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红楼梦》
——写给未读过《红楼梦》的青少年朋友
作者:吴同庭
中国的四大名著,令人敬仰,我也曾手不释卷。但读《红楼梦》时却几次拿起又放下,总觉得书中就是婆婆妈妈、小姐丫鬟那些琐碎事。有了这个想法就读不下去了。
一天和一位朋友聊天,他很健谈。当聊到《红楼梦》时,这位朋友滔滔不绝,好象他对《红楼梦》有过研究。他告诉我:“读《红楼梦》首先要理清《红楼梦》的写作背景和作者曹雪芹的生平,这样读起来就好了”。我说:“上学时老师每讲一篇课文总是把写作背景讲给同学们,也就把大家引入了课文,读《红楼梦》是不是也就这个道理?” “正是这个道理。”他继续说:“作者曹雪芹生于清康熙五十四年,祖籍辽阳,先世为汉人,后成为滿州正白旗包衣。他的曾祖父曹玺后入皇室内务府,曾祖母孙氏为康熙的保姆。祖父曹寅是康熙的伴读,康熙继位后成为御前侍卫。康熙做皇帝没几年曹玺任江宁织造。曹玺去世后,曹寅继任江宁织造,兼两淮巡盐监察御史,极受康熙宠信。康熙帝曾指着孙氏说:‘ 这是我们家里的老人。’他们的关系可见一斑。康熙一生南巡六次,有四次就由曹寅接驾并住在曹家。当时的曹家名声显赫,成为江南第一望族。曹寅病逝后,康熙帝仍先后让曹寅的儿子曹颙、继子曹頫继任江宁织造,曹家三代四人任江宁织造长达五十八年。曹雪芹就出身在这样一个贵族家庭,并度过了一段錦衣玉食、富贵风流的生活。康熙帝离世,受朝庭内部政治势力斗争牵连,曹家情况远不如以前。曹雪芹十四岁时全家又遭查抄,曹頫治罪枷号年余。从此曹家一蹶不振。曹雪芹的少年时代受到过良好教育,爱好广泛,金石、诗书、绘画、园林、中医、织补、工艺、饮食都有研究,且性格傲岸,愤嫉俗世,豪放不羁,才气纵横,善于谈吐。曹家被查抄他随家迁至北京后,早期曾想复其家业。后在朋友的劝说下,便开始了艰辛的写作。书中第一回‘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幸苦不寻常’便是真实的写照。《红楼梦》不是作者的自传体但有作者的影子,叙述的是曹家在清康、雍、乾三朝兴衰荣辱的过程。曹雪芹在穷困潦倒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完成了《红楼梦》的写作。八十回之后的章回是作者有意砍去还是迷失到现在也说不清楚。乾隆二十八年,曹雪芹因幼子夭折,感伤成疾,无钱医治,这年的除夕病故,终年四十八岁。
”听了朋友的叙述,我顿时增加了对《红楼梦》的兴趣,下决心将《红楼梦》读一读。便问:“怎么读就读进去了?”朋友说:“第一遍你可粗读。第二遍你就要细读,特别是重点部分你就要推敲着读了。曹雪芹的前八十回象风月宝鉴一样,正面是假语、小说;反面是历史、真故事。后四十回的内容明显与前八十回不合拍,串了味。所以细读才有意思。
”朋友呷了一口茶继续说:“近些年很多学者对《红楼梦》进行探佚,挖掘出林黛玉、史湘云、花袭人等人物的原型,并发现了这些人背后的真故事。了解一下这方面的内容,对阅读也能带来更大的兴趣。
朋友的一席谈使我茅塞顿开,便又捧起《红楼梦》重新读了起来。
对《红楼梦》这样的文学巨著,顺利读进去是很难的。起初,我还是硬着头皮往下读,几回之后也就读进去了。后来得到一本2008年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刊印的注音解词释疑、无障碍读原著的通行本,加快加深了细读进程。这次真还看出了后四十回的一些破绽。
第五回贾宝玉游太虚幻境。贾元春的判词是:“二十年来辨是非,石榴花开照宫闱,三春怎及初春景,虎兔相逢大梦归。”《恨无常》曲中道:“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眼睁睁,把万事全抛。荡悠悠,把芳魂消耗。望家乡,路远山高。故向爹娘梦里相寻告:儿命已入黄泉,天伦啊,须要退步抽身早!”
金陵十二釵的判词、曲都暗示了这些人的结局,为以后小说的写作埋下了伏笔。就中等文化水平的人看贾元春应属非正常死亡。九十五回却写到:“且说元春自选了风藻宫后,圣眷隆重,身体发福,未免举动费力。每日起居劳乏,时发痰疾。因前日侍宴回宫,偶沾寒气,勾起旧病。不料此回甚属利害,竟至痰气壅塞,四肢厥冷。…岂知汤药不进,连用通关之剂,并不见效。…稍刻,小太监传谕出来,说:‘贾娘娘薨逝。’…是十二月十九日,…存年四十三岁。”
若按以上所述,贾元春只能是享尽荣华富贵,不枉存活一世,算是正常死去。要知那个年代四十三岁已成为小老太太了。这与〈恨无常〉曲中“眼睁睁”、“荡悠悠”等文词大相径庭。康、雍年间皇宫选秀,女孩儿大都在十三、四岁左右。贾元春进宫,应该也是这个年龄。“二十年来辨是非”是说贾元春在宫中生活了二十年。加上她进宫前的十三、四岁,说明她死时应该是三十三、四岁。若按“存活四十三岁”所说,二十三、四岁的女人怎能还选秀进宫?就是在民间也算老姑娘了。
类似这样的破绽在后四十回随处可见。有人说高鹗的续写违背了曹雪芹的写作原意。但细想违背也是无可奈何的违背。亁隆五十六年至五十七年,高鹗中举人之后,应友人程伟元之邀协助编辑整理出版《红楼梦》。这时距曹雪芹去世整三十年,他们和曹雪芹根本不曾相识,况且高鹗中举后并沒有放弃科举入仕的心,在文字狱泛滥成灾的时代,高鹗有胆量按着曹雪芹的原意写吗?所以不论是无名氏续写高鹗整理,还是高鹗续写都要把续书写成符合当时统治阶级的思想才能刊印。也可能有了这样的周折才引起一百多年持续不断的《红楼梦》研究,形成了一门独立的“红学”。
但是,我想普通的读者开始不可沉浸在这方面的考据研究,而应该细细品读其整体构思,人物刻画,含蓄委婉却表意明确的表现手法,高雅的文词与谚语俚语巧妙结合的语言艺术,以及诗词曲赋的高超造诣和深厚的文化内涵。熟读原著后再扩展其它方面的知识。
忽一日,我听说著名作家刘心武先生用二十年的时间细读探佚发微,还原曹雪芹前八十回的原意,写了一部《刘心武续红楼梦》,便想一睹为快。跑了几家书店,都是说前几年还有这本书,现在沒有了。我并沒有恢心,一直去寻找,跑到桥东的一家书店,那里孤零零的放着一本刘心武先生的续书。我长吁一口气,心想:为什么独给我留这本书?是不是让我和《红楼梦》结缘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