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上村那些旧事
文/刘经纬
我的故乡莱西市南墅镇西台上村,是一个很不起眼的偏僻小村,处在县城西北60华里的小土丘上。时光飞逝,62年出生的我即将迈入花甲之年。因出生在农村,童年在农村,少年也在农村,所以儿时台上村经历的许多旧事,恍如昨日,记忆尤深。记事起印象里,村中一共六排房屋,一排约八九户,约有五十多户人家。
小时候,村里的房屋有些破旧,有草房,也有瓦房,墙体大多是用土或碎石垒的,别看小村不大,人们戏称“一个瓢就能扣过来”,但村集体的副业却搞得红红火火,有油坊、粉坊、磨坊、豆腐坊和小商店,村民中有杀猪的、打铁的、编条货的、卖大瓮的、还有收破烂的,林林总总,好不热闹。
每到冬闲时节,村里还会排演京剧、吕剧等文艺节目,记得村里自编自演的吕剧《都愿意》主演有春山大爷,敬国大哥。京剧《红灯记》主演有,希术、希峰叔,敬好、敬凯哥,桂芬姐等
62年,正值中国三年困难时期刚过,这一年出生的人较多,与我同年出生的有:刘成普、刘成志、刘敬乐、刘洪梅、刘杰利、刘淑花、刘芝英、刘桂萍和刘成军的哥哥。 五男五女,人称“台上十只虎”。
小时候在农村,每当春天到了,放学或者星期天,我们都会和玩伴们一起去地里挖野菜。望着大片青青麦地,踩着松软泥土,听着叽叽喳喳鸟叫,心情很是欢快愉悦。挖的野菜有“荠菜”、“灰菜”、“马珠菜”、“老婆脚”,还有一些叫不上名字的,挖野菜的过程中一边嬉闹,一边玩耍,快乐无比,感觉处处充满阳光。
那时候, 无论是课间十分钟还是星期天,都是三五成堆的凑到一起玩各种游戏。放学时大家会排成整齐的一字队往家走;放长假时还会到外村去玩,从李家到马家,从岚东到南森,甚至跑到南墅、唐家庄。由于村里没有电,也没有现代娱乐场地,伙伴们一起做着别出心裁的跳方、打扑克,弹弹弓、跳绳、趴猫、装鬼子等游戏。说起装鬼子,非常挺有意思,俊俏帅气有影响力的装好人,长得磕碜点的装坏蛋,坏蛋经常被骂甚至被打。无论玩什么,因为年龄相仿,不管好坏在一起很投缘,虽然玩的幼稚单调些,但兴致却很高。
后来年龄稍微大点,贪玩的就少了。放学或假期做完老师布置的作业后,慢慢懂得替家里分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扫地、烧火、拾草、拾粪、挖野菜是我们这代人每天必做的劳动。
再后来,村里实行了包产到户,家里分到了二亩责任田,我妈还在西南河沙地开荒种了三分地。那时我已经参加工作,在莱西四中任教,每到农忙季节,偶尔也会回家帮着种点地。当时,村里每家每户,几乎都有一到两头牲畜,或牛,或驴。而我家那时啥也没有,种地的时候,就靠借人家的牲畜用。都是农忙时节,开口是很难的。家里的农活,除了母亲,大多由哥姐二人充当主力军,我和妹妹只能干点小零活。
伴随着我年龄的不断增加,村里很多老人过世,又迎娶很多媳妇,还出生许多孩子。如今台上村子仍旧那么小,仅有的一条南北大街,我称它为“国刚路”,以前是土路,前些年铺上了水泥。东西道路有五六条,最出名的是“寿友路”和“茂福路”。
难忘的乡村生活是我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那时的贫困,使我们学会了节俭,学会了勤奋,学会了坚强…

刘经纬,男,莱西市南墅镇西台上人,1962年10月出生,中共党员,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历任莱西四中历史教师,莱西市政协秘书、秘书科科长,李权庄镇党委办副主任,山东金牛集团办公室主任兼人力资源部部长、济南市青岛商会专职秘书长等职。

李尚峰,男,71.5出生,中共党员,莱西姜山籍,现居住莱西。于部队服役22年,退役后自营烟台野生高品质海参,爱好健康养生和音乐。人生感言:顾客至上!诚信经营!保质保量!同等质量的产品保证最低价格推销!微信与手机同步150922817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