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爷爷的田园牧歌
敬建秀(河北)
不知道,每个人的心中是否都拥有一片田园,里面住着宁静、豁达、乐观和执着。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认识了一位老爷爷——黄桂堃。虽然仅有两面之缘,但是他所给我带来的广阔、坦荡的胸怀,是我这辈子都追求不到的精神财富。
黄爷爷今年已有83岁高龄,但老人家耳聪目明,精神矍铄。第一次相识的画面一直记忆犹新。当时正值盛夏,朋友带路,顺着一条窄窄的公路从县城西行,来到一处农家田园,枣树和玉米交错生长,相间排列。上世纪80年代初,热爱土地的老人承包了60亩撂荒地,盖了两间土屋,在这里过起了远离尘世纷争的田园生活。听到我们的声音,老人家应声走出屋子,由于天热,老人光着膀子,花白的头发显出岁月的沧桑,瘦小的身躯映出农民的辛劳。见到我们有些不好意思,他赶紧进屋去找上衣,我们随着进了屋。映入眼帘的是墙上的几幅书法作品,为简单的房间增添了几分文化气息。朋友说这些都是青县的名人造访黄爷爷时留下的墨宝,他们对黄爷爷怀着无限的崇敬。身后的墙上挂着老人家自己写的“宽心谣”,读来朗朗上口,读完让人内心顿感愉悦。最具文化底蕴的便是那明代传下来的一张八仙桌和两把太师椅,尤其桌上摆着一个圆圆的木笔筒,口径少说也有15公分,厚重、古老,里面插着各种样式的毛笔。只这几件家具便已见证着岁月的变迁,顿时沉淀了我这颗浮躁的心。
黄爷爷拿来蒸好的枣,热情地招待我们,“这些枣是提前熟了掉到地上的,是我平时吃的,别嫌弃,一会儿带你们去枣园摘好的去。”我们连连推辞,其实能来这里坐坐,结识老人家已是很幸运的事了。
和黄爷爷聊了聊家常,因为还有其他事,我们稍作片刻便起身告辞。黄爷爷忙拿出几个塑料袋,拉着我们就往屋前的田园走去。小路左边是枣园,树上挂满了青色的枣,偶尔几粒带着红晕的也探出枝头,黄爷爷说,这里的枣摘下来,用手抹去浮土就可以吃,因为不打药,放心吃。右边的玉米地里,粉红色的玉米须抽将出来,挂在包着绿色外衣的玉米棒上,害羞地低着头,像极了秀敏的小姑娘。园子里真安静,枣树上没有知了的叫声,四周都是庄稼,头上几朵悠闲的白云挂在湛蓝的天空,整个世界仿佛凝固了似的。在这一片蓝绿之间,只有我们这几颗跳动的心在前行。黄爷爷说别看现在这么清净,以前,这里圈过羊,养过马,曾经还有4条大黄狗陪在身边,那真真是一派田园牧歌的好景象啊。
来到枣园深处,这里的枣红的多,黄爷爷开始摘枣,我却早已沉浸在这悠然的意境中,拿着相机情不自禁地拍来拍去。一会儿工夫,他们便摘了好几袋。黄爷爷把沉甸甸的袋子塞进我们的手里,老人家的热情好客让我们有些受宠若惊,但他说不在乎,枣也不打算卖,就等着有缘人来了摘着吃。
满载着一袋红红的枣,我们依依不舍地离开了黄爷爷家,他目送我们走出很远才转身进了屋。这次短暂的相识,让我对黄爷爷这位神秘的老人充满了好奇。
前几天,我们又一次登门拜访了黄爷爷,这一次我们详细询问了他的经历,老人家凝神思索片刻,给我们讲起了他那个年代的风雨沧桑,听起来都是我从未经历过的事,但老人思维敏捷,叙述清楚,条理清晰,令听者身临其境,不禁让人肃然起敬。当问到老人家为何会深受各界名流的尊敬和仰慕时,老人谦虚地笑笑,他说其实自己也搞不清楚。但听朋友介绍,黄爷爷为人豁达,做人真诚,热心帮助朋友,还曾经赡养过贫困老人。如今年岁大了,就守在这60亩地的园子里热情招待八方来客。不久这里将举办第三届赏秋会,届时我县的文人雅客将慕名而来,远离城市的喧嚣,驻足田园的幽静,赏秋景,品秋实,吟诗作赋,挥毫泼墨,好不热闹。
回来的路上,穿过树林,又回到热闹的小城,耳边充斥着纷繁的喧闹声,我才真正体会到,黄爷爷的田园生活竟如此地令人羡慕和向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