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帘暮雨——读漆寨芳长篇小说《水帘洞传奇》有感
康金玲
长篇小说《水帘洞传奇》称得上是一部奇书,取材于民间传说麻线娘娘的故事以及拉梢寺、千佛洞的历史故事,以武山水帘洞石窟群为载体,用章回体小说的艺术形式,从宗教的角度直刺人性深处,向灵魂进发。现实与传说相交杂,将风物附于故事,人神佛融于一体。其间,神与人、仙与魔斗智斗勇;爱与恨、舍与贪轮番上演;战争与和平、欲望与尊严交织呈现。既展现了一个多姿多彩的神话世界,又演绎着一个又一个浪漫而又伤感的情爱故事;既有波澜壮阔的血腥厮杀,又有缠绵悱恻的情感纠葛。贾连与雪儿的婚姻也可以说是尉迟迥与梨秀珍爱的延续,他俩的圆满结合体现了李道长的宽广胸怀与精神境界,揭示了佛家与道家以人为本的包容性。佛家注重因果,道家尊崇自然,都是劝人修行,脱离尘世之苦,向更高的精神境界努力。水帘洞本是道家驻守之场所,可是信奉的却是佛,由此也体现了中华民族宗教文化的融合性。
漆寨芳给我的第一印象是质朴敦厚、平和谦逊。高挑清瘦是他外在的风骨;忧郁寡言是他历经世事后内心的沧桑。在以后的接触中,给人的感觉虽没有满腹经纶,却也儒雅随和,偶尔还开几句玩笑,显露出他的真性情。他淡泊名利,笔耕不辍,多年来勤奋刻苦的写作,已成为他的生活方式,因此佳作频出。作为本土作家,他的创作不论是散文还是小说,都从乡村出发,写自己最熟悉的生活。关注弱势群体,关照普通人的命运,反映平民现实生活,具有深厚的人文情怀,他以自己独特的视角书写着社会历史的进程。
2018年漆寨芳意外受伤,出院后,我与文友们一起去看望。经历了重创后他性情更加乐观豁达,他感叹生命脆弱人生无常。他说,《水帘洞传奇》历经20多年,至今仍未出版,是自己心头最大的遗憾。此次大难不死,也许是上苍眷顾,要他把想做的事尽快做完吧。可自己伤未痊愈,面对书稿,显得力不从心。听到这里,我不知哪来的勇气,斗胆从漆寨芳手中要了《水帘洞传奇》文稿。20年前我读过20回本的《水帘洞传奇》,现在知道又续写了22回,我是想拜读佳作,先睹为快;另一方面也尽一己之力,帮着他修正几个错别字和标点符号。我感谢漆寨芳老师对我的信任,也给了我一次学习的机会。
我知道在《水帘洞传奇》动笔之前,漆寨芳做了大量的资料搜集,也翻阅了《释迦牟尼传》《金刚经》等晦涩艰深的佛教经典,积累了许多有价值的素材。二十多年来,几经曲折,历尽艰辛,痴心不改,著成传奇。
《水帘洞传奇》语言朴实无华,雅俗兼备。故事曲折动人,引人入胜,以历史作为背景,与当地民风民俗结合。其领域涉及佛教、道教、历史、地理、音乐、武术、民间文学、民俗礼仪等等,既是一部文学作品,又是一部探究渭河流域民俗文化的典籍。
随着全域旅游业的发展,武山水帘洞石窟名胜景点的发掘、整理和研究工作也在不断推进。《水帘洞传奇》虽在25年后的今天面世,却也正逢其时,对弘扬家乡优秀传统文化,开发地方特色文化资源,树立本土文化自信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小时候,我常跟随父亲去水帘洞游玩,显圣池、莲花山、水帘洞、拉梢寺、千佛洞这些景点名胜以及鲁班沟方圆村落流传着的故事,自小就听过不少,尤其是麻线娘娘的传说,印象最为深刻,并且在武山、陇西、通渭、甘谷四县广为流传。如今,水帘洞拉梢寺已被打造成陇上祈福圣地,成为丝绸之路上一颗耀眼的明珠,可以说,漆寨芳老师功不可没。
捧着近日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水帘洞传奇》,那淡淡的墨香让我想起了拜读原稿期间,我曾循着书中的故事去造访水帘洞。记得那是个阴天,行至六角亭时,已是黄昏。不知不觉中细雨轻轻洒落,我欣喜地伸手去接飘落的雨丝,在微风细雨的轻抚中,漫步来到菩萨楼前。这时候,雨渐渐开始淅沥,笤刷树与火棍树在雨水的冲刷下焕然一新。举目菩萨楼,我国著名书画家范振绪先生题写的“西山暮雨”四个大字,遒劲有力,沧桑饱满。再转身眺望,一帘暮雨,远山空濛,一切刚刚好。是的,作为丝绸之路一颗耀眼的明珠,水帘洞终于有了自己的一部传奇,虽然来得晚了点,但适逢盛世,一切刚刚好。

作者简介:康金玲,中学教师,喜爱音乐,热衷于文字,有作品散见于《天水日报》《武山文艺》《润园》《南河风》等报刊杂志及文学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