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 襄 寨 轶 事
文/王海涛
紧紧裤腰带,过了邓襄寨
邓襄镇位于漯河市东南,距市区也就几公里的路程。解放前,不管是骑马坐轿的达官贵人,还是拉车担挑的贩夫走卒,即便是赶到饭点,也都不会在邓襄寨停留就餐。因为,大家的目的地都是漯河。邓襄离漯河太近了,大家宁肯晚吃一会儿饭,也要尽早赶到漯河。即便是现在,邓襄镇上的流动人员和外来人口都不是太多。2005年以前邓襄镇隶属郾城县管辖。区划后划归漯河市召陵区。邓襄镇政府就在邓襄寨内。
邓襄寨民风淳朴,历史悠久。据《福严寺碑记》记载,春秋战国时期,邓侯封王于邓襄,依湖筑寨而居,名曰邓襄寨。邓襄寨城墙高七八米,最高的地方有十几米。寨城墙设有东门,南门和两个西门,没有北门。邓襄寨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七十年代末,还有好几处寨墙遗址,后来都让附近的村民挖土烧砖了。现在只有邓襄镇中学所在的位置保留完好。邓襄寨内有寨王庄和寨门(maⅰ这个字是我们当地发明的,就针对这个小村子,门里面有个外字。意思代表街上)两个村庄。邓襄寨里的这两个村唇齿相依,世代相守,辈分不乱,不分彼此。邓襄寨的护城河有两个名字,寨门村的叫邓湖,王庄村的叫海河。王庄村的海河损毁严重,如今的海河只有断续模糊的形样。当年的邓湖水面宽百十米,水深两三米。护城河象一条蜿蜒的巨龙绕邓襄寨一周,把寨子牢牢揽于怀中。邓湖两岸垂柳依依,碧水清澈,鱼虾成群穿梭在绿荷掩映的湖水中。每到夏盛,微风吹拂,湖面波光粼粼,水中盛开的红莲轻撞,竟能发出悦耳动听的响声。宛如少女轻吟如歌。邓湖莲歌就由此而得名。同时,邓湖莲歌也是郾城八大景之一。当时,很多迁客骚人也曾泛舟湖中,陶醉于湖光美景,留下了许多赞美邓湖的诗词歌赋。清代诗人张廷平的《邓湖》就是其中的一首:邓侯游息处,变作佛台深。歌吹繁华绩,清凉钟梵音。荷香幽细细,湖水碧沉沉。谩道沧桑事,悠然古今心。
邓襄寨经过几千年的风雨飘摇,如今历史痕迹也已斑驳陆离。民国时期,这里曾经出过一位名噪一时的风云人物,在他身上也发生过很多跌宕回肠的故事 。时至今日,都已随着时间的流逝被埋在了黄沙厚土之中,成为了历史和传说。
光棍儿不用创,只要长得像
光棍儿和人物头都是当地的方言。指的是那些有作为,会混世面在当地有影响力的人。可不是没老婆的意思。
时间到了民国的时候,邓襄寨的寨门村出了一个光棍儿。这人叫王掌宪。这家伙人高马大,力大无穷,相貌堂堂。由于他家境贫穷,弟兄多。二十多岁跟随军阀刘汝明当兵吃粮了。他身强力壮,骁勇善战,几场仗打下来,他就当上了连长。在长城会战时,王掌宪跟随军长刘汝明和日本鬼子作战。由于日寇装备精良,人员又占优势。刘汝明的部队伤亡惨重。当部队下令突围时,王掌宪抱着一挺轻机枪,杀出一条血路。带着部队冲出了重围。他回头一看,军长刘汝明还没有出来。他一声令下组织人马又杀了回去。打到和刘汝明汇合时,刘汝明已经身负重伤,他的警卫连也损失过半。王掌宪把刘汝明往身上一背,一只手拿枪,一只手搂着刘汝明,拼命把他背出了死人堆和鬼子的包围圈。刘汝明伤势好转后,直接把王掌宪提升为了团长。还成为了刘汝明的座上宾。时间一长,王掌宪居然拥兵自重,居功自傲。就连师长也不放在眼里。同级别的团长要是得罪他,也是非打即骂。他的手下稍不顺意,拿枪就铳。他在部队的处境真可谓怨声载道,四面楚歌。刘汝明了解情况后,就撸了他的团长。然后让他带着一个连回漯河老家招兵。刘汝明告诉他,如果他能招来一个团,就让他继续当团长。说是让他带一个连回家,其实也就二十几个兵。刘汝明的话他哪敢不听。王掌宪就带着这杆人马回到了老家邓襄寨。
