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了更好的发掘当代好诗词,小楼特开设【当代荐读】栏目,不定时刊出。所刊作品有可读之处,来自诗词界所有人的推荐,可以自荐和他荐。
◎风骚有约(鉴赏)
(荐评人:郎晓梅、廖国华、杨子怡评)
(推荐人:默默,原载于:【译 典】2020.3.5 第115期)(推荐人:雷海基,原载:小楼听雨诗刊【每周试玉】栏目(163)期)(推荐人:小楼,原载:【中华诗词】2003年第2期15页)(推荐人:听雨,原载【濂溪】2014年总第38期)
(推荐人:梦欣,原载:小楼听雨诗刊【每周试玉】160期)(推荐人:天许,原载:小楼听雨诗刊【每周试玉】161期)(推荐人:饼子,原载:小楼听雨诗刊【每周试玉栏目】168期)
永正先生此六方古体诗,慷慨悲歌,一如古之侠儒高士,怆然独对易水汩罗。此诗好在对比手法的运用。你看:盛世欢歌,群龙起舞(赛龙舟),与孤凄凄的一道残阳对比;浮躁喧嚣、娱乐至死的十万看客与一个白衣人对比。端午由缅怀先贤而来,渐成纵情歌舞的消费盛典。好在,集体无意识中,还屹立着一个反省者。真诗人常怀忧患,如此才上承先贤精魂,下续人文血脉。
题曰“梅花”,意旨全在梅外。咏梅诗自林和靖“疏影横斜”、“暗香浮动”一出,“续亦难”确已成为事实。然而此事实并非诗人倡导“不妨放笔”的真正原因,他真正忧虑的,是那种追风逐潮现象。故后二句委婉地告诫人们:凡事不要盲目追从,一窝蜂涌上,应留有余地,兼顾其它。这些言外意,是值得读者认真发掘的。
江岚评:写留守女娃听说在远方打工的父母春节不能返家失望而悲伤的神态,历历可见,三四句写孩子憨痴的样子,最是不忍卒读。
郎晓梅评:读到此处方读得诗感。抗疫一众嚎呼蜡制假诗,若非手弱,盖因无关本我,无触本心。此诗但从“我”发声,写纠结困厄之感,得一“真”字,且造语白而不俗,颇得老杜神髓。
廖国华评:语不争奇,情能适众,以个人角度写大题材确是一法。“肺摧肝”语宜再酌改。杨子怡评:入手擒题,“欲留”、“待去”道尽心中之“纠结”也。颔联化用“首鼠两端”之语,写去留夷犹之状,补足首联之“纠结”。颈联述“封路”果成事实,担心成真矣。且再次点题。末联妙结,严城何日解封,不敢掐指;蔬米能支几日,不禁回头一看。“看”字传神,诗人之忧虑之期待尽在其中矣。层层扣题,次第展开,如兵家布阵,井然有序。果然高手也。语淡味醇,大有孟襄阳五律之风。洵为佳作。
不是人思花,而是花思人,细品绝妙。虽诗中有“息风流”、“肠断死”、“不胜愁”诸语,读后却开怀一笑。以林处士自喻,见特殊时期之窘迫。梅即人,人即梅,物我相忘,甚见手段。惟“肠断死”略嫌句拙,瑕不掩瑜也。林和靖、梅花之新咏。置之于避疫背景,新意自出。林公者,疫中之男儿也。梅花者,疫中之女士也。家家皆然,故所感者极大。用“孤山”喻庚子大疫时封禁之楼,用“处士”喻封禁之人,形象之极。借梅妻鹤子之典,来表达疫情期间对武汉的牵挂,精妙之极,因为,梅与鹤,也是武汉的两个象征。如果第一个“不”字改成“未”,则在避免重字的情况下,似乎更能客观些。个见。(原载:小楼听雨诗刊【每周试玉】167、168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