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仔"
"饱时省一口,饿时得一斗"。
在我小时候,经常听长辈说这句话,也听母亲多次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时逢太平盛世,天下百姓丰衣足食,有位妇人将烙好的锅盔馍放在炕头上,视为玩具,让小孩坐在上面玩耍,灶火爷看不过眼生气了,岂能如此浪费粮食,天庭开会时报告给玉皇大帝,玉帝一怒,人间大旱三年,结果颗粒无收,民不聊生,殍尸遍地,这只是一个传说,却说明了一个道理:不珍惜遭践粮食天理难容。
也经常听母亲讲过去一些和粮食有关的往事。说是我们家孩子多,奶奶脑梗引发了半身不遂长年躺在病榻之上,只有她和父亲在生产队挣工分,就成为缺粮户,这样分到的粮食就很少,名符其实的人多劳力少。在当时能吃上杂面、金黄色的玉米面馍就是很富有的人家了,其实所谓的"杂面"就是,将白玉米放在开水锅里煮个七成熟,和黄豆小豆一些杂粮,加上少量小麦混合在一起磨成面粉,看似光滑细腻,其实粘合度差,缺乏柔韧,擀起面来非常费劲,组织松散不成型,口感可想而知了,那时我们家工份少,是有名的缺粮户,对于杂面都是一种奢求。一次,大哥突然瘫坐在地上,面色蜡黄,全身软得像面条一样,淹淹一息,吓坏了母亲,不知所措的家里人赶忙抱起大哥,奔向路途不远的老姨家,她是一位赤脚医生,见识、经验颇多的老姨略一观察就看出了端倪,盛来一碗米汤喂大哥服下,不大功夫气若游丝的大哥慢慢缓过了神,原来是饿晕了,使老姨用一碗稀饭挽救了大哥一条命。从此以后,大哥的身体就留下了顽疾,稍有饥饿感,立刻双手颤抖,虚汗淋漓,只有赶快进食,方能缓解。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先。土地,这一承载稼穑的生命体,千百年来被无数农民眷顾着,在这片广阔无垠的沃土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我的母亲作为其中一员,一生与土地相伴,庄稼就像她的儿女,她的口头禅就是:“家有存粮心里不慌,面朝黄土背朝天”就是她对土地的最好诠释,她没有文化讲不出"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哲理名言,谁若浪费了一粒米,一口饭,一块馍,她会生气的说:不敢,造孽哩!
母亲生于30年代,粮食欠缺,饥饿常常伴随着她,吃糠咽菜已是家常便饭,时逢二姐出生那年,天气异常干旱,几乎颗粒无收,贫困的生活无疑是雪上加霜,树皮、玉米包衣、野菜只要能进口的东西,都被饥饿的人们充分利用,产期的母亲唯一的营养就是二两红糖,每顿饭只有白萝卜糊口,贫瘠的身体,释放不出母乳,嗷嗷待哺的二姐在饥饿的折磨下,日夜啼哭几次休克翻着白眼,多亏姑姑送来一袋土豆粉,做成糊状的汤粉,用小勺喂二姐服下,在粮食紧缺的年代,是这一小袋土豆粉救活了二姐,得以死里逃生,却落下了残疾,一双美丽的眼睛成为斜视。在以后的日子里,母亲再也不敢食用萝卜,那曾经受伤害的肠胃,一旦触及就会呕吐腹泻,痛苦难受,艰难岁月在母亲心里留下的烙印太深太深。
记得我上初一时,家里粮食仍然不充足,父亲被按排到较远的一个村办水泥厂做工,虽然家里的重活由母亲一个人承担,但是父亲每次回家,给我们肚子里的馋虫能带来新的期盼,父亲背的黄挎包里总有一半或多半个玉米面和白面混合的馍馍,那一刻我们就是全村最幸福的孩子。临近春节了,母亲在家门前的小河里淘了半竹笼小麦,这是全家人从牙缝里省下来留给过年吃的,晾晒在院子的芦苇席上,叮嘱我和弟弟看管,以防鸟儿啄食,不知熟轻熟重的我们,宅在家里痴迷于观看小说《七剑下天山》,席上的小麦遭到一群鸭子的围攻,多亏母亲发现得及时,淘干净的小麦被鸭子的爪子刨的乱糟糟的,席子周围到处都是散乱的麦粒,母亲大发雷霆,唤来我和弟弟,一阵拳打脚踢,我们吓懵了,痴痴的看着母亲流着眼泪拣着撒落在地上的小麦,过后一连几天,后背火辣辣的疼,怨恨母亲吝啬,不就是损失了一点粮食吗!

