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本书中,我没有刻意选择标志性事件,也没有描绘历史的雄心,在大量的新闻报道里,我只选择了留给我强烈生命印象的人……”选自柴静巜看见》序言,这应该是柴静的自白,也是她写作《看见》的动力。
柴静是山西襄汾人,我工作的城市也在晋南,相距大约几十公里。因为上述乡土之情,对柴静也是多加关注,常看她主持的节目,如《东方时空》,《新闻调查》,《看见》,曾经聆听她在首都记者演讲大赛上的精彩演讲。最近偶然机会,一个朋友说她喜欢柴静,她能通背柴静演讲稿,有一本柴静的巜看见》一书,我借来一读,读后便手不释卷,连日通读,读后掩卷沉思,柴静书中真善美在心中回旋……
柴静,女,出生于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记者、主持人。
1992年,到长沙铁道学院(现中南大学)读书,1995年,电台主持《夜色温柔》节目,1998年,到中国传媒大学学习电视编辑,并在湖南广播电视台主持《新青年》节目。2001年11月起担任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主持人。2003年担任《新闻调查》记者,出现在非典的第一线、矿难的真相调查;2011年起担任《看见》主持人。2013年出版讲述央视十年历程的自传性作品《看见》,销量超过100万册,成为年度最畅销书籍。
史记《吕不韦列传》 中曾写“吾闻之,以色事人者,色衰而爱弛,爱驰则恩绝。”可见一个女人的才情比容貌更为重要。古有才女李清照、蔡文姬、上官婉儿,民国有张爱玲、陆小曼、林徽因,当今时代才女众多,但一定避不开柴静,
主持人出书,在文化界是个时尚。赵忠祥有巜岁月随想》,倪萍有《日子》,白岩松有《痛并快乐》,敬一丹有《声音》等。如敬一丹书中写道:"一个电视节目主持人,不仅面对镜头,还要面对成千上万封观众来信,每封信包裹着一个声音,种种声音与电视人的声音,在这里交汇一一等待倾听。"白岩松书中写道:"把手伸给我,留下吻和每一声叹息。让我那肩头挡着的世界,不再打扰你,假若爱不是遗忘的话,苦难也不是记忆。让我们的眼睛,挽留住每一个欢乐的瞬息,记着我的话吧,一切都不会过去…"。我读柴静巜看见》,也同样期待着这样声音,读懂了她的善良,她的率真,她的感恩。她以敬畏之心对他人,善良之心对朋友,感恩之心对亲人。
《人间词话》中很多地方讲到境界:
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词。
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景界。
我一向喜欢读熟人的作品,诵读中好像字里行间闪现出早己熟悉的身影。读文章和交谈不同的是有一种气氛,一种情愫,让你在读的过程中和看过后联想涌动,对文章尤其是写文章的人推衍出许多新的蕴含来。
柴静的《看见》,它不是小说,也不是散文,亦非报告文学。它没有曲折离奇的情节和故事,也没有华丽的词语,我想给它冠名随笔,就是遵循一个很随意很自然的方式,把自己真实的感受写出来。正是因为她随意流露,才让人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柴静。
柴静的真实。
什么是真实?最真实的文字莫过于作者对自己真切的成长记录,而让那些处在人生懵懂的人们从这成长的文字中体会和感受到真实的爱与痛,只有在这种爱与痛中激发出来的能量,才叫人生的“正能量”。关注无数人真实的生活,用我们富有感情和敏锐的眼睛去捕捉、发现,将完整事件铺陈在大众面前,让他们自己做出判断。
如 柴静在《双城的创伤》这一报道中,由于事件主体的特殊性,柴静也采取了有不同的采访方式。
在采访事件当事人中,她首先做的工作时拉近与孩子们的心里距离。如,在与其对话时,柴静均为蹲姿或坐姿,与孩子保持同一高度,且提问时先以关切性问题尝试与孩子建立朋友的关系。谈话中,她考虑到孩子的语言理解能力,多采用短句、简单问句的提问方式。在等待孩子回答中,她耐心的等待并倾听。当其不愿意回答时,她也尊重其意向。这一方式,不仅从道德上尊重了孩子,而且也有助于打开孩子的口和心灵,推动节目的发展。这样的真在书中还有很多。
