现在言行中,就是时时刻刻为他人着想,见谁有困难即伸手相助,无论家人还是外人。她常说的一句话,我至今记忆犹新:做好事善事就是积德积福,你们要多做善事,多做好事。
母亲是个热心肠。村里谁家有个红白喜事什么的,母亲都会热心相助,许多事都亲力亲为,又是做被子,又是蒸饽饽,又是剪大红喜字。谁家遇上难处,母亲也会用她的善心和善举对待他们。堂哥很小时就没了母亲,17岁那年他就应召入伍,在部队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退伍后,堂哥服从党的安排,甘愿留在内蒙古,参与大西北建设,大嫂是村里的民办教师,教学之余,既要忙农活,又要照顾两个幼年的孩子,经常忙的来不及做饭,放学回家简单吃口凉的就要去上班,母亲见状后主动提出帮她照看孩子,招呼她到我家吃饭,大嫂多次感动的流泪。老家还有一个近亲二叔,从小失去了父母,哥嫂又早早和他分了家,十几岁就一个人单身过日子,三十多岁还没找到媳妇。好不容易托人介绍了一个,结婚时却连像样的被子都没有,母亲就把自己一直没用的新被子送给他,二叔手里接过被子,高兴的眼含热泪连声道谢。
父母搬到县城后,时常有老家邻居和亲戚朋友来看望,母亲好酒好菜地盛情款待,临走时,她从不让大家空手,不是给吃点的喝的,就是给点穿的用的。有一次,为了给一件毛衣,亲戚执意不拿,极力推辞,母亲一直追到小区大门口硬是塞给了她。
母亲的善良,不仅表现在对待家人、亲人上,对素不相识的人,也会热心相助。六、七十年代,常有临沂、广饶一带的人到莱西乞讨。只要讨到我家,母亲总是可怜他们,热汤热饭的让他们吃饱喝足。还有一件事我至今印象很深刻,一个飘着大雪刮着刺骨冷风的冬天,母亲从唐家庄回来的路上,遇到了一个衣服破旧、步履蹒跚、心智恍惚的老大爷。见他冻的脸色发青、浑身发抖,赶紧领着老人到附近的小商店买了两包方便面,并用开水烫好。当母亲把一大碗热乎乎的方便面端到老人面前时,老人感动的不知说啥是好,交谈当中得知是附近村的走迷了路。老人吃完饭后,母亲又搀扶着把他送回了家。
母亲的一生,是爱心满满的一生。
有人说,母爱是无私的,有人说,母爱是高尚的,还有人说,母爱是伟大的,我却说,母爱是上天赐给我的至真、至善、至美的厚礼。像天底下所有母亲疼爱自己的孩子一样,我的母亲对我们也是关怀备至、疼爱有加。
我们很小的时候,一日三餐母亲做好后,先把热腾腾的饭菜端到饭桌招呼我们吃,自己则到院子干活去了,待我们吃完后,她才清理一下剩菜剩饭,简单地凑合吃下。家里哪怕有一颗糖块,一块点心,几粒花生米,母亲都舍不得吃,都是填到姥姥和我们嘴里。七十年代,农村没有什么取暖设施,别人家好多孩子冻坏了手脚,我们却能穿戴着母亲提前做好的新棉鞋、新手套,安全过冬。
上学期间,母亲担心我们上课迟到,做好早饭后,会时刻提醒起床时间,然后挨个为我们梳洗打扮,目送我们到学校。她才吃点饭,急匆匆去生产队干活。一个夏天晚上,天气闷热,家里突然停电蚊子嗡嗡作响,我翻来覆去不能入睡,母亲一边给我讲着故事,一边用芭蕉扇不停的为我扇凉风、驱蚊子,直到我酣然入梦。在母亲的精心照料和管教下,我们几个都顺利考上了高中,后来我考上了大学,成为村里第一个大学生。
我们长大后,都有了自己的家庭和孩子,加上工作繁忙,和老人家见面机会越来越小了。爱子心切的母亲就经常打电话询问我们每个人的学习工作生活情况,并叮嘱要好好学习,努力工作,保重身体……随着年龄的增长,母亲的糖尿病越来越严重,后期到了不能完全自理的地步,为确保母亲的正常生活,我们把她送到了莱西护理条件最好的、医养一体化的康馨护理中心。护理中心院长曾是父亲的学生,见了母亲,格外亲切,一口一个师母叫着,还特地给母亲安排了一个条件稍好的房间。母亲在养老院期间,我们姐弟轮换着照看她,母亲担心影响我们的工作,经常说:“我的病不要紧,你们工作要紧,我在这里吃住都很好,不要老往这里跑了”。
母亲对我们的爱表现在方方面面。即便我们有些地方做的不好或不尽人意,母亲也不会像有些家长那样不问青红皂白的打骂,而是推心置腹帮着分析原因,一起解决问题。小学五年级时,我因一时贪玩学习成绩从第一名滑落到第七名。见我情绪低落,母亲了解内情后,微笑着说,能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和不足就行,以后要引以为戒。母亲看到的不只一张简单的成绩单,而是善于发现其中问题并有针对性的帮我们解决。在母亲的鼓励下,我学习更加刻苦。各科成绩都名列前茅,尤其是作文,语文老师常把我的作文当成范文读给同学们听。还有一次哥哥在学校调皮,给一个同学弄脏了课本,导致小孩子哇哇大哭,人家家长找上了门,母亲听说后赶紧跑到学校,边安抚孩子边把课本清理的干干净净。回家后严厉批评了哥哥,经过母亲的批评教育哥哥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后来哥哥总是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学习,本分做人。和姐姐一样哥哥也当上了人民教师。
在母亲生命最后的日子里,她还在无时无刻的牵挂着我们,无微不至的关爱着我们,经常问这问那、念念不忘。唠叨着她的儿子、儿媳、女儿、女婿、孙子、孙女、外孙……特别提到青岛年近九十的姑姑、表哥、表姐和远在杭州的姨姨、舅舅,再三叮嘱我们常去青岛看望姑姑,一定要邀请杭州的姨姨舅舅回莱西走走、看看。
母亲走后,我们给她料理后事的那天,万里无云、风和日丽,我想这是一心向善、一生行善的母亲还在心疼着我们,生怕我们受罪,她老人家特意挑选了一个好日子与我们分别吧……
回忆母亲的一生,可谓坎坎坷坷,饱经风霜。她受尽了生活的煎熬,遭尽了命运的折磨。母亲的一生是无私的,高尚的,伟大的。多少年来,母亲含辛茹苦,用她坚强的身躯为我们撑起了这个家;多少年来,母亲历尽沧桑,用她不屈的意志为我们撑起了一片天……
母亲走了,永远的走了!但在我心里,您老人家一刻也没有离开。若有来生,我还做您的儿子。
我永远爱您--敬爱的母亲。
2019年12月25日于济南

刘经纬,男,莱西市南墅镇西台上人,1962年10月出生,中共党员,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历任莱西四中历史教师,莱西市政协秘书、秘书科科长,李权庄镇党委办副主任,山东金牛集团办公室主任兼人力资源部部长、济南市青岛商会专职秘书长等职。

西门吹雪,《歌缘友聚》队队长,原名王希鹏,男,1972年1月出生,原籍山东莱西现居烟台,不嗜烟酒,唯好音乐。全民K歌官方认证金牌主唱!参加过多次义演。《莱西市第三届红歌比赛》获过奖!应邀参加过《莱西市电影红歌颁奖晚会》!参加过《中国好声音》海选且复赛三票通过晋级!参加过《中国好声音莱西赛区元旦晚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