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山东诗人李德文老师,四天来在《都市头条》连续发表诗文12篇,收获近50万个阅读点击量。其中:热点三篇,五万以上;精华五篇,三万以上;关注四篇,二万以上。可谓成绩显著,反响强烈,来之不易。有读者朋友询问写诗如此成功的原因,我们通过联系协商,作者答应以其自传记叙散文《写给自己的信》(1——8)来回报广大热情读者的关心与厚爱。共用八天分八个章节发表,每天发一个章节,希冀能继续得到广大读者们的厚爱与欢迎!

《写给自己的信》(1——8)
作者/李德文
之二: 上 学
平生忆,最忆是上学。你上学的感觉真好。
万事始于一。第一天去上学,你真有一种向着天堂去飞翔的感觉。
阳春三月,乍暖还寒。你穿上了过年才穿的新衣服。那是用本地布由你娘亲手剪裁缝制的,针线密密麻麻的,朴素而精致,大方而合身。本地布又叫‘百家织’,由百家自种棉花自纺线,送到当地织布匠人的手里,凑够一百家线驮子,排成一排,汇成百家线,用去筋麦面粉浆反复往并排拉紧的纱线上粉刷后晾干,再用手工织布机织出本地布,做成百家衣。在这布这衣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连成一体,互相温暖着,包裹着,抵御着风寒,也驱除着孤独。

你的小学母校离你的家有三里地,从你村下河走出去,翻过蚕场岭,便到了你日思夜想的茧坡小学。去你村招你上学的王来晋老师,菏泽市定陶县任,高挺的个子,在校门口亲自迎接你和同学们的到来,当老师看到你个子不高,却领头排在七人队伍的最前面,笑着拍了拍你的头,似乎是对你从小勇于负责任的一种鼓励。学校不是很大,北边靠近公路,是临沂通济宁的,路北是条河,清清的河水,一年四季唱着歌儿由西向东流去,一直流到当地有名的许家崖水库,去浇灌临沂周围那历史上就负有盛名的稻谷,滋润那片飘着米香的土地。
教室是用土坯砌成的,窗户眼很小,光线有点暗,课桌是长木板由土坯堆支撑起来的,个人自带板凳,黑板很大,是白石灰模抹后加涂黑板粉而成,有个小院不大,可供站队集合转圈跑操用。学校的条件虽不是很好,但对你来说,却像进入了天堂,你那个高兴劲儿就甭提了。
你还记得吗,王老师可是你的小学恩师啊,是他首先对你进行了学历教育和真正意义上的人生启蒙。他是定陶人,满脸毛苔鬍,个子很高,教学的水平也很高,但胃不好,老吃胃药,好在有你师娘伺候着,挺幸福的感觉,在室的东边,还种了个小菜园,你会种菜,有空常去帮着挑水,给菜浇水,老师不让你做还不依。自从你和你的同级同学入校后,你的王老师就教起了复师班。就他一个人,既是老师又是校长,既教语文又教算术,既教一年级又教二年级,可真够他老人家忙的了,你帮他做点力所能及的活儿还不是应该的吗。
你敬老师,老师也特别爱你,教你,培养你。他看到你语文基础不错,就对你的算术进行课外辅导,不长的时间就把一年级所有的算术题讲了个遍,你还算争气,算是学有余力吧,自老师给你补课以后,就让你一二年级的课一块听,作业一块做,还让你当两个年级的学习委员,从各方面调动你学习的积极性,能动性。人啊,往往就是这样,一旦你的内在潜力被挖掘出来,其正面的能动效应是无可限量的;遇上了一个好老师,就如同遇上了人生走向成功的吉祥与希望。
你后来不断成长进步的事实,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在你恩师的精心培育下,你从一年级跳到三年极,又从三年级跳到五年级,又保送你直接升入当时的费县八中初中十级三班学习,五年小学学业你用三年就圆满地完成了。
当时,全国搞所所谓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搞什么“停课闹革命”,但由于你遇上了好老师,你的学业竟没受到太大的影响,这对你的人生来说,可谓是个奇迹。尤其是,王老师看到了你的潜质,让你学习背诵《毛主席语录》和《毛泽东著作选读》乙种本,共580条语录71篇文章,你竟一用功,全背诵下来了,并在全县广播大会上做学习毛泽东著作讲用报告,记得是由县委刘书记把你抱到桌子上对着广播喇叭作的报告。你还先后被老师用自行车驮着,先后到柱子学区、埠下学区、官庄学区、脱衣学区、白鹭学区、新庄学区等地做巡回讲用报告。一时间,你竟成了社会上的名人,一提起你李德文的名字,还没有不知道的,都夸你是学毛著的“尖子”,活学活用的模范呢。
是的,你是以雷锋为榜样,做过一些好人好事,如补桥修路,助人为乐,舍己为人等等,那都是应当应份的,是不足一提的。这时的你,毕竟只是一个小学生啊,有什么好显摆的呢!
不过,你的老师,你的家人,你的父老乡亲,对你可是不薄啊,是他们和她们,给了你生命,给了你教育培养,也给你15岁初中应届毕业学历。你于1970年12月参加解放军,成长为部队的团职军官,由此奠定了坚实的人生基础。你可要永远记住这些啊,千万不可忘本啊!
至于后来,你先后两次入军校深造,获得双大专学历;后来的后来,转业回到地方,又拿到了法学本科和党政管理自考大专毕业证书,那都是人生“生命不息学习不止”的题中应有之义,在此就不用多说了吧。
李德文,山东临沂人,大学文化,军人出身,检察官退休,自幼喜欢文学,在部队和检察机关工作时即有比较多的文字写作经历和文学创作作品发表,曾做过军报和检察刊物特约记者,还兼职过文刊编辑,特别是退休后仍笔耕不辍,尤其诗歌散文创作迈上了新的台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