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这些年,一直关注各地报刊杂志及各类文化媒体。总感觉忙忙碌碌的一天,海量的文字作品或许难一一涉略,碎片化的阅读内容,却成了唾手可得的“精神食粮”。或许,这不是我想要的阅读方式或内容,鉴于此,我宁可选择具有一定思想深度的文章,填补内心对阅读的需求、对了解世界的渴望。千挑万选,还是继续续费成为南方周末的阅读会员。

很高兴通过南方周末APP学习了《逃向成都:杜甫的入川路》,文中有段文字“如是每一个优秀的诗人,都用他们的作品,为后人留下了一幅他们的肖像。这肖像,既是精神的,也是物质的。比如李白,他的作品让我认定他一定骨格清奇,举止飘逸。至于杜甫,他那一系列忧国忧民的作品和抑郁沉雄的诗风,让我一直以为他如同成都杜甫草堂里叶毓山先生雕刻的铜像:清瘦,忧郁,似乎每一道皱纹里都潜伏着过多的风霜与困苦。如是,在读欧阳修的《新唐书·杜甫传》时,发现他对杜甫的评价竟是“旷放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未免有几分惊讶。”
在阅读全文后,回想起自己先后于1995年、2019年到杜甫草堂,以及通过多年阅读对杜甫的了解,我不由得写下三言两语:
杜甫颠沛流离的一生,心怀国家及天下苍生,满腹经纶,融爱国爱民情怀与惊世才华于一身,却时运不济,且性格使然,屡屡不得春风满怀,忧国忧民于坎坷不平的道上与心坎上,闹中取静,大隐于市,浣花溪杜甫草堂似是一道知识分子的丰碑。千古诗圣,受尽世界折磨,却骨傲于长空,那骨瘦的面孔承载着岁月的沧桑变迁,深邃甚至忧郁的眼神,似要穿越了时空上下千年。亘古不变,是知识分子的侠骨义胆与心怀天下的情怀。
(此作载入《正义真随笔》,20200316bj)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