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的郦帼瑛
点评/袁德礼
17年前,在郦帼瑛供职的上海科技报总编李立波、张秀华曾邀我为该报撰写过一年的校园内外特稿。那时我和她没有半步走动,想不到在刘希涛的出海口文学社群不约🤗️而遇,萌动为她写些什么。
今天上午我进出海口文学社群,瞬间被大美才女同仁郦帼瑛“蘸着钢花燃激情、枕着涛声写诗文”这篇人物散文随笔,吸引住了我的眼球。这是我看到介绍中国著名诗人刘希涛108篇文章中最有激情最接地气的杰作。我在群里赞美了她。决定做亇帖子好让全国各地的诗友更透彻了解刘希涛其人其诗其事。
希涛兄见状立即在群里发声了:感谢大记者名记者德礼兄错爱,对愚兄多有宣传,实在惭愧!因多为陈糠烂谷子的内容,少有新鲜事了,故不易多宣传了!群内新人新秀潮涌,老树新花争艳,如韦江荷,如瞿冰,如崖丽娟,如陶美美,如帼瑛师妹、如敬标老弟,如国江、建勋贤兄等等等等,都要隆重推出,拜托了!
资深记者帼瑛姐不但文章写得好且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去年还为举办过个人诗书画展呢!
出海口文学社群主、老作家龙孝祥见群里聊得热火朝天,也发微信凑热闹:
@袁德礼 大佬金童兄弟以神思出众;@郦幗瑛 玉女妹妹以文采拔翠;@涛声依旧 大帅哥如虎添翼;出海口的春天来到了!让我们举起双臂去拥抱这一大好春光吧[玫瑰][玫瑰][玫瑰]🎉🎉🎉
最后老报人郦帼瑛发来打油诗结束这次笔会。
@袁德礼 🌹 惊叹袁老师学富五车,才高八斗!有德有礼,与人为善!不忘师恩,不计前嫌!老骥伏枥,一马当先!🐴
话说回来,郦帼瑛和刘希涛是复旦大学新闻系校友。其实我和吴振兴、胡永明亦是复旦中文系。只不过振兴学长1965年7月就毕业了、我是文革结束恢复高考第一批录取的,永明比我晚进大学,没想到4人在此群碰到老校友真的好开心😃啊,我也就乐于为他们多写些介绍文字。

蘸着钢花燃激情,枕着涛声写诗句
——复旦大学师兄刘希涛印象记
文/郦帼瑛
“涛声依旧”,让我想起两个人。一个离我很远,就是演唱那首“涛声依旧”的毛宁。另一个离我很近,就是同出复旦大学新闻系的大师兄刘希涛!
说起刘希涛,大概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都应该有所耳闻。著名“钢铁诗人”的名号,已经在上海乃至全国叫响!
师兄出生于1944年,因居住江边,常听涛声,父亲为其取名“希涛”。
小时候,希涛兄家境贫穷,无钱买书。但小小年纪的他,却奇特地爱上了诗歌。为了一本一角四分钱的贺敬之诗集,他积攒了几个月的早饭钱,才圆了梦想。
1961年,刘希涛17岁,还不到服兵役的年龄。但他和征兵人员“软缠硬磨”,甚至“咬破手指写血书”,选择军营当兵!他的《连长的脚板》、《哨所八个人》等诗,已陆续发表在《厦门日报》副刊上。成为当时军队中最年轻的诗人!