王掌宪不是人,下轿先打杨培臣
王掌宪回到邓襄寨,邓襄寨可真算太平了。周围的土匪、蹚将都老实多了。他把部队驻扎在王庄村东的打麦场上。团部就设在麦场边上的小庙里。说是小庙,其实也不小。正殿是瓦房,东西厢房都是草房。他把招兵旗一竖,邓襄寨内及周边的青壮年就有人过来应征吃粮。因为他在部队是团长,大家都还叫他王团长。王掌宪这家伙虽官至团长,还出了名的火暴脾气。可他从不让同村的人叫他团长。村里的爷儿们要是叫他团长,他就发火:“”我是当兵的团长。在村里,我还是你们的爷儿们。“” 比他辈分高的都还是”小宪儿,小宪儿“地叫他的小名。他也是该叫叔的还叫叔,该喊爷的就喊爷。光棍儿也靠众人捧。很快,他的部队就扩大到一百多口人。王掌宪的人马一多,路过邓襄寨的土匪蹚将也都纷纷绕道而行。王掌宪也真正成了以邓襄寨为中心,方圆几十里地的光棍儿和人物。
王掌宪正在招兵期间。王庄村也从外地回来一个人物头。这人叫王庚申。按辈分,他高王掌宪一辈。王掌宪应该叫他一声叔。王庚申也是国军的一个营长。他的部队在山东一带被打散后,就流落到了安徽的颍上县。颍上县的县长看他有枪有人,就把他招安了。还给他封了个剿匪司令。就相当于现在的公安局长。不知道什么原因?(有说和县长闹翻了)王庚申就带着二十来人和枪回到了邓襄寨王庄。因王庚申的辈分高,王掌宪也曾去他家拜访过。都是同村爷儿们,倒也相安无事。这事就出在了杨培臣身上。杨培臣本是现在西平县人和乡杨庄村人。解放前也属郾城管辖。他当时是这一带很有名气的一个老董(也叫董事)。旧社会谁家办红白喜事,都要请老董来帮忙理事儿。都是这一带的光棍儿,自然也都互相熟悉。不知道杨培臣听谁说过,王掌宪看上了王庚申的二十来条枪。在一次喝酒时候,杨培臣趁着酒劲,把王掌宪想缴他枪这件事给王庚申说了。王庚申也是行伍出身,掂枪就去找了王掌宪。幸亏当时有几个爷们在场,劝住了双方,才没酿成大祸。这下王掌宪恨透了杨培臣。
这年春节前,王庄村王有成的儿子结婚娶媳妇儿。新娘子刚下轿。在人群里看新媳妇儿的王掌宪,一看老董是杨培臣,叫上几个弟兄上去就打。拿长枪的用枪托砸,拿手枪的用手枪杵。王掌宪还命令手下,要把杨培臣拉到南门外用枪崩了。杨培臣满身是血,吓的要死。王有成家在邓襄寨也是大户。家里正办喜事,眼看要出人命。没法给杨家交代。一家人拼命护着杨培臣。王有成的父亲拄着拐棍儿,嘴里骂着王掌宪“小宪儿,你个赖种。你还不赶紧发话放人。小宪儿,你个赖种!” 王掌宪虽说是团长,可在邓襄寨都是乡里乡亲的。他也感觉人家正办喜事,要弄出人命,他以后也不好在邓襄混。再说,王有成家也是大户。时不时请他吃吃喝喝,临走还要送些东西。不给面子也说不过去。王掌宪一声住手。杨培臣跑的那算真快。他跑过几个胡同,进了一家院子藏起来,直到天黑才出邓襄寨。回家后杨培臣吓得大病一场,再也不敢踏进邓襄寨。
这件事后,王掌宪给村里人说“那庚申是俺叔哩,我再赖也不能下他的枪啊!“”后来,王庚申看王掌宪背后有靠山,他的队伍一天天在壮大,而自己已经日落西山,势力单薄。王掌宪虽说现在碍于本村爷们的情面,不对自己动手。可不敢保证以后会放过自己。于是王庚申就把他自己的人马解散了。把一部分枪卖给了王掌宪,一部分卖给了邻村的几家财主。然后就置买了七八十亩土地,想过几天安稳日子。谁承想没过多久,王庚申就得病去世了。几年后,漯河解放了。王庚申家里还被划成了地主。后人还跟着受了牵连。
