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7河南运营中心主任常金平
《中国雷锋报》采编刘麦根/供稿
2020年3月15日,一个《奇闻!农妇支持“中华父亲山”第一人》的新闻,在网上“都市头条”里发表后,一夜之间万人关注;截止今日早晨5点,点击阅读者已达10500多人次。《中华父亲山》是一部什么电视片,引起一位千里之外、素不相识的农妇支持?该片又是怎么形成的?在这里,我们为广大网友和读者们解疑释惑。

(图为2005年7月,吴宪领参加国务院汉语办、国家教育部举行的“世界汉语大会”。)
一、《中华父亲山》的创作人
现代10集大型电视纪录片《中华父亲山》,是根据年近七旬老作家吴宪领,历经10年艰辛创作的中国第一部《中华父亲山》改编而成的。
吴宪领,他一个人的 40 年默默艰辛爱国文化创作“长征”,铸就了他的多彩人生:老乡说他是“膝盖穷作家”,他曾白天拉犁子,
夜晚写稿子;网上称他“诗话中国秀”,他写诗 1200 多首,出版 《速记中国》,新华网、《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教育报》、 《中国新闻出版报》关注报道,清华、北大收藏;他自命 “地下 A 诗人”,为北京奥运策划出“中国文化千米诗卷”,上海世博活动展示他的《中华颂》歌诀长卷;有人称他“中国的阿甘”,他为宣 传“中华父亲山“,而进行的全国首例“我的爱国文化万里长征”, 受到新华网、人民网、中国新闻网、凤凰网、中原文化网、大河网等 60 多家媒体联动报道。
二、斗胆万里行,创作中国第一部《中华父亲山》
千年岁月,百年期盼。在中国汉语中,自从有了“中华母亲河”,国人们就不断扪心自问:中华有没有“父亲山”?“中华父亲山”在哪里?
中华民族之根在中原,中国文化核心在河南。河南嵩山,在天地之中、五岳之中、中原之中,古中国之中,具有 36 亿年山龄。从盘古开天地,女娲伏羲补天造人,繁衍生息;到炎黄建都安邦,夏商周建国理政,秦朝统一,汉唐发展,康乾盛世,大清广域;到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发展壮大;在中华文明五千年的演进中,黄帝特用古时寓意男性的“耸”字为嵩山命名,被世人誉为神州万山之祖,雄居天下之中“尊位”。
历史的年轮,为嵩山缔造了中华民族根亲文化独特的“十大经典”,即:神州万山之祖地、“五代同堂”聚集地、天地之中交点地、神话传说形成地、中华文明发源地、历代帝王朝圣地、“三教荟萃”传播地、古建艺术“世遗”地、少林功夫诞生地、名胜景观繁华地。
嵩山与黄河,苍天作合,山水依带,毗邻相近,大地当床,联姻为伴,“父”恩如山,“母”爱似海;哺育着世代中华儿女和子孙。这就是当今被国家认定为中原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域中“含金量”最高的藏宝之地。
2012 年 3 月,他受到省委、省政府领导在京接见后,立即赶回河南,斗胆创作中国第一部《中华父亲山》的多年构思创意付出实施。他以中华爱国根亲文化为主题,以嵩山地质、地貌、史事、文化、景观、风情为依据,以纪实手法为形式,以《中华父亲山》为载体,聚焦嵩山,探秘嵩山,解读嵩山。第一次向世人全面展示中华父亲山,第一次圆中华民族人文地理之巨缺,第一次提出嵩山文化“十大经典”。

(朝霞咉满山,奋力快登攀。图为吴宪领在宣传《中华父亲山》的爱国文化长征中考察泰山,急于寻找东岳 17.6 亿年山龄的历史文化标记。)
2012 年 10 月,党的“十八大”召开在即,他又激情难耐。他经过深思熟虑,选择了 10 月 10 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长征纪念日,在中华父亲山的中岳嵩山脚下,开始了“我的爱国文化长征•暨宣传中华父亲山”活动。
同时,他也是把过去几十年创作爱国文化的抽象无形意念“长征”,付诸为一次具体有形的爱国文化实际“长征”。启程那天,他头戴迷彩帽,身穿迷彩服,肩背军旅包,包上红底黄字赫然醒目:“我的爱国文化长征•宣传中华父亲山”,红色小型国旗迎风飘扬。他首先,从河南出发,西行山西、陕西、甘肃、宁夏。他一路 风寒,一路劳累。饿了,馒头、大饼充饥;夜晚,路边小店住宿;速效救心丸、感冒药、止泻药,随时应急。创作灵感来了,他还挤时间挥笔写诗自勉:“屈指行程数千里,长征鞋儿已破底。身上钱少巧算计,馒头大饼作充饥。虽苦不抵“两万五”,未啃草根和树皮。雨雪风寒无所惧,何时才能感天地。西部走罢再东行,坚持到底志不移。创意中华父亲山,无愧人民十四亿!”

