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慎于几微 戒于宥密 不忘初心 立德树人
做新时代的人民教师
文/刘健

夜读局长荐读文章,宁静的夜晚,沉寂夜空中的点点繁星和难得的静谧更能让人心中萌发出无限的激情与感慨!是啊,“每个人都是自己的风景”!此生与教育结缘,三十年的粉笔春秋,已注定我成不了什么传奇人物了。但是我们教书育人,却同样可以谱写出一个个精彩的人生故事。我们每个教育人都是一本书,而且可以是一部经典,而这本书要写成经典,我们就要追求卓越的气质:高起点定位,高品质办学,高素质育人……而育人,不能只向99%的目标迈进,因为1%也不能放弃。作为新时代的教育人,我们将面临更大的挑战和任务。

一、如何长久的保持学习和干事创业的激情、提高效率,其奥妙就是“在学中做,在做中学”。然“当人的生命尊严遭遇挑战和轻视时,人的智慧和潜力就难以挖掘和发挥,人的干事创业的毅力和豪情就可能打折”。曾几何时,“孩子王”、“臭老九”、“书呆子”等称呼曾一度打击了诸多中老年教师的进取心。有良知的教师,“绝不在轻蔑中退却”。当有理想的名师,办有特色的名校,做一名卓越的校长,一直是梦想!尽管有人视我的梦想为笑话,而我则莞尔一笑,把天空的“战云”当做过眼烟云,把冷嘲热讽当做“耳旁风”,悄然自语:珍惜梦想,播种希望,执着前行,绝不抛弃愿景。
一个学校,校长就是引路人,“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校长的定位举足轻重,直接决定了整个团队前进的方向和速度。所以,校长要带领团队不断学习,学用兼顾。《伤寒论》就曾说过“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这是出自《黄帝内经》的一句话,其寓意说明,如果一个人体内有了旺盛的正气,那么就不容易受到邪气的侵犯,而邪气之所以能侵犯你的身体,必是体内的正气不足。故“风成于上,习化于下”,风清则气正,气正则心齐,心齐则事成!这是每一个教育人都应该知道的道理。师者,大事难事看担当,逆境顺境看襟度,临喜临怒看涵养,群行群止看识见。我们往往以点识面,只注重了个人的业务素养,而忽视了师者的整体提升,使令不能顺行,禁不能顺止,因而往往不能形成“以知促行,以行促知”的良性循环,从而阻碍了整个团队的发展。
我曾在我们的领导班子会上“指点江山”,校长要关注两件事:教师队伍的生命生活状况和学生的生活生长状况。作为校长绝不能把有道理的事做成没理的事情,把为别人做的事做成求别人的事。而老师,不单单能驾驭教材,而是能驾驭整个课程。要想做到这些,我们每一个教育人就必须走进一个生命(每一名学生),理解一个角色(先生),明白一个道理(立德树人),体现一份情感(责任、使命),给他人一个尊重你的理由。这些何尝不与我们整个团队的学习息息相关!“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人之性,因物而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宋代著名的政治家、诗人宰相欧阳修的家训就曾如此之说。学习可以增长见识,甚至可以改变我们的性情。“在做中学,在学中做”更是难能可贵。因为我们所从事的工作就是把所信、所想、所为身体力行不断地传给身边的人。你的“诚信、爱心、快乐、关怀、严谨、好学”等这些修养是何等的重要!所以,更应“跳出自身看自身,立足自己看自己”。

二、“水不明则腐,镜不明则锢,人不明则堕于云雾”,要善于紧盯大事要事打攻坚战,紧盯急事难事打歼灭战,紧盯薄弱环节打持久战。作为我们教育人,所谓的大事要事就是抓好教育安全,学生的人身安全、食品安全、卫生防疫安全、心理安全等所有危害学生人身健康安全的事情,我们都要持之以恒地抓,群策群力的抓,这完全考验着一个学校的整体调控能力和教师团队的协作能力。每一个教育人,都应“知人之不能知,断人之所不能断”,“害以之避,利以之集,名以之成,事以之立”(躲灾祸,得利益,建功业,成美名),真正成为一个智者。
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到来,真正考验了我们每一个教育团队的力量,也显出了一个个教育人的勇敢担当。我们虽未站在一线,但我们依然有着坚守和执着,用最积极的行动诠释着我们的教育使命。
面对陈旧的校舍,面对薄弱的师资,我们没有气馁,我们一操一纵,度越意表,脚踏实地,精益求精。灾后重建的重任,我们如期圆满完成,教育教学质量也同步提升。回顾西南联大,在山沟中教学,在茅屋中授课,在隆隆炮声中诵读,依然为祖国培养了那么多的优秀人才。我们也是甚感自豪,我们“借巢育鸟”,鸟却羽翼丰满;借马奔腾,却快马加鞭,驰骋沙场。洪水过后,我们分流了六个学校近千名学生,在我们的妥善安置、合理安排下,没有因为孩子们上学奔波而影响安全,没有因为校舍简陋而影响教育教学质量。想想我们的老师们是付出了何等多的心血啊!如果没有这种“孺子牛”的精神,没有老师们的执着奉献,又怎么能有如此完美的结局呢?想想我们的队伍,团结是何等的重要!团结协作,主动补台,不只是一种工作方法,更是一种品行、操守和胸怀胸襟。“互相补台好戏连台,互相拆台,一起垮台”。《论语》中就有“群而不党”“周而不比”之说,“天下一家”。我们教育人只有遵守合群而不拉帮结派,广泛团结而不互相偏袒,才能实现“天下一家”的宽广格局。格局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修养;是一种素质,也是一种胸怀。我们每一个教育人都要修炼自己的格局,当自己的格局足够大、足够隐忍、足够扛得起压力时,我们的运气一般都不会差。而这种修炼却是日积月累的沉淀与升华。