时间转眼到今天,老人们偶尔还会给后人讲起这件事。王掌宪不是人,下轿先打杨培臣。就成了邓襄寨内家喻户晓的顺口溜。
孬孙祸四邻 ,好汉帮穷人
王掌宪死后的好多年,邓襄寨的人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有人说他仗义,够爷儿们。也有一部分人说他可孬孙,死有余辜。
那年秋天的午后,天热的很。王掌宪让卫兵搬了一张躺椅,仰面躺在一棵大柿树下乘凉。他睡的正香。一颗熟透的柿子不偏倚“啪”的一声,正落在王掌宪的脸上。这下可捅了马蜂窝,惹了他的暴脾气。他马上叫来几个当兵的,每人拿了一根棍子,爬到树上。不管柿子熟没熟,全部打了下来。吓得柿树的主人一句话也不敢吭。一个劲的给他磕头赔礼,还直骂柿子不长眼,咋敢砸团长大人?最后王掌宪还说“ 没给你家的树刨了,就算给你面子了。”
王掌宪虽说脾气大,可老少爷们真有事找他,他也尽力帮忙。这一年的有段时间,王掌宪来到上蔡县百尺乡招兵。王庄村有个叫王惠中的人,去上蔡一带跑买卖做生意。回来时候看那边的盐便宜,就买了一麻袋用推车推着往家赶。心里踅摸着,回家肯定能卖个好价钱。那时候的盐是违禁品,不允许私人买卖。所以都叫官盐。王惠中推车走到百尺乡,就让乡公所的几个人给逮住了。二话不说直接抓进了乡公所。进了乡公所几个人把盐推进屋里,把门一锁就要去吃饭。王惠中知道王掌宪在百尺招兵。他也不和那几个人说好话,扭头就走了。他来到王掌宪的营房门口,站岗的把枪一横厉声问他:“弄啥哩?”
王惠中赶忙回答:“找你们团长哩。” 站岗的又问:“你认识俺们团长?给团长打过招呼没有?” 王惠中回答:“没有。” “没有?那你可进不去!”站岗的也不知道他们都是一个村里的。
王惠中一看站岗的不让他进,也不再和当兵瞎扯了,就扯开嗓子,对着兵营里面大声小气的喊开了:“小宪儿!小宪儿!”
王惠中同样比王掌宪高一辈。在家他也是这样叫他。王掌宪刚吃过中午饭,正在漱口。猛听见有人叫他的小名。连忙来的兵营门口,一看是王惠中。就热情的往他屋里让。到屋里,王掌宪问:“叔,吃饭了没有?你咋这时候过来了?”王惠中回答说:“先别说吃饭的事,我有大事找你。”啥事?多大的事?”王掌宪不紧不慢的问。王惠中就把他贩卖私盐被查的事一五一十告诉了王掌宪。王掌宪安慰他说:“叔,你别急。这不啥事。先吃饭吧!”王掌宪说完就要叫卫兵给他安排饭。王惠中这时候哪能吃得下去?一家老小都还等着他这趟回去买粮下锅呢。王掌宪看他急得站也不是,坐也不是就说:“叔,我看你怪着急。那就先办事,后吃饭。”
王掌宪说着递给王惠中一张名片(那时候叫片子)说:“你去吧叔,他们看到我的片子,就会把盐还给你。”
王惠中给他说了半晌,看王掌宪就给他一张名片,感觉心里没底。王掌宪看他有点迟疑。知道他不放心。又说:“你去吧叔,肯定管用!”
王惠中也不再说啥,拿着他的片子就走了。走出兵营,王惠中心想:原想着叫他带着兵把盐要回来,可他就给张破片子,能管用吗?王惠中在邓襄寨是出了名的赖材料(鬼点子)多。他也不急着去乡公所。在街上转一圈,买了碗饭,磨磨蹭蹭把饭吃完,又去兵营找王掌宪了。这次站岗的见了他,慌忙立正敬礼,又带他来到王掌宪房里。王掌宪看见他就问:“叔,回来了?东西给你了吧!”
