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邻居是下放知青
文/马道超
我的家在六十年代,仅两间堂屋,灶屋是“人"字型庵棚。堂屋的屋脊棒用的是楠木棒,在当时可算是最好的房屋了。
一天,从城里来了两个女青年,说是到我们队插队落户的下放知青。一个名叫杨珍珍,另一个名叫张利利。二人姓格大不相同,杨珍珍温文尔雅看上去一股书卷气。张利利则不同,说起话来大大咧咧,黑里透红的脸蛋一看就知道是个性格暴躁的女知青。
生产队长把她们俩领到生产队安排二间仓库住了下来。 我家离仓库有二十来米远,中间是空地,这样我们就成了邻居。
生产队有六间仓库三个大门,靠右边的存放粮食,无论小麦还是黄豆收好、晒干、扬尽,都要到仓库贮存好。然后有粮食保管员,在粮食上面盖上大印板,防止被盗。印板宽三十公分、长五十公分长,印板非常光滑,全盖印下来,谁抓走一把粮食都能知道少了。中间二间放农具,钗、耙、扫帚、扬场锨等等。
由于凤山村地处于凤凰山脚下,地势高低不平,造出的房子也不一致,不成排不成行。那时候五米宽就是大房子,一律是简陋的草屋,用石头或土坯垒成。墙上也苫着芦苇和麦草,也有的用茴草苫面的。
黄淮地区乡下祖祖辈辈居住的那种草屋,多是旧屋,屋脊上长满了绿苔,野草、马苋齿等。日子久了,看上去绿苔变得霉烂斑斑。整个村庄望过去,却又给人那种像在麦茬子地里薅拉秧草似的、拖家带眷一大嘟噜的感觉。
村子连一条正儿八经的路都没有。想朝哪里走都行。下雨天,到处是烂稀薄泥窝子,偶尔里边还撑杂着一些粪便之类的东西,臭气哄哄的,再经太阳一晒,就更加臭气熏天了。家前屋后都有树,如臭椿树、榆树、汪边全是直经约一米粗的柳树,门前槐豆子树、桑葚子树等等。山坡上小枣树直径约二十公分,松柏树、柘树,各种树木花草竞相开放出艳丽的花朵。那真是群芳吐艳、郁郁葱葱。放眼望去,好一派原生态的森林景象。
春天里,杏花、梨花、桃花开放了,万紫千红,风景迷人。
白天忙于挣工分,男同志十分制,女同志八方制,一天到晚天天都有工分挣。晚上有唱大鼓的、拉扬琴的,大家乐在其中。
二位知青和社员们一样,日出而作,日落而归,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累死累活地在地里一年干到头,到头来还是一天三顿吃白芋(红薯)稀饭。只是过年过节那几天,才吃上几顿麦面的饭。
白芋干子、黄豆掺在一起擀面条,早晚喝上一顿豆面条,特别对二位知青来说是多么的不容易啊!
第一次擀面条,是我母亲手把手教她们和面、擀面条,面条不过十公分长。当时人们对面条的概念就说成是钉扎子,简直就不成条。
队长和我家也是邻居,天天端着一大碗白芋稀饭,到我家门前槐树下,边吃边聊天。树底下有个石条子,宽一米半,长约二米。就连二知青天天也端着碗在我家门前石台上,大口大口地吃。晚上有时候我就在石条上铺上草蓆睡觉。
大家都习惯了,每天到吃饭的时候都不约而同的端着一碗一碗的红薯稀饭,蹭巴蹭巴地朝我家门前老槐树下聚。蹲着吃,边吃边聊,有的社员吃完了,就匆匆地回到家里再盛上一碗端来,蹲在那里继续吃,有的一声不吭支着耳朵听人家讲笑话。等到吃饱了、也聊得差不多了,便由队长吆喝着“下湖干活了"才走开。社员们就一个一个酸巴酸巴地蹭回了家,捞起一把锄头或者是抓钩子,一把铁锨等工具搁在肩上,或者拎在手里下湖里去了。
解放二十多年了,生产工具还是老一套,用牛拉木犁子耕地,有时候用双铧犁,人工拉犁梨地。割麦子拿锄刀弓着腰,一把一把地往前边割;打麦子还得用牛或驴,在场上拉着石磙子和捞石一圈一圈子轧麦铺子,然后再用木锨借着风势扬场。去湖里拉庄稼,依旧用四个木轱辘大车用人力去拉。那二位知青也不例外,天天和大家一起干活,拉犁子犁地,拉大车运送土杂肥、拉庄稼。由队长喊号子,给大家鼓劲加油。
“同志们加油干!哎嗨呦,把绳都拉紧喽!哎嗨呦……”大家从不说声苦,叫一声累。那时候,祖国山河都快一片红了。我们村连手扶拖拉机都没有。说“电灯、电话,楼上、楼下”,没有人敢相信。
二位知青每天和大家一起吃,一起拉大车,犁地,干农活,从无怨言。
后来,公社成立文艺宣传队,队长推荐杨珍珍、张利利参加文艺宣传队,每天去排戏,然后给他们记工分。白天唱一天八分,晚上加班唱戏另加八分。排的剧目是《沙家浜》,杨珍珍演阿庆嫂、张利利演刁德一。
从此,我家门前槐树下,更加热闹了。每天在吃完饭后,还要吼两嗓子。
阿庆嫂唱:刁德一,你有什么鬼心肠?
这刁德一一点面子都不讲。
刁德一唱:她态度不单不亢也不忙。
阿庆嫂唱:刁德一搞的什么鬼花样?
我必须察言观色把他提防……
那时候社员们生活是艰苦,但人心态好,有人情味,精神风貌还是很好的。
夏天的晚上,收完麦,打完场,场地被石磙子轧得光光的,风柔柔地刮着,听着知青唱戏,大人们聚精心神。我们这些小朋友从家里拿来蓆子铺在场上,朝上边一躺,一边听着,一边看着,还数着天上的星星呢。有时候连老嬷嬷、老头子,还有刚过门的新媳妇也来听戏。
夜幕降临,露水下来了。小朋友们有的在场上睡着了,有的就把蓆卷回家去睡。
杨珍珍和张利利虽然是下放知青,可她们敢吃苦耐劳,有建设农村的决心和信心,令社员们佩服。丟掉了城里人的骄气,在农村煅炼成了一块块好钢。而且从没听她们说过有什么饭不好吃,有什么难事办不好。真正体现了上山下乡干革命,在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精神,为农村带来了无穷的正能量,在社会中锻炼成长的人生真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