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七品小官阖家被杀后为何被《明史》所记述
一家三口共赴国难的潼关卫教授井陉人许嗣复
文图/许力扬
华夏文明源远流长。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在史书典籍中多有记载。繁浩的《廿五史》更较详细地记述了每个朝代的山川地理、政治经济、文化人物等等。《明史》是记载历史上最后一个汉人王朝明朝历史的史书。由于《清史》尚未有见官修正式出版物,所以《明史》也是廿五史中官方修定的最晚一部史书。
《明史》记载人物颇多。而对于一个具有三千年历史、明朝是其发展最辉煌时期的千年古县——河北井陉来说,却没有一个被单独收入列传的人物。无论是明代井陉最高职位的官员武都堂武金、霍都堂霍鹏,还是著名的两御史邢端、毕鸾,都未能入传。但是,却有一位被称为“微末寒毡”的七品小官被附载在《明史》列传的忠义篇中,他就是崇祯末年,一家三口死于潼关之战的潼关卫教授许嗣复!
他不但以满门节烈殉国难而被载入《明史》中,甚至百余年后作为明朝旧敌的满清统治者,在编纂《胜朝殉难诸臣录》一书时,也把许嗣复忠于老东家、阖家死国难的壮烈事迹,收录于其中以为表彰!此外,《陕西通志》、《畿辅通志》、《中国人名大辞典》等多种典籍也把许嗣复收纳其中。
在《明史》卷二百八十九、列传第一百七十七《忠义一》篇中,许嗣复附载于渭南知县杨暄传中:“杨暄,高平人。崇祯十三年进士。授渭南知县。岁大凶,毕力拯救。民稍获安。十六年冬李自成入潼关,兵备佥事杨王休降。教授许嗣复分守上南门。城破持梃斗,詈贼死。妻女被掠皆自杀。贼遂抵渭南。暄已擢兵部主事,未行,与训导蔡其城同守。会举人王命诰开城迎贼,暄被缚。索印不与。诟骂死。其城亦死之……”。可知历史上,杨暄、许嗣复、蔡其城等是发誓守城、宁死不降的。
但在近日网络小说《灭明》一书中,竟颠倒历史,将杨暄、许嗣复及蔡其城写成投降李自成并为其服务者。(因我为中国许氏与许由文化研究会会员,又是许嗣复之十二世裔孙,故有浙江宗亲近日见到网络小说《灭明》后,将小说中有关杨暄、许嗣复及蔡其城等段落截图,传发于我并询之真伪。我未见此网络小说,据称此小说为“穿越小说”)。