袁德礼老总举办作家记者书画名家研讨会,著名诗人刘希涛正在介绍他出版发行的新书新报。(闲语摄)
复员后,刘希涛依然寻找创作生命的燃料,他毅然放弃干部编制和舒适的工作环境,于1976年,调到上钢二厂当上一名钢铁工人。这在当时被某些人称为“戆大”的行为,却并没有让他退缩!他有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火红的熔炉里,刘希涛蘸着钢花燃激情,把自己胸前的那排肋骨,炼成铿锵的诗行!
钢厂十年,他同工人兄弟在一起,感悟他们的喜怒哀乐。炉膛内,燃的是发光的煤块,还有他的豪情胆量;炉包里,流的是沸腾的钢水,更有他的热血满腔;他用坚硬的钢材铸就骨骼的力量,和铁水一样百炼成钢!
500多首钢厂生活诗,让刘希涛以“钢铁诗人”的身份登上诗坛。著名文艺评论家丁锡满赞扬钢铁诗人:“刘希涛不但参加炼钢轧钢,还是一个生活的炼美者”。
铮铮铁汉,也有柔美的儿女情长。刘希涛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深造后,身上的钢骨,加入了一点“柔软剂”。他开始涉及爱情诗,并出版了《爱情恰恰》诗集。《自从见到你》、《美人走过的地方》、《西窗望月》、《别梦依依》4辑,读来婉约缱绻,深情脉脉。谁会想到,这是一个已过“知天命”男人的情怀呢?这就是诗的力量!诗和情,永远是一对孪生姐妹!

(师兄师妹刘希涛、郦帼瑛近照。)
更加值得一提的是,刘希涛2009年出版的《康定老街》诗集,那首代表作《康定老街》,我吟诵多遍,竟然能背下全诗。“山风吹落了月亮,老街悠长悠长,大姐柔柔的发辫,搭在高原的肩上。卵石铺起的路面,马蹄声丁当丁当。走不尽康定的老街,心在发辫上晃荡。山风吹出了太阳,老街一片明亮。大姐溜溜的好哟,可还在这条街坊。木门早已打开,咋不见你的模样?走不尽康定的老街,谁听我倾诉衷肠?”
刘希涛加入上海市作协、中国作协后,底蕴更深,诗句更美!诗作、歌词、散文、报告文学等,数十次获奖。试想,一个成天关在空中楼阁中的诗人,怎能写出《阳光,在中国》、《有爱,就有力量》、《推开春的大门》、《你是一座大山》、《永远的巴金》这样澎湃大气的诗?!
当刘希涛担任的职务和头衔越来越多时,他的名气名声蒸蒸日上,各路文人、诗人纷纷向他祝贺!祝贺的礼物就是书法条幅“涛声依旧”。中国作协主席铁凝、副主席叶辛、诗人贺敬之、剧作家杜宣、《新民晚报》总编丁法章等人,均有墨宝相赠!或凝重、或挺秀、或飘逸、或洒脱,让自称“家徒四壁”的刘希涛居室,忽然变得“满壁珠玑”。他收藏着一百多幅“涛声依旧”书法,已然是枕着涛声写诗句了。
一日,刘希涛来电,让我这个初涉书法的师妹也写一幅。我恭敬不如从命,惶惶然地给他献上自己的练笔习作“涛声依旧”。抬头是“刘希涛师兄雅正”,落款是“癸巳年郦帼瑛写”,捎带还送了一幅“情趣”写意画,几支秋菊,一把拙壶,题款“莫言满眼无知己,耐久黄花是故人”。刘希涛竟然在他创办的《上海诗书画》上刊登了。

刘希涛说:“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他强调:“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能不能搞出优秀作品,最根本的决定于是否能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
如今,刘希涛已经年过古稀,但他依然痴心不改,杜鹃啼血般地为祖国、为人民歌唱,他说:“我依然渴望燃烧!”
这就是我认识的刘希涛!
这就是“接地气”、“接人气”、“接大气”的刘希涛!
这就是“蘸着钢花燃激情,枕着涛声写诗句”的刘希涛!
祝愿我的大师兄在今后的岁月里,依然“涛声依旧”!

作者简介:
袁德礼,1954年4月生于上海。现为《城市导报》创业人生、校园内外、终极关怀版面责任编辑、资深记者、专栏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30年来,先后发表上万篇各类新闻、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作品,累计1300万文字。出版过《武则天:一个女人的强权、沉沦史》、《百位老板谈人生》、《走访殡葬十年间》、《远航的心》、《女儿袁靓》、《在雨中我梦见本家袁崇焕》、《记者写天下》等书稿。作者曾在建筑公司、服装公司、团市委研究室、新闻报、劳动报等岗位上洒下过几多汗水。现为上海德礼传媒集团公司(国企)法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