自从实行责任田,土地包产到户,母亲做梦也没有想到能成为土地的主人,用她勤劳和智慧的双手,不浪费每一寸土地,边边沿沿,沟沟坎坎都种上瓜果蔬菜,除草施肥,把地里的玉米各种杂粮搭理的有模有样,人见人夸,尽管风吹日晒沧桑了母亲的容颜,握锄头的双手结满老茧粗糙不堪,可是站在阡陌纵横的田埂地畔上,看着她亲手经营的小田园,点头微笑的稻谷,玉米向日葵,豆角黄瓜西红柿,却掩饰不住她满面的喜悦骄傲和自信,家里的粮仓粮柜都满了,过上了丰衣足食的好日子,我们再也不用吃红薯干面粉做的黑馍,噎得打隔的豆渣馍,吃那难以下咽的"杂面",春季再也不用去挖野菜充饥了,五谷丰登的粮食,丰盈着我们的餐桌,我们不再食不果腹面黄肌瘦,可是母亲依然很珍惜粮食,做到了颗粒归仓,不让她的孩子们倒掉一口饭,扔掉一块馍,浪费一粒米。甚至把下过饺子、面条的面糊汤不舍得倒掉,留到下顿饭,放进青菜和调料做成拌汤或馍糊面依然可口美味。有时感觉母亲的节俭方式有点抠门甚至有点"愚",让人不能理解,也许有人会说,好日子是用奋斗拚出来的,而于我的母亲,一位普通的农家妇女,她的所作所为却像金子一样闪光发亮,照亮着她的孩子们,潜移默化着周围铺张浪费的人。对于村上一些孤寡老人或者劳动力较弱的乡邻,生活上遇到了困难,母亲从不吝啬,将家里的粮食尽可能的借给他们很少索要,母亲经常说:土地是上苍赐给人间的最好礼物,她宽厚仁慈不弄虚作假,也最俱灵性,只要你舍得汗水,播下种子,在阳光和雨水的沐浴浇灌下,就能收获到累累的果实。
有一年放暑假,小侄女回来了,小孩子吃饭本来有点挑食,加上生病感冒,胃口不好,一小碗面条只吃了两口就把剩下的饭偷偷倒进猪食桶里,母亲发现后生气了,狠狠的教训侄女并且罚站二十分钟,惹得孩子啼哭不止,她没有心软,也不放过一次教育子孙爱惜粮食的机会,就给小侄女讲大哥小时候吃不饱饭,营养不良,几次晕倒,瘦小的身体风一刮几乎要倒下,还讲了我和小弟没看好准备过年蒸馍用的小麦,挨打的事,在小孩懵懂的心灵里,似乎明白了一些道理,在那个长长的暑假里,小侄女不再挑食,还把不小心洒在饭桌上的米粒,拣起来放进嘴巴,还变得爱劳动了,跟随母亲一同下地摘豆角、摘西红柿,拔草。
母亲的小农场使她的孩子们吃上了丰盛的饭菜,想喝新鲜的豆浆了,想吃纯正的小麦粉了,想吃金黄的玉米粥了,想吃无公害的绿色蔬菜了,都可以从源源不断的黑土地里获取。有时老天爷也不尽人意,会开一个小小的玩笑,警示人们:居安思危,衣食无忧之时更应储备粮食。

有一年雨水特别多,小麦长势喜人,眼看到了割麦季节,雨水连绵,肆虐着金黄色的小麦匍匐在土地上撑不起腰身,心急如焚的人们眼看着成熟的庄稼毫无办法,既使冒雨抢回家里的小麦,想着各种办法晾晒烘干都无法阻止小麦的发霉变质,长在地里的小麦在雨水的浸泡下,有的由黄变黑,有的长出了麦牙,母亲心疼的流着眼泪,不停的唸叨:这成熟的庄稼,到嘴边的粮食被"老天爷"给毁啦!那年的小麦粉口感极差,几乎无法食用,蒸的馍,擀的面又黑又粘牙,食之难以下咽,多亏母亲平日节俭,家里有储备好的粮食,我们的一日三餐依然能吃到健康放心的饭菜,就将那些发霉长牙的小麦作为饲料,喂给了鸡和猪。
母亲一生没有离开过土地,那金色的麦穗,颗粒饱满的玉米棒子,成串的豆角干,晾晒在屋檐下的萝卜干,摇曳的五谷杂粮,憨态可掬的南瓜,就是土地给她的最好馈赠。当有一天,这承载着生命体的土地被无数的建筑物排挤压得越来越少,农耕将要被新的生活方式所代替,母亲手拄拐扙,常常站在村口,望着一拔一拔年青人,坐上班车进城去打工去经商,被丟弃的庄稼地荒芜杂草丛生,她迷茫的嘀咕着:这么大一个国家,有无数张嘴,国家供应的精制面粉也是由小麦转化来的,总是有限的,万一遇到瘟疫、干早、水涝等自然灾害时该咋办,到那时吃什么呀!看着年青人从不事稼穑到厌弃种庄稼,母亲更是不能理解,看着曾经给人无限温饱和美味的玉米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彻底沦为饲料,母亲同样心疼万分,看着人们大摆宴席,铺张浪费,将大批的剩菜剩饭甚或不可口的饭菜倒掉,母亲会视为"败家子",当有一天,电视媒体极力宣传"光盘行动",节约粮食光荣,浪费粮食可耻,并有专家推算出:中国每年浪费掉的粮食,可以养活2亿人,世界上每隔6秒,就有一名儿童死于饥饿,母亲在家里极力践行着光盘行动,用她灵巧的双手,做着少而精的饭菜,用她的言行传承着,只有粮食充足了,才能国泰民安,家庭幸福。

当有一天,苍老体力不支的母亲,不得不离开她钟爱的土地,跟随儿女们入住到城里的单元房内,常常忘不了,唸叨最多的依然是她临走时存放在老家堂屋大柜里的小麦,玉米豆子及其它杂粮,成为她牵肠挂肚的记忆,唯恐我们忘记晾晒,忘记放粮虫净,糟蹋了她视为掌上明珠的粮食,还调侃说:那是她留给我们的宝贵财产。
有一次我去看望母亲,她像孩子一样兴奋,给我讲她作梦回到了老屋,偌大的院子里栽满了葱、茄子、辣椒、西红柿,翠绿的藤蔓上倒挂着鲜嫩的黄瓜、豆角,她高兴的跑到责任田边,看到姑姑婶婶邻居们,手里拿着农具正忙着在地里侍弄庄稼,她又是呼喊又是打招呼,结果弄醒了自己,听了母亲对梦境绘声绘色的描述,我知道她不习惯囚禁在这鸽子楼里,她想念老家的田野,想念老家的庄稼了,在母亲眼里土地就是金山银山,而粮食就是这金银山上最为珍贵的。
李卫群 洛南人居咸阳,文学爱好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