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雄王杰 16
文/周凤森
(16)
1957年的国庆节,王杰特意去城关找辛庆文玩耍,两人是城关完小里最要好的同学,这时,王杰由于洪涝灾害已经辍学三个多月了。这年夏天雨季时万福河的那场洪水,让王杰丧失了继续升学考试的机会,而辛庆文在完小毕业后顺利地考取金乡一中初中部。王杰非常羡慕辛庆文能够继续上学深造,就趁着国庆假日来辛庆文家打探打探一中学校的情况,报考一中有什么要求,也顺便来叙叙旧。一见王杰到来,辛庆文非常高兴,热情地拉着王杰的手让他坐下,当知道王杰的来意后,立即鼓励王杰说:“王杰,咱班同学中你学习最刻苦,完小底子厚实,冬里农闲了去参加补习班吧,好好复习复习功课,明年考取一中,这样咱俩还在一起”,王杰点了点头。王杰从小受王廉堂影响,深深地知道要实现一切远大理想与目标必须从储备文化知识开始,王杰握着拳头对辛庆文说,“好,我一定努力复习功课,争取明年考取一中”。两人又回忆些城关完小的旧事,其它同学的状况,突然辛庆文插个话题郑重其事地问王杰:“王杰明天你有时间吗,我们学校有个重大实践活动,你跟着我们参加吧”,王杰说:“噢,什么重大活动?我随着你们一中学生去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这样合适吗?”辛庆文说:“王杰,我知道你崇拜英雄,咱金乡县要在羊山要建烈士陵园,把在羊山战役以及解放金乡县城时牺牲的解放军烈士遗骨全部迁移到羊山安葬。明天学校组织新生去高河起烈士墓,一听说起坟,运骸骨,班里许多女孩子不敢报名参加,正缺人手呢,你就跟我们一起参加活动吧”,说完,辛庆文看着王杰,等待答复。王杰非常羡慕英雄豪杰,所以才改名为王杰,一听要为英雄烈士做事,王杰愉快地答应了。
第二天,王杰扛着铁锨随着一中新生出发来到高河烈士墓地。一位看坟的老大爷领着同学们走过一个个坟头,来到中间一片空旷的地方,大家排列站好后,一个负责起坟的穿着军装的干部站在同学们面前,大爷介绍说这是武装部的干事,专门负责烈士遗骨的收集工作。这个干部看了看同学们然后挥手大声说:“同学们,欢迎并感谢你们来参加这次给烈士起坟的活动,这里的烈士都是打羊山战役或解放金乡县城时牺牲的,他们为了解放我们的家乡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为了这些先烈,上级要在金乡羊山建烈士陵园,地点选在了羊山战役的打的最惨烈的羊山头上,今天咱们将埋在高河的烈士遗骨起出运往羊山,大家不要大声喧哗,同学们要怀着崇敬的心情严肃认真地收集烈士遗骨,大家起坟时注意安全,小心挖土,不要碰坏烈士遗骨,收集时不要落下骨头碎片,如果遗骨旁边还有其他遗物,要与遗骨装在同一个蒲筐里,如果发现物品上刻有部队番号、名字或遗言的,大家要小心仔细用纸记录下来,总之,我们一定完整地保护好烈士的遗骨遗物!让他们安息在羊山陵园”,干部讲话慷慨激昂,然后看坟老大爷又强调了一些具体问题,起坟结束后土地进行平整,注意安全等等,最后干部指着这片大大小小的坟头,对同学们说:“现在大家散开,五人一组,现在大家开始起坟”。
王杰随着辛庆文来到比较边缘的一个坟头,坟上长满了荒草,坟边一棵自生的刺槐有二人多高,秋风吹来,草木乱摆,王杰不禁打个寒颤。辛庆文带着几个学生先在坟前行了礼,辛庆文说:“敬爱的烈士,我们起坟的目的是将您的遗骸迁移到羊山陵园,让牺牲的战友们葬在一起,你们都是为革命而牺牲的,我们向烈士敬礼”。说完几个同学开始开坟动土,一锨一锨地将坟头削平,一会土中就露出尸骨,王杰轻轻地扒着土,头骨、肋骨、腿骨、臂骨还有趾骨全部清楚地暴露出来,在骨头中还夹杂着牺牲后尚未取出的七粒弹头,辛庆文说:“这位烈士一定是被机关枪打中牺牲的,身上有七个弹头”,王杰轻轻拂去骨头上的土,发现在遗骨旁边还有个瓦片,上面用红漆刻着什么,王杰轻轻擦了擦湿湿的土,露出了“二野三纵十八团二营”的字样,后面名字有些模糊,王杰喊起来,“辛庆文,这瓦片上有字,象是番号和名字,你快过去看看,名字不太清楚”,辛庆文蹲下身,拿起瓦片仔细看看,“名字好像是什么代”,他们又看到烈士的头骨眼眶里还卡着一个子弹头,辛庆文说:“王杰,你快去叫那个看坟的老大爷,问问烈士眼眶上卡着的子弹头是随头骨装筐还是取下来?”一会老大爷随王杰走过来,看了看尸骸,又仔细擦了擦瓦片上的字,突然抱着瓦片跪在地上,眼里涌出泪水,大喊着“代同志,代同志”。看到大爷这样难过,王杰就问,“老大爷,您知道这位英雄?给俺们讲讲吧”。老大爷用袖口又将瓦片擦了擦,指着瓦片上的名字说,“刘思代,是二营通讯员,解放金乡县城前,就住在俺家里”,停了下又说:“他可是位小英雄,十六岁参加解放军,住在俺家时可勤快了,活蹦乱跳的,又打水,又扫院子,大家都叫他小蛋蛋。