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汉字也多音多义,此乃灿烂文明之花朵。但,正确运用起来也确实不易。往往会各取所需、断章取义,有时还会被不法分子、奸侫小人曲解利用,以乱视听,造成真伪难辨。
“人不为己,天殊地灭。”这句话中的“为”字,原应读Wei、第四声,当修为讲。这句话的本意是圣人告诫世人要有良好的道德修养,不断修身养性。如果不能经常修为自已,则是天理所不容的。可许多人却用来为自己的利己思想和行为进行辯护,把“为”字读成Wei,第二声。意思是自己的自私是天性,一个人如果首先不为自己打算,那他就有悖天理,不是痴就是傻。同样一句话,迎合了不同人的心态。因此,世人都说这句话是“至理名言”,无一人非议。
为了普及法律知识,提高农民的法律观念,让他们拿起法律武器来维权,郑州律师团到我村演讲合同法。讲了一个真实的案例。
张三和李四是好朋友。张三打算做生意缺少本钱,向李四借款拾万元。借款时张三说写张借条,李四认为没有必要。说:“咱是好朋友,我还信不过你。”张三坚持要写借条。说:“还是写张借条好。有点依据,以免时间长了闹纠纷,影响咱们的感情。”李四觉得张三说得有道理,就拿出纸和笔,当场张三写下借条,交给李四收存。
借条
张三因作生意资金短缺,借李四现金人民币拾万元(100000元),无息,一年内还清。
张三
2015 . 3. 4
这张借条除没有公证和私人担保外,完全符合借条的各项要素,并且字迹工整无误。一月后,张三来归还了部分款项,在借条上批注一笔:
2015年4月11日还欠款五千元(5000元) 张三
李四觉得张三很实诚,有点钱就赶紧来还了。这样的朋友可交。
一年过去了,还不见张三来还钱,李四去催。张三回话说:“少不了你的,我现在生意不好,有了钱就给你送去了。”李四难驳朋友的面子,只好回家等待。
二年过去了,还不见张三来还钱,李四又去讨要。这次张三的态度变了,反而讽刺挖苦说:“不就那俩钱嘛,你好意思一遍一遍来要。”
李四见有变故同张三吵了一架也没拿回一分钱。李四很生气,他打算走法律程序讨要。他咨询了律师,律师看了借条说:“你只要起诉,官司准赢。”于是,李四把张三起诉到法院。

法院立案开庭,法庭调查,两人对借条的真实性都无异议。但法庭辩论时两人各说一词。李四说张三借他拾万元,还了五千,还欠九万五拖着不还,不守信用。张三则答辩,我借他拾万不假,但大部分一月后还了,还欠他五千,可他硬给我要九万五,我怎能给他,谁愿当冤大头。双方争论的焦点就在“还”字的发音上,张三读hai,李四读huan。两人互不相让。同是一个字,却有两个读音,表达的意思就不同了。法庭难下结论,只好休庭。
后来,双方都出钱请了律师,律师各为其主,也达不成共识。此案无录像、无录音、无证人。“还”字应读何音,又无其它字词限定,例如已还或归还。所以谁也不敢断定该读何音。案件陷入僵局,一直久拖未决。
在日常生活中,常有人耍小聪明,玩文字游戏。讹人有讹人之理,骗人有骗人之方。到底张三、李四谁说的是真话?只有天知、地知、张三和李四知。
因此,人们常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但请你相信: 欺天之人,必遭恶报!

作者简介:马老虎,生于1948年,洛宁县城郊乡在礼村一组人,69年参加山东曲阜防山炮兵部队,74年退伍后历任村干部,2015年出版文史资料《在礼百年》一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