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难忘老屋
文◇周元淦
※※※※※※※※
■在微山湖畔、古运河的北面,后洛房村的南部,旧临(城)夏(镇)公路旁,于村民新建的楼房中间,保留着三间破旧的土墙老屋和坍塌的院墙。斑驳的墙面尽显出了历史的沧桑,与周围新建的楼房显得突兀和极不协调。
■就是这座不起眼的破旧老屋和院落,却在向人们诉说着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往事。
■这里历史上曾是我党(夏)镇东抗日情报联络站的旧址。

(2016年摄)
■在抗日战争最艰难的1942年春,我父亲周绍卓离开湖西八路军115师教导四旅,受命于党组织,回到家乡微山县洛房村,在这座公路旁自家的普通农家小院里,以开饭店为掩护,化名孙亦然,建立了我党地下(夏)镇东抗日情报联络站,并任站长。
■该地下情报联络站在抗日战争时期,地处敌我争夺的拉锯地带。当时陇海铁路和津浦铁路及临(城)滋(阳)公路沿线都被日伪军占领和封锁控制。村东17里的临城火车站就驻扎着日军的一个大队,村东不远的旧薛河洛房桥头,就修有日军的碉堡,常年驻扎着一个小队的伪军。村西8里路的夏镇是日军的据点,也是敌我双方拉锯争夺的焦点。
■该地下情报联络站处于苏北、沂蒙抗日根据地和湖西八路军主力连接的主要通道----临夏公路旁。而临夏公路又是我军克服陇海铁路和微山湖的阻隔,我华中、鲁南抗日根据地与湖西八路军及延安党中央联系的主要交通要道之一,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 在1942年到1944年抗日战争最艰苦的三年里,该抗日情报联络站为我党我军搜集和传递了不少重要情报。其中包括1942年夏季刘少奇、陈毅等领导同志先后过(津浦)路、过(微山)湖的重要情报,就是从苏中抗日根据地经沂蒙山区的鲁南军区,先后到枣庄、临城、夏镇,经过这里一级一级地传到微山湖西根据地的八路军115师教导四旅,直至党中央延安。据母亲生前回忆,传递该情报当时只知道是插着三只鸡毛的重要情报,直到事后领导同志安全抵达湖西八路军教导四旅后,才知道当时传递的是中央领导过湖的重要情报。
■在抗日站争中后期,当时活动于鲁南微山湖地区的抗日武装的一些重要领导人:如鲁南军区第一武工队队长郑惕(后任铁道游击队政委,解放后曾先后任公安部四局局长、二炮副司令,中将)、鲁南军区微滕武工队长岳岱云(真名岳岱衡,解放后曾先后任驻老挝大使馆临时代办、国家旅游局副局长)、鲁南军区微湖大队特派员马瑛(解放后先后任上海警备区保卫处长、守备师政委、空四军政治部主任,副军级)、沛滕武工队队长钟勇飞(后任鲁南军区独立支队一大队队长,当时铁道游击队为二大队;济南解放后曾任济南铁路局军代表、路局医院党委书记)及原临城县委书记李子敬(后任青岛市副市长)等领导同志,都曾先后在这个抗日情报站的老屋里住过或短期停留过,并在工作中与父亲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其中当年同是1938参加革命,都有在八路军115师不同部队战斗经历的鲁南第一武工队队长郑惕、微湖大队的特派员马瑛等,就是在这个情报站简陋的茅屋里,与父亲和另外两位进步人士一起,在这个茅屋里磕头盟誓,以结拜“仁兄弟”作为交往的掩护,开展抗日斗争和情报联络工作的。
■时光荏苒,日月如梭。有着光荣历史的老屋,虽然已部分坍塌,与老屋有关的领导人也大多已作古,但作为老屋主人的后代,依然难以忘记与这老屋有关的一段历史往事。
■今天权当以此文作为当年对鲁南抗日战争做出贡献的老一代革命前辈的永恒的纪念和无限的追思!

(2019年4月7日我和老伴到上海陆军长征医院探望处于弥留中的马瑛叔叔)
(本文刊登于2019年7月26日北海晚报)

父亲把老战友马瑛的赠言“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挂在墙上鼓励自己

笔者与马瑛叔叔在上海警备区军干所
其居住楼前合影

笔者于2003年春在青岛与李子敬(左二)叔叔及其老战友合影

本文作者,作家周元淦先生回访母校上海交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