有天晚上,营长叫他去北门通知攻城部队撤退。他去传达命令时,解放军已与守城的蒋军打成一团,部队边打边撤,小代就是在北门送信时中弹牺牲的,担架把小代抬下来时,因为部队要转移,身上子弹没取出就掩埋在这里了”,王杰听着眼里盈满泪水,他一边听一边用纸记下了瓦片上的番号和名字。王杰将刘思代的遗骨轻轻放入蒲筐中,又与辛庆文将蒲筐抬上军用车。活动结束后,王杰陪着辛庆文带着沉痛的心情默默地往回走,两个人好久都没有说话。这时,王杰想起了解放金乡县城我情景,当时王杰已经六岁,县城方向机关枪像放鞭炮一样响了一夜,全家人紧张地坐在大堂屋里,谁也不敢睡。分手时,王杰对辛庆文说,“小代同志的英雄气魄,是咱们学习的好榜样。辛庆文同学,今天起烈士坟的活动也给我上了一堂生动的革命军事课,我要学习先烈们的英雄精神,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幸福,情愿牺牲自己的生命”。

英雄王杰 17
文/周凤森
中学时光
(17)
1958年或许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大事连连的一年。这一年中国人民志愿军宣布撤出朝鲜半岛,这一年农村由低级社、高级社全部发展为人民公社,这一年我党发动了“大跃进”运动,这一年中央下令炮击金门,这一年也是新中国三年自然灾害的第一个饥荒年。这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正式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尽管这条总路线的出发点是为了迅速改变我国经济社会文化等落后的面貌及现状,但由于忽视了客观规律在人类活动中的作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人定胜天”等错误指导思想导致了揠苗助长的严重后果。中央在总路线确定之后,党发动了“大跃进”运动。“大跃进”运动,就是在生产发展上追求高速度,以实现工农业生产的高指标。这就要求工农业主要产品的产量成倍、几倍、甚至几十倍地增长。例如当时提出钢产量1958年要比1957年翻一番,粮食产量1958年要比1957年增产80%达到7000亿斤左右。当然今天历史已经证明,“大跃进”运动是新中国初期我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左”倾冒进产物。 “大跃进”运动在建设上追求大规模,提出全党全民“大办”、“特办”的口号,例如全党全民大炼钢铁等。“大跃进”运动是我国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一次严重失误,它忽视了客观经济发展规律,过分夸大了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的作用,使高指标、浮夸风、“共产”风等大肆泛滥,工农业生产遭到极大破坏,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发生严重困难。这一年全国开始出现饥荒,而山东尤为严重,许多农民为了生存,开始举家闯关东闯西北等向人口稀少的地区迁徙,去寻找生存空间。
1958年夏天,王杰的大姐嫁到内蒙,王儒堂也带领全家去内蒙古阿荣旗农场谋生。但农场没有学校,这让王儒堂感到有些失望。这时,王廉堂来信说,“王杰是个非常聪明的孩子,内蒙古的教育比山东落后,我们不能因为生活困难耽误了孩子的前途,希望让王杰回金乡老家继续上学”。看完来信,王儒堂决定让王杰回到王廉堂身边。王杰是个有志气的孩子,下定决心要报考金乡一中。王廉堂安排王杰去县职工业余学校(今县实验小学)补习班参加辅导复习功课。这年夏末,王杰参加了金乡一中初中部统一考试,并被录取,成为金乡一中十二级的一名学生。为此,辛庆文还约王杰在城关供销社饭店一人买了一个烧饼,以示祝贺。