网络小说《灭明》章节截图
按昔日许嗣复原籍井陉旧城许水滋一族为陉山望族。晚明史祖茔位于井陉矿区凤山村西北三官洼之原。许嗣复死后一家三口暂葬于潼关南原外。二十三年后的康熙五年,其子许际九远赴潼关,将父母及其六姐的骨骸运回,附葬于三官洼祖茔中其父许木普 墓侧。
许嗣复墓前原立有墓表,为亲历明末之乱的陕西举人、曾编纂《陕西通志》的著名文人李楷撰文。惜墓表毁于文革。所幸世传李楷《河滨文选》一书中存有《潼关卫儒学忠烈教授井陉许公殉难传》一文。今附载于此,以正视听:
潼关卫儒学忠烈教授井陉许公殉难
李楷
许先生名家子,秉铎关门。卒以癸未十月六日。诸士哀其烈,他日者祀于瞽宗。余为关志,知其概。
康熙五年春三月,其子文学际九氏,将移藁葬为首丘。介僧谒予,持里中明经朱国宾等新为状以求传。传曰:
许公讳嗣復,真定府井陉人也。其大父栢岩公讳时雍,以孝廉为山东利津令。家之渊源从来已远。公将诞,相传入梦有关西杨伯起之兆,已而生。公赋性既方,励操唯洁。学湛而不诡。为潼关卫教授,时在崇祯之季。天下渐用武,郡邑设武学。卫独亡。公请于文宗甚力,遂得如议。絙瑟鼓篋之宫,负剑挟矢者,秩秩以序。士类相庆。课诸生月三为之。具食饮奖能者。至于束脩之例,却若浼已。
有宦裔私有所千,厥唯暮夜固拒不纳。盖宦莅潼津之亭,节寒流翎之赞。夙因古谶,庶几无或贷宥。视夫暱金帛、畏高明者,大相径庭也!
寇逆李自成窥关。公初率弟子婴城固守,城破死之。时其幼女六姐几不免于污,持刃自剚。贼乃大恚恨,直剖其腹。以巾帼之烈有光乃父!方之曹娥抱父尸、谢小娥报父仇,可以并垂!
呜呼!井陉诚仁哉!慨自人昧忠孝节义之旨,大丈夫亡召忽,女子中又安得有张巡、许远!此烈可以风世、可以愧二矣!
以今代潼关道中州汤公,俞众之举祀名宦。
河滨野史氏曰:昔读曾子越寇事尝疑之。若以明伦绎义,生死大节可以偷安苟免乎!?
许教授之里韩淮阴庙在焉。仰其风知其义,公固不肯向背者也!申以赞,赞曰:
梦为清臣,生以师表。 忠至烈闻,攸关非小。
哀当屠刃,千魂幽眇。 是父是子,韵此行潦。
蜕归灵存,山蹲水淼。

许嗣复画像

印章印文

潼关城之旧貌地形图

潼关南城墙今貌
李楷(1603~1670年),字叔则,号河滨、岸翁,陕西朝邑人。明天启四年(1624)中举人,后多次应试不中,遂放弃做官,居家潜心读书,研究史学。入清后,任官江苏宝应知县。
晚年回归故乡,应聘参加编纂《陕西通志》。撰32卷。后又撰《朝邑县志》4卷,《洛川县志》2卷。其一生著作甚富。存世有《河滨诗选》、《河滨文选》、《河滨遗书抄》等。
译文:
许先生是名家的子弟,来到潼关担任负责文教的官员。死难于癸未(即明崇祯十六年)年十月六日。潼关的读书人哀怜先生死得壮烈,日后在潼关儒学中设立了牌位以祭祀。我曾编写过《潼关志》一书,知道先生殉难的大概情形。
康熙五年春三月,许先生的儿子、也担任教职的许际九,来到潼关。准备把原来草草埋葬的其父遗骸迁回家乡以礼改葬。通过僧人找到我,并拿着其家乡贡生朱国宾所撰先生生平的行状资料以为参考,委托我为先生撰写传记。我为先生做传如下:
许先生名嗣复,是真定府井陉县人。其祖父栢岩公名许时雍,以举人曾任山东利津县令。故先生家传之文化渊源由来久远。相传先生将诞生之际,其母有梦见号称“关西孔子”的东汉名臣杨震的先兆,尔后先生出生。
先生生性正直,节操高洁。学问深湛且实而不华。到潼关任教授时在崇祯末年。当时天下不宁,朝廷逐渐重视武人。并在郡县中开设武学以选拔人才。而昔日卫所儒学已名存实亡。先生遂申请上宪,派其到有文教儒学的地方担任教官,经过多次努力终于如愿——到潼关卫儒学担任儒学教授一职。
先生到潼关后儒学后,当即击鼓召集秀才学生,并开启书箱摆好书籍,当堂高调宣告开学上课。当时学生或背宝剑、或携弓箭,陆续有秩序的到来。潼关的读书人相互庆祝儒学复课。先生在潼关,每个月为儒学生员讲三次课。并常常自己备上酒食,邀请成绩好的学生来共饮以为奖励。至于学生按例所奉赠的礼物,先生一概推却不收以免有污自己名声。
学生中有一官宦子弟,家中积有白银千两,其趁夜晚私下送给先生一些。先生严词拒绝不受。这是因先生初到潼关之际,即到潼亭拜谒杨震墓,并赞誉杨震的孤高节行。而先生平素因有梦贤之兆,所以几乎家无余财或靠借贷。先生的举动,与那些看重钱物、嫉妒高明的人相比,真是大相径庭啊!
之后逆寇李自成围攻潼关。先生即率领弟子等持梃拒城相守。城破后死难。当时先生的小女许六姐被闯兵劫执,为免被污辱,六姐遂持刀自裁。闯兵见状大怒,乃乱刀将六姐破腹杀害!
以巾帼女子死难之惨烈,可以与其父共同荣光万代!此举与古时的烈女子,譬如投江寻父尸的曹娥、佣工贼府伺机杀仇人报父仇的谢小娥,完全可以并列且名垂青史啊!
哎!井陉实在是出仁人志士、且能杀身成仁之地啊!
我曾感慨人多不明忠孝节义的宗旨。大丈夫象召忽一样为君主而死者多见;而女子中哪能有象张巡、许远一样为国捐躯的啊!所以,许六姐此壮烈之举,完全可以感化世人、也可以使那些对国家怀有二心的人感到惭愧啊!
有鉴于此,本朝的潼关道道员河南汤斌,答应了众人的请求,将忠烈教授许嗣复入祀到潼关名宦祠中。
我河滨野史氏,昔日曾读史书,当读到“曾子越寇”一节时,曾对所记有些怀疑。如果以明伦理道德来解释曾子的举动,生死大节也可以苟且偷安以求躲避吗?以此来论,当时先生一家完全可以离开潼关以避战乱啊!即使这样做也是无可非议的。
在许教授的家乡井陉,建有祭祀汉淮阴侯韩信的庙宇,景仰韩信之生平性格而可知其为讲信义之人。故许教授也是一位坚决不会背叛朝廷的仁人志士啊!
在此,我为许嗣复先生陈述我写的赞词。赞词说道:
先人梦见古代清廉大臣杨震, 先生长大后为人师表做了教官。
忠于国家壮烈殉国而闻天下, 此等举动非小事生死攸关。
哀痛先生死于贼人屠刀之下, 但先生壮举可使百千鬼神感叹。
有感于如此节烈的父女二人, 我做了这首不工整的短歌来颂赞。
先生尸骸归故里但英灵存此, 巍巍青山和淼淼河水将永远相伴。


