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雄王杰 19
文/周凤森
(19)

金乡一中十二级五班共有五十二名学生,不知什么原因,学校排班时竟然分入了四十八名女生,因而这个班被其它班的同学戏称“女生班”。由于王杰诚实朴素,平时乐于助人,深得大家的拥护,被选为班中的生活委员。
1958年深秋,王杰和全班同学响应学校号召去城关公社高河村帮助社员深翻土地,支援三秋工作。因为王杰曾辍学务农近几个月,知道这是一项苦力活。当时我国农业化程度非常落后,农业深耕主要是靠人力用铁锨在田野里挖下半米以上,然后将土壤中的砖石瓦片及植物根系等清除掉,以待来年种植作物。在地头,领工社员先用米尺一一测量,一人分得半米,然后从此头开挖一直到田畦的另一头,足足有三百米长。这项深耕劳动非常消耗体力,很多女生从小在县城生活,根本没有干过如此强度的劳动,再加上不掌握劳动技巧,不一会儿小手上就磨起水泡,有的女同学用方巾蒙住头,挖一会土,就背着太阳坐在地上喘息休息一会。王杰见状,就对大家说:“我去年辍学时随生产队在村北挖过万福河道,挖土确是一项高强度的力气活,我们要注意使用巧劲,锨要拿直,脚踏锨膀时要均衡用力,手要握紧锨棒,否则容易磨出水泡,脚力要随锨左右摆动,不要用力往下踩,这样会白白地消耗体力,起土时要借助膝盖和腰力,犹如杠杆原理一样以小博大”,旁边的社员听了,都夸王杰还会干活。王杰除了完成自己的半米分工之外,还尽量向两边拓展,以减少两翼同学的劳动量。

支援农业三秋劳动,在当时是一项政治任务。劳动时,学生们热情洋溢,齐声唱着歌,歌颂祖国,歌颂人民,田间地头红旗飘飘,人声鼎沸,一派生机勃勃的农忙景象。学生们临时住在高河村的社员家里,但生活由学校供应。学校为每个班配备木制大水桶一个,铁质菜桶一个,柳编馍箱一个。木质大桶盛上水汤后重达七十余斤,王杰所在的班离学校的野外伙房有一里多远,而且全是高低不平的乡间土路,有时遇到刮风下雨,道路泥泞不堪,学生们不得不赤脚去抬饭。一日三餐,每天往返抬饭,劳动强度很大,这对于男生来说都是负担,更何况十几岁的女孩子,很多瘦弱不禁的女生纷纷向班主任反映此事,这让张老师左右为难。为此班主任召开班委会,讨论解决办法,其实会前王杰已与其他三名男生沟通,准备接下这一任务。当班委会上老师提出这一问题时,王杰胸有成竹地站起来对大家说:“张老师,我们班里四十八名女生,只有四名男生,我们四个男生已经商量好了,愿意承担起我们班的抬馍抬汤任务。我们分成二组,每组值日一天,保证大家按时喝水吃饭”,看到王杰果断的请求,班主任欣慰地点了点头,听说男生抬饭,全体女生都为王杰他们鼓起了掌。有个兄弟班的同学疑惑不解地问王杰,“为什么每天都是你们几个男生轮流值日?我们班的女生什么活都干!”王杰笑着应答:“女同学走得慢,有的还抬不动汤桶,经常延误大家吃饭,如果赶上了雨天,女生光着脚去抬饭,让我们五班的男生多没面子呀”。就这样,王杰等四名男生坚持抬饭直到劳动结束,没有一人怨天怨地过。

王杰是十二级五班的生活委员,除了与大家翻地、抬饭等正常劳动之外,他还有一项任务就是从一中向高河驻地为大家搬运粮食。当时没有自行车,搬运过程全凭肩扛。有一次,王杰扛着一袋粮食从一中走向驻地,由于袋子破漏,突然粮食洒满一地。王杰只好向附近社员借了一条粮袋,小心翼翼地将粮食收拣起来,直到太阳落山,才将粮食拣完,等到他扛着粮袋回到驻地时,学校伙房开饭时间早过,王杰仅仅喝了几口生水,硬硬地饿了一个晚上。这一些,班主任张老师看在眼里疼在心里。

每一位英雄的背后都有一段悲催的传奇,不管它伟大还是平凡,不管他青春年少还是老骥伏枥,不管他叱咤风云还是和风细雨,一个顶天立地的英雄形象都是这样用平平常常的事件垒彻成精神世界的万里长城。王杰也是用这些点点滴滴的善举,构筑起一座人民英雄的高大丰碑。王杰曾在日记中这样写道:“干革命是要吃苦的。革命的道路是崎岖不平而又险阻的。革命前辈在革命道路上,已为我们树立了光辉榜样。我们是革命的接班人,有什么理由畏惧困难,逃避艰险呢?我们青年人要像疾风中的劲草,岁寒时的松柏,经得起艰难困苦的考验,勇敢地担当起建设社会主义的重担”。其实时势造英雄还是英雄造时势,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人民英雄必须为了人民而奋斗终生,即使死也要死在冲锋的路上,王杰就是这样的人民英雄。

【世界大同文化传媒】由三木秉凤先生创建,三木秉凤本名周凤森,1968年生,山东潍坊营里人,专业法律,道学、哲学、文学、世界古典哲学及战略学爱好者。为遵循中央十九大精神,传承经典文化、延续中华文脉,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素养,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尽自己的一份责任,并于2016年6月组建文化群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于2017年 2月组建了【世界大同文化传媒】这支网络文化队伍,并开展征文活动。团队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初衷,与中央同频,与民族共振,从文化自信走向文化复兴,从文化复兴走向文化繁荣,从文化繁荣走向文化普世!承担起一代文人的责任!
自建队以来,不断地吸引全国各地有识之士加入团队,现已有二十多位主编老师,文章发布于包括新华网、搜狐网、腾讯微博、新浪微博、都市头条等多个媒体。欢迎全国各界有识之士自愿参与其中,让我们这支文化队伍不断地发展壮大!让中华文化光耀四方。
三木秉凤先生微信号:www18363072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