“别提了,人家不给!”王惠中没好气的回答。 “不给?那你没叫他看我的片子?”王掌宪又问
王惠中掏出名片“啪”的一声拍到桌子上说:“别提你这破片子了。人家一看你的片子,你猜他咋说?”“他咋说的?”王掌宪惊讶的问。王惠中顿了顿说:“他咋说?他说你的片子擦包(就是擦屁股)都嫌小。”
王掌宪一听,顿时火冒三丈。立即叫来卫兵,让集合一个排和王惠中一起去往乡公所。
刚出兵营没多远,就看见乡公所的几个人,推着车子往兵营这边来。原来,乡公所从没见过象王惠中这样的人。一往逮住其他贩私的人,都是一把鼻涕一把泪,苦苦哀求。而他把东西一放直接就走了。几个人就知道这不是个善茬。就悄悄派人跟着王惠中看他去哪。见王惠中进了兵营,就知道大事不好。几个人饭都没有吃完,赶紧就把盐给送来了。
王掌宪问明情况后责怪王惠中说 :“叔,我不是说你,你看你弄哩啥事?你咋恁不相信我哩?我赖好也是个团长。这点小事你还想叫我跑过去?”王惠中赶紧赔礼道歉说好话。又跑出去给王掌宪买了几瓶好酒,才算压住了王掌宪的怨气。
那一天,王惠中和王掌宪都喝的酩酊大醉,二人还在一个房间睡了一晚上。回到邓襄寨,王惠中又把这事添油加醋给同村的人一讲。老少爷们更佩服人家王掌宪是个光棍儿是人物。
天狂定有雨,人狂必有灾
王掌宪回邓襄寨招兵,大概有两年多,不到三年的时间。这期间,他在漯河周边的几个县,抢了不少大户,也干过很多为非作歹的坏事,民愤极大。
这年冬天,他带兵走到了上蔡县一个叫胡老庄的村子。天快黑了。村子临路边有户人家,院子很大,房子也不错。一看就知道是个财主。王掌宪就带人进了这家院子。这家主人姓陈,是这村的大户财主。这人靠做木匠活发家。现在他家里还雇佣着几个会木匠手艺的长工,开着家具和棺材铺子。陈姓财主一看来了当兵的,就赶紧让家人张罗着做饭。王掌宪一杆人马吃饱喝足后,又让给安排住的地方。陈姓财主不敢怠慢,把当兵的安置到西厢房和牲口屋。还给王掌宪安排了单人房间。王掌宪看客房好久没住过人了,被子还有点潮。就让手下抱来喂牲口的干草生火取暖。干草燃烧的快,人又多。很快就烧完了。王掌宪又命令手下把刚做好的家具拆了烤火。看着很多刚做好的家具给烧毁了。陈姓财主一家人都出来苦苦央求王掌宪。这家财主的儿子刚结婚不久,小俩口听见外面杂吵也出来看。王掌宪一看新媳妇儿长得很漂亮。上去就抱着新媳妇儿往脸上摸。陈姓财主赶忙上前拦住。小俩口吓的夺门而出,一晚上都没敢回家。王掌宪看新媳妇跑了,就把陈姓财主痛打一顿,把能烤火的家具全给烧了。第二天又吃了早饭,才又带着队伍上路。他不知道这回闯下了大祸。这陈姓财主的哥哥在国民党中央当官。这个财主当天就给他哥写信说了这事。过了一个多月,他哥写了回信,信上就几个字: 此仇不报匡为人!
