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歌唱》
文/焦野
诵/汐儿

人这辈子,如果不会唱歌,是一件很遗憾的事儿,甚至悲哀。这样说绝不是夸张。不会唱歌就好比一个男人一辈子一次都没有喝醉过,少了一种生命体验。
从娘肚子里生下来,哭,不用学,声都是一样的。外国人和中国人,古人和现代人没有区别。也没有南腔北调之分。
语言就不一样了,在什么地方,什么年代,环境就会教给你啥语言。外语、母语、方言,俚语等等。歌曲和语言都一样,是需要后天开发的。
爹妈给了你嘴巴和嗓子,条件可能有区别,但除了吃饭呼吸语言等功能外,千万要记住,还有歌唱的功能。你绝对不可以说我不会。
有的人可能会说,我唱歌跑调儿,也没唱过歌。那是你没张开嘴,没开发出来。即便天资很好的歌唱家,也是学习和包装过的。很多歌手都有适合自己的音乐人为其作曲,填词的。一首歌成就了一个歌者这情况很多的。

中国流行音乐的倡导者付林(《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小螺号》作者,当时是海政歌舞团大校)先生曾经回乡省亲时,在三江国际大酒店,为三江地区青年歌手举办过讲座,当时是文化市场管理处主办的。他主张鼓励歌手们走近歌厅。那是很早的事儿,高雅音乐和流行歌曲似乎还有过斗争和分歧,高雅音乐(民族美声)的代表应该是金铁林先生。今天看来这种比较已经没有太大意义了。从青歌赛到中国好声音,再到全民K歌,流行音乐已经如离离原上草,碧绿连天了。
歌曲和所有的艺术一样是有生命的。如果赶上节日里一家人三代人去歌厅K歌,你会发现歌曲会成为代沟的标签。爷爷可以激昂的放歌《满怀深情望北京》,父亲和母亲对唱《萍聚》,孙子孙女就是《大王派我来巡山》和《小幸运》了!

歌曲的时代烙印会成为人生不同阶段的符号。初恋时的歌,老了听起来会让你梦回青春,艰苦创业时的歌回头再听,仍然会给一种成功的满足感,看看那么难都走过来了!
歌曲的种类很多,看看哪一种适合你。每一次演唱都是再一次创作。因为你要用心去唱,而不是简单的模仿。
人类的历史有多长,歌的历史就该有多久。从原始的劳动号子,到各种民族的地方小调,比如“吼秦腔”,琳琳色色,悠悠长长,伴随着人们的喜怒哀乐,邻里家常,岁月过往……

一个人对待歌曲的态度从某种意义上代表了他的情趣和生命态度。我的一个党校同学,是我们班年级最小的,一次偶然的机会,同学比赛看谁会的老歌多,志海老弟竟然完整地唱出了《青松岭》《红雨》《春苗》等好多电影插曲。他有心,所以无论学什么做什么都很认真也很成功。
唱歌和歌唱是两码事儿。唱歌就是把歌唱出来,歌唱一定是用心去赞美什么。所以很钦佩那些用心去讴歌生活,释放情怀的人。这里有他们的生命态度。
如今的中国,在全民健身,五花八门。其实我很赞那些老年大学的合唱团。因为他们知道了一个秘密 ——音乐可以治病的。这符合心理学,放歌一曲,呼出浊气,放空自己,改善了内分泌,活跃和调动了健康的细胞代谢,人就健康了啊。在西圃公园走圈时,常有人一边走一边听喜欢的音乐,走到无人处也喊唱几句,好不惬意。一个不受时间、年龄、天气影响的健康生活方式,还无需成本,只要你肯开口。

把心情装进七个音符,那心情是智慧,是哲理,是故事,是一首首精美的诗,酸甜苦辣算什么,喜怒哀乐都是歌。学会歌唱吧!
我说,歌曲,是活着的历史,是动态的风景,是韵律化的生命坐标,是情感的参照物,是记忆遥控器,是一壶生活里不能没有的美酒!

作者简介:
焦野,创作大量诗歌散文发表国内报刊和网络平台,并被学习强国选用。创作小说,电影文学剧本,相声,小品等作品被地方选用。喜欢旅行阅读自然,热爱读书拓宽视野,珍惜友情丰富阅历,习文捡字延长生命!

诵读者简介:
汐儿,爱好旅游,热爱文字和朗诵,喜欢用声音记录文字,让文字走进人的内心,在诵读中感受朗诵的快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