(图为吴宪领在宣传《中华父亲山》爱国文化长征中以大饼充饥,多种医药应急。)
他尽管一路不拜官,不扰民,悄然行进;却引发了媒体新闻热度跟踪,在网上迅速走红。在不到半月的时间里,新华网、人民网、中新网、中视网、凤凰网、《中国日报》网、《今日中国》网、中国台湾网、大河网、中原网、新民网、《东方今报》网、江苏网、安徽网、重庆网、新疆网、新浪、百度、搜狐等全国 60 多家媒体关注报道。当然,也有人称他是“中国阿甘”,也有人说他是“文化疯子”,也有人把他这个“膝盖作家”称作“乞丐作家”。对此,他深感难以言表。
三、志把夕阳当朝阳,雄心报国写华章前几年,他月收入只有 1000 多元,常常是年吃年干,有时一月接不着一月。他在京“北漂”卖书,曾一度卖一本书钱,“吃”一本书钱。他曾写下一首自嘲诗《写书不如卖白菜》。
有一年的深圳图书博览展销会期间,老天作美,气候温暖,他为了省钱,每天会后,背着行李,跑到路边空地,混到打工的农民人群边露宿过夜。人家把他当成打工人,既安全又省钱。
那年 7 月上旬,他口袋里仅有 10 元钱,一日三餐,一顿 5 钱的馒头,硬撑到工资下来。他坚持的底线是:5 角钱的馒头就饿不死,活着就能创作,宣传爱国文化!
2019 年 4 月,他才在一位朋友的借助下,中国第一部《中华父亲山》面世了!该书由北京出版集团北京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国内外发行。

(图为吴宪领编著的中国第一《中华父亲》。)
2019 年 9 月 9 日上午,坐了一夜去北京火车的吴宪领,一下车便兴冲冲地背着他前不久出版的《中华父亲山》,急忙出站乘公交车去找图书收藏单位,先后分别被清华、北大、国家图书馆欣然收藏。 当天下午,他又去北京东城区,寻找世界华人联合总会领导人,商谈中国第一部《中华父亲山》的海外推广事宜,让世界各地华人尽快了解中华父亲山,认识中华父亲山,寻根问祖中华父亲山。不料,地址还没找到,老天下起雨来,直到天黑晚上。这时,他冒雨寻找旅馆住宿,雨水淋湿了衣服,问了几个附近宾馆,一夜都要 500 元以上,带的几百元钱,还不够住一晚上。幸运的是,附近有 一个网吧,掏 40 元钱,好说歹说,网吧老板才让进去坐。此时,已 是晚上 9 点多,肚中饥饿,他才想起来从挎包里掏出自带的河南大 饼。因为天热,当他一口吃下,一股霉味冲到嗓门。不吃吧,饿得慌,夜里街上饭店都关门了。他硬是一口一口把大饼咽下。
他由于常年累月,积劳 成疾,他身患冠心病、肠胃炎、关节炎、颈椎炎、腰椎炎等多种疾 病。他带病坚持写书创作,借债治病保命。家中儿女下岗,老伴无业,困境难耐。
在他的租房里,一张破床是房东的。一套破旧的铺盖、席子和锅、碗、勺、电子炉,是好心的老乡给凑齐的。除此,所剩几个破提包才是他的财产,看了让人心酸。他的房租费常常拖欠,被房东催急了,只好向老乡、朋友转借还债。在他的家里,别说高档家具,就连 18 年前的那部旧电视机,也是当年大儿媳妇娘家人陪送的。有人把他这个“膝盖作家”称作“乞丐作家”,也不无道理,就差没有上街乞讨。许多亲朋好友问他,你常年这样累不累,苦不苦?他很平静地说,经历的多了,就顾不得苦和累了!
时到今日,他的中国第一部《中华父亲山》,已被清华、北大、国家图书馆、世界华人联合总会等部门收藏;10 集大 型电视纪录片《中华父亲山》脚本也已写成,筹备待拍。
近期,吴宪领写诗自勉,“10年风雨尽沧桑,吾把夕阳当朝阳;奉劝天公若有情,让我百岁写文章!”。对此,我们报以热切的期待!同时,我们更为他“艰辛创作,雄心报国的精神而点赞!愿他安康笔耕,为实现中国梦,多有大作巨献!
(下一篇:揭开“中华父亲山”36亿年的盖头来!)
吴宪领简介:
吴宪领,男、汉族、1951年11月生、河南省项城市人,中共党员,大专文化;系中国作家协会诗歌学会会员、中国教育学会实验分会员、河南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经济文化专家团成员、炎黄文化研究会会员;曾任人民日报社《市场报》河南工作站副主任、《法制与新闻》杂志河南釆编、中国报道网釆编、河南电视台睛彩栏目“百县巡演”总执行。现任中国雷锋报联络部副主任、河南父亲山文化有限公司法人代表。
原创主要作品:中国第一部《中华父亲山》、《速记中国》,被北大、清华、国家图书馆收藏,新华社、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教育报、中国新闻出版报、大河报、教育时报、文化时报等20多家媒体报道。已在编审待出版原创千诗集《中华颂》、《中外历史地理速记歌》。拥有国家著作权证书原创作品16部。
先后在人民日报、工人日报、经济日报、解放军报网、河南日报、大河报等各级主流媒体发表新闻、论文、诗歌、散文、报告文学等800多篇首)。
主要社会活动:曾参加国务院对外汉语办、国家教育部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世界汉语大会”,中华爱国工程联合会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的“中华爱国文化高层论坛”,在北京大学作文化创新主旨演讲,由河南省人民政府推荐,以我原创千首诗歌为内容,为北京奥运会创意策划“中国文化千米长卷”;为宣传我创意策划的“中华父亲山”,在全国首次进行“我的爱国文化万里长征”,人民网、新华网、中新网、凤凰网等60多家媒体向国内外报报道。多次参加河南省举办的嵩山文化论坛,2013年全国两会期间,在北京受到省委、省政府多位领导接见。
(详情请垂询河南父亲山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法人代表吴宪领,电话微信:18839461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