三、坚守教育之道,不忘初心,跟上时代步伐,立德树人,必须守好“五心”。大其心,要有一颗宽容之心,能容得下学生的诸多不足和缺陷。牛顿在苹果树下研究“万有引力定律”的痴迷,爱因斯坦糟糕的小板凳,少年愚钝的王阳明等事例都能说明这一切。做一名卓越的先生,要做到本源澄澈,如明镜止水,照之而见;方寸轩豁,如虚室空谷,无所不容。虚其心,教育要凝心静气,安分守己,不折腾,不喧嚣,虚怀若谷,见贤思齐。不断学习,安于清苦,才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不平凡的事业。平其心,畅谈教育之道。于个人:谈成功之路,智者之径;于组织:谈管理之道,效益之举;于领导:谈事业之途,能力之鉴。潜其心,观教育之理。潜心钻研,学无止境,分清轻重缓急,抓本质,抓重点,抓关键。掌握特点,把握规律,既圆通,又方正。 定其心,应教育之变。做一个敏练者、执着者,不轻浮,不拘泥于形式。日清月结,有条不紊。长计划,短安排,立即做。使想的问题、做的事情,尽可能的合情合理,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

四、“立德树人”要求我们每个教育人都要进行“积小善为大德”的实践。我们必须坚定自己的道德信念,克己自律,知而必行,表里如一,践行慎独。让自己的思想品质和意识“自我锻炼”和“自我改造”。而儒家提出的“省察克治”的道德修养方法,实际上说的就是自律问题。
陶行知先生在1942年7月的一次演讲中曾提到“每天四问”:
问: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是否建立了自己的 “健康堡垒”,为自己从事的工作提供了必备的身体条件。问: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把一(专一)集(搜集)钻(深入)剖(分析)韧(坚韧)五个字做到了,在知识储备上一定会豁然贯通,一定会有所专长。问: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这就要求我们每个人首先是“站岗位”,时刻提醒自己知责任、明责任、负责任,其次要 “敏捷正确”,最后“做好为止”!问:我的道德有没有进步?建筑人格长城的基础就是道德,我们每一个集体,无论大小,每个成员都以公德为前提。人人注意着每一个行动,则这个集体必然日益稳固、日益兴盛。否则就会趋于衰败。“要留心,即使当你独自一人时,也不要说坏话或做坏事,要学着在你自己面前比在别人面前更知耻”,这是古希腊一位哲学家的一句名言,实际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慎独。其关键是自己要意念诚实,不自欺欺人。从教之人,必须要有慎独的道德境界,即使独处,也要使自己规行矩步,从而产生高度的自觉和严格的自律。有了这些,又何愁学校管理不升华、质量不提升、育人不精准、名家不诞生呢?
看到电影《钱学森》中,钱学森先生在沙漠木板房内仍能伏案疾书,在风沙大漠仍能闲庭信步,成为科学巨星。我深感自己是何等平庸和脆弱。正如《诗经》所云“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自己更应不断内省,面对挑战迎难而上。为领导分忧解难,和同志们在工作中取长补短,生活中淡定坦诚,团队中互帮互助,践行好自己的教育梦。
面对当前的疫情之战,英雄辈出。一个个催人泪下的感人故事,再次震撼了我们每一个教育人。给孩子们讲述他们的故事,延续他们的精神,传承他们的美德,在敬慕和感动中通过 “感恩”来更好的“励己”和“启后”,让孩子们发现更多的人生风景。通过“老战友”的一点感悟和心得,来激励同行们众志成城,奋勇争先!传承我们先祖的优秀文化和前辈的宝贵精神,让我们在时光的洪流中不断静思、奋争。向未来、向自己发出挑战,让自己和团队成为最美的风景,让后世惊奇和肃穆。
刘健 2020年2月23日深夜于静笃堂

本文作者 刘健,山东省青州市谭坊学区党总支书记、主任。中学高级教师,青州市人大代表,潍坊市优秀教师、名师、名校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