清雍正《井陉县志》所载许嗣复及其女许六姐

三官洼前之许嗣复墓地遗址
由此可知,历史上的许嗣复是一位文武双全的忠义人物!联系到此前其在直隶保定县任教谕时,遇清兵入关杀掠。而保定城中无兵,许嗣复乃挺身而出,持梃带领县学诸生日夜巡逻守城。后等援兵到围解,全城百姓赖以得安。(《保定县志》)。
古称燕赵之地多慷慨悲歌之士。清末谭嗣同过井陉时有“平生慷慨悲歌士,今日驱车燕赵间。无限苍茫怀古意,题诗独上井陉关”的铿锵诗句;结合李楷此文所赞“井陉诚仁哉!”之句,可以看出,作为历史上最后一个汉族统治王朝的子民,井陉士人无论出仕为宦或耕读山间,均秉承了大明王朝的为政宗旨:不和亲,不纳款,不割地。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井陉这些人中,有为维护国家稳定、平定叛乱的邢端邢御史、霍鹏霍都堂;有忘我为公、不辞辛劳殉职于工作岗位上的高崇绅、武金、于翰;有以孝道闻于当时并获明廷旌表的毕鸾、张民望;有明亡后隐居深山、不仕二朝、与傅山为挚友的著名诗人白孕彩……而许嗣复,正是这些国事当先忠君爱国的优秀人物中的一位!
希望许嗣复阖家以身赴国难之壮举能广为人知。也希望今人能尊重历史,无论穿越、戏说,都不要颠倒历史,混淆黑白,以免谬误传播、误导子孙!
2020年3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