柴静的执着。
柴静在书中我只讨厌屈服一章中,和在首都记者演讲大会上,都提到一个叫郝劲松的公民,肯定的他生活不屈服,不向权力低头的执着追求。她在书中说:"今天你的权利受到损害,你不说话,明天你就会失去更多的权利。我眀白了郝劲松为什么会说,不管你多么强大,包括一个国家部委,当你被告上法庭时,你是被告,我是原告,大家坐在对面,中间是法官,你和我是平等的。在强大的机构面前,人们往往除了服从,别无选择,但是我不愿意。"
“非典型肺炎”期间,柴静想做关于非典的节目,她不知道能不能做出来,能不能播,但她没有顾及那么多,心里就只剩下一个念头,“我必须知道”。
她去了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因为无法消毒,所以所有的机器都不能带进去,她只别了一个麦克,跟着一位流行病调查员进入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胸科医院。所谓的病房是普通的平房,玻璃门紧闭,没有任何消毒设备,唯一的消毒手段就是通风,病人情况不容乐观……她去了七二一医院,她去了“天井”,她去了无数个非典疫区。没有别的目的,就是要关心人,知道她想知道的。执着一直支撑着她,支撑到最后的非典结束。
这位“进过非典病房的记者”用执着走过了这样一次全国性的大灾难,用执着去关心人,关心最需要关心的人。
在凡尘中,我们很容易被沾染,一旦被沾染,当初那份坚持下去的勇气就开始模糊了,当初的理想便渐行渐远。不过,拥有一颗执着的心,就很容易走到彼岸,走到花开的地方,让满地的荒凉变成花草重生。
柴静在书中多次提到领导陈虻。对陈虻在事业上的关怀提携,感恩之至。她书中序言开篇即:"十年前,当陈虻问我如果做新闻关心什么时,我说关心新闻中的人一一这一句话,把我推到今天。陈虻去逝了,我开始写这本书,但这本书并非为了追悼亡者一一那不是他想要的。他说过,死亡不可怕,可怕的是无意识,那才相当于死。"她在书中最后一章,写了陈虻不死。书中说:"谈起陈虻,有人说智慧,有人说尖锐。白岩松说那是个非常寂寞的人。他的寂寞不是孤单,是没完成。"从上可以看出,柴静是一个善良,知道感恩的人。她的善良,是中国女性善良的结晶,是引领和表率。
巜看见》一书封面图片,柴静短发齐耳,笑容可掬,大眼睛一闪,纯情而美丽。黑色短袖衬衫,露出纯白背心,柔美休闲。蓝色牛仔裤多了一点朴素随意,少了点雍容华贵。她双手抱膝,和一群纯朴老人和孩子,即像采访,又像拉家常,孩子们欢笑,老人慈祥,他们或倾听,或沉思,多幺自然而温馨画面。她没有了往日主持亮丽神秘,有的只是邻家女孩温情,我们看到画面第一个想知道的是他们在什么地方,聊什么呢?
最后,我用柴静书中一句话做结束语,以示对该书喜欢:一个国家由一个个具体的人构成,它由这些人创造并且决定。只有一个国家能够拥有那些寻求真理的人,能够独立思考的人,能够记录真实的人,能够不计利害为这片土地付出的人,能够捍卫宪法权利的人,能够知道世界并不完美,他仍然不言乏力不言放弃的人。只有一个国家拥有这样的头脑和灵魂,我们才能说我们为祖国骄傲。

作者简介:
申国中,笔名:雁过蓝天.1985年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曾在陆军28集团军服役,任班长,排长,连指导员,251团司令部作训参谋。毕业于北京军区石家庄陆军学院。转业后,到霍州市人民法院。任审判员,庭长,执行团队负责人。本人热爱书法,临帖不辍,习二王,赵孟頫,黄庭坚书体。追求卓越洒脱书风。山西省硬笔书法家协会会员。多篇散文在巜临汾日报》,驻马店市巜天中晚报》,巜人法院报》发表。曾被山西省高级人民法院评为优秀执行工作者,被临汾市中级人民法院二次授予个人嘉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