几个月后,郾城,上蔡和商水三个县的县长都接到了省里的命令。要求三地联合,不惜代价除掉作恶多端的王掌宪。
这年冬季的一天,天还下着小雪。王掌宪接到了邓襄寨东面十多里,万金乡河村一个大户财主的请帖。说是新上任的郾城县杨县长,要在河村宴请几个乡绅名流,王掌宪也是其中一个。王掌宪一看是县长邀请,也不怠慢,骑着他的白马,带上三四个卫兵就往河村赶。这天也该王掌宪命绝。他刚走不久,就有一只野兔跑进了小庙他住的厢房。不知为啥?他的厢房突然就着起了大火。那时候,王庄也只有村西头有一口井。当兵的和村民都慌忙救火,可远水难救大火。很快,小庙的房子就着完了。他的一个炊事兵,冒着火冲进王掌宪的房间,就拿出了一件军大衣。王掌宪的老娘听说小庙着了火,心里挂着她儿子。迈着小脚,三步并着两步赶到小庙。这时大火已经熄灭,只剩断壁残垣。他老娘还对着人群大骂: ”王庄的人真不是东西。着这么大的火都没人救?看我家小宪儿回来咋收拾你们!“”她那里知道,王庄的不少人都帮他救了火。而且,她儿子再也回不来了。
话说王掌宪带着人马来到了河村这财主家。县长的卫兵和这家主人赶忙把王掌宪请到客房屋。把他带的几个随从让到厢房。郾城县的杨县长和几个乡绅名流都早已坐定,在等候着王掌宪。王掌宪刚坐好,就听见厢房里传来枪响。他就知道大事不好,慌忙拔枪。杨县长的卫兵早有准备,手疾眼快夺下王掌宪的双枪。王掌宪把桌子猛的掀翻一旁,就往外穿,没跑几步,杨县长的卫兵一枪就把王掌宪撂倒在地。当场一命呜呼。
打死王掌宪和他的卫兵后,杨县长就骑着王掌宪的白马,带队伍返回郾城。刚出村不太远就看见有个当兵的,急匆匆往他们这边跑,嘴里还一声声喊着:“”王团长,王团长。“ 杨县长的卫兵反应神速抬手就是一枪。那个当兵的连哼都没有哼,一头栽倒在地。原来,这是那个炊事兵。他看团长大冷天没穿大衣,也急着给团长汇报小庙着火的事,就抱着大衣急匆匆赶往河村。还没走到河村,就看见了团长的白马。以为是王掌宪,还没明白咋回事,就命丧荒野。
刘汝明听说王掌宪让人给打死后,伤心了很长一段时间。据说这个杨县长后来又去了洛阳当官,刘汝明知道是他打死了王掌宪,就把这个杨县长给枪毙了。也算是给王掌宪报了仇。
王掌宪回邓襄寨招兵,到他命断河村。这中间,他为邓襄寨的平安做出了贡献。寨里的老少爷们也有不少受过他的恩惠帮助。可他毕竟承袭了旧军阀的作风。肆意妄为,把自己当作了一方土皇帝。这两年多,他又娶了两房姨太太。 就二姨太给他生了一双儿女。他儿子也在解放后的五零年左右,因为抢劫和报复我党的干部被枪决。他的女儿嫁给了寨门村的一个青年。倒是他女儿相夫教子,孝敬公婆,勤俭持家得以善终。
后记
王掌宪是民国时期邓襄寨的一位传奇人物。他的许多故事, 在如今的邓襄镇一带还广为流传。本文故事也都真实发生过。文中人物的后人,大都还在邓襄生活。故事内容无历史文献资料可查,全凭作者走访为数不多的老年人,听他们口述。整理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片段。由于王掌宪不是地方官员,可能郾城县志没有记载。这也怪作者做事不够严谨。王掌宪回到邓襄寨的时间大概是民国三十一年或三十二年(也就是1942年或1943年)。至于发生在上蔡县胡老庄陈姓大户家的事,也没有历史考证。还有人说事情发生在现在的西平县人和乡的谢老庄。根据作者走访,大家一致都说陈姓财主的哥哥叫陈其瑞或陈喜瑞。作者用好多同音字百度搜索,都没有找到这个人的相关资料。

作者简介: 王海涛,漯河市召陵区邓襄镇人。曾服役于漯河某部队,期间发表过通讯报道,诗歌短文。虽酷爱文学,但只是一个欣赏和学习者。
———————————————————————都市头条热诚欢迎大家投稿,体裁、题材均不限,诗词、散文、小说、新闻、评论、随笔、书法、美术等作品都行。但不得含有违法违规内容,不得抄袭剽窃,文责自负。同时也欢迎商家刊发广告和进行商务合作。欲投稿或发广告等请加微信:mfw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