1958年9月20号下午,班主任兼历史课老师张家骥正在班里查验学生报到。这时一个个子有点矮小,留着小分头的少年跨入校门,他扛着兰布包卷儿,寻着别人的指点来到班级门前,见到张家骥老师后非常有礼貌地说:“老师好,我叫王杰,考入一中初中部,今天特来报到”,张老师上下打量着眼前这名学生,他脸孔微黑泛红,穿着青布褂,下蹬圆口鞋,装束简朴,冷眉之下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愈加衬托出少年的朴实、厚道。张老师说:“王杰同学,欢迎你到来,将行礼放下,先在报到簿册上签写个人信息,然后找个座位坐好,等人都到齐以后,我们按照身高来排列同学们的座次”。报到第二天,金乡一中在大操场举行了隆重的入学礼式,校长杨经元上台致词,他鼓励大家,刻苦学习,加强纪律,将来更好地报效祖国和人民。王杰听着,暗下决心,一定不负青春韶华,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1958年8月23日至10月5日,毛泽东下令炮击金门。中国人民解放军对金门首先发起炮击,随后国民党开始反击。当时正是美苏集团即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大阵营处于冷战胶着时期,中国属于社会主义阵营,而台湾由于与美国之间有防务协议,实际已被美国纳入资本主义阵营范围。炮击金门事件表面看是中国内战的台海延续,但在当时美苏对立国际背境下,实际可能会引发第三次世界大战!所以炮击金门立即引起全世界的关注。王杰入学时,金乡一中的墙报上到处贴着“打倒美帝国主义”、“我们一定要解放台湾”、“美帝国主义是纸老虎”等等政治标语。为了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对美帝国主义及国民党反动派的仇恨,金乡一中在开学不久就组织新生去羊山烈士陵园举行悼念的活动。
这一天,秋高气爽,云淡风轻,刚刚入学的新生在班主任张家骥老师的带领下,排着整齐的队伍扛着红旗随着学校大队人马向羊山集出发。二小时后,师生们登上羊山主峰,在烈士陵园前校领导献上花圈,然后全体默哀鞠躬。接着讲解员给各班学生讲述英雄的故事。
一位阿姨讲解员领着王杰班的同学们来到一个墓前,墓碑上刻着一个名字:曾广华,讲解员动情地对大家说:“墓中这位英雄的名字叫曾广华,他是咱金乡石佛集人,在抗日战争时期,就参加了儿童团,为武工队站岗放哨,送情报。1947年国民党进驻金乡,解放军向山区转移。敌人到处搜查屠杀地下党员,十二岁的儿童团队曾广华被敌人抓到,国民党严刑拷问他共产党员的姓名,粮食埋在哪里,谁是共军的家属等,曾广华始终闭着嘴,没有回答一个字,国民党见他顽强就先后剁掉他十个指头,他还是咬着牙没出一声,国民党又用刺刀撬开他的嘴,小英雄满口是血,用仇恨的眼睛瞪着敌人,他宁死不屈,最后敌人用乱刀将他捅死”。听完阿姨的讲解,站在英雄墓前的学生们感动的热泪盈眶,曾广华大无畏的牺牲精神与革命意志深深教育了王杰,他握着拳头暗下决心,以实际行动刻苦学习,做一个真正的革命者!

图片来自网络,旨在传递精英文化!
感谢你的分享,点赞,留言,转发!

三木秉凤先生,本名周凤森,1968年生,山东潍坊营里人,专业法律,道学、哲学、文学、世界古典哲学及战略学爱好者。为遵循中央十九大精神,传承经典文化、延续中华文脉,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素养,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尽自己的一份责任,并于2016年6月组建文化群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于2017年 2月组建了【世界大同文化传媒】这支网络文化队伍,并开展征文活动。团队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初衷,与中央同频,与民族共振,从文化自信走向文化复兴,从文化复兴走向文化繁荣,从文化繁荣走向文化普世!承担起我们文人的责任!
自建队以来,不断地吸引全国各地有识之士加入团队,现已有二十多位主编老师,文章发布于包括新华网、搜狐网、腾讯微博、新浪微博、都市头条等多个媒体。欢迎全国各界有识之士自愿参与其中,让我们这支文化队伍不断地发展壮大!让中华文化光耀四方。
三木秉凤先生微信号:www1836307207

主编简介:汤守玉,网名冰清玉洁,湖南衡阳人。作协会员,各种文学样式皆涉足,作品散见各类纸刊和网刊。现为《三木秉凤文化传媒十一刊》平台主编,微旬刊《大文坊》签约作家。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传承优秀文化是民族的责任和使命。以三木秉凤(周凤森)先生为首的三木秉凤文化传媒创建以来,为弘扬中国民族文化,致力于以文化荟萃智者,广交贤人,为实现世界文化大同而努力奋斗。赢得了民众的赞同。2020年,为了发展壮大三木秉凤文化传媒,期待各界的朋友与推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