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阳树下凄凄雨,点点关情夜不眠
——说冯柏乔《为荆楚疫情夜不能眠》
文/竹林野老
庚子新春,一场突如其来新冠疫情,使山川蒙难,日月含悲,肆虐的疫魔牵动国人心。作为世界杰出华人、中华两岸四地文化交流总会会长、著名儒商、书法家、诗人、金科伟业董事长的冯柏乔博士,在这场举国同心抗疫的伟大战斗中,他和他的公司率先垂范,为抗疫斗争捐资捐物数百万元之巨,并写下了“多难自当兴富国,无饥岂可益贫身”,“自愧无才为扁鹊,铺天疫劫一闲身"以及“汉阳树下凄凄雨,点点关情夜不眠"等感人肺腑的诗篇。现在我们就来说说冯柏乔博士的《为荆楚疫情夜不能眠》这首佳作。

为荆楚疫情夜不能眠
冯柏乔
爆竹稀疏送旧年,
绸缪几已付寒烟。
汉阳树下凄凄雨,
点点关情夜不眠。

爆竹稀疏送旧年。乍看是一句平淡无奇的句子,但在我看来却是一句平中见奇的好句。奇在何处?此句之奇,全在“稀疏"二字也。何哉?且听我说来。中国民间大凡逢年过节或喜庆日子,都有放鞭炮的习俗,特别中国最大的传统节日春节。往年的春节,都是爆竹声声,喜气盈盈。何谓“爆竹声声"?爆竹密集连续也。何谓“爆竹稀疏"?爆竹少也,零星几声也。为何庚子春节爆竹声稀疏?概因节前荆楚已暴发新冠疫情,春节那天虽然国家尚未启动一级响应,但疫情已给喜庆春节蒙上了一层沉重的阴影。故人们在送旧迎新中已没有往年的热烈祥和喜庆,只有零星几声爆竹,显示已经过年了。看似随便的一句“爆竹稀疏送旧年”,恰恰是诗人的在遣词造句中的匠心独运。“稀疏”一词,包含了丰富的含义,为全诗的展开,在基调上作了很好的铺垫。一首诗的成功与否,起句极为关键,起得好,总领全篇,如同一出戏,名角出台,绣簾揭处,一个亮相,丰釆精神,能把一下全场“笼罩”住。这个“稀疏",决非随意为之,而是诗人的慧性灵心,情肠意匠。

绸缪几已付寒烟。绸缪,字面上的意思是未雨绸缪的成语宿写。是指下雨前修整好房子,做好预防工作。但诗人所要表达的意思是,年前已制定的很多新年计划,准备要做的很多事情等。寒烟,寒冷的烟雾也。如古人之“阳陆团精气,阴谷曳寒烟",“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极目江天一望赊,寒烟漠漠月西斜"等是也。而先生这里的“寒烟"是有多重的含义,除了是“寒冷的烟雾"这层意思外,这个“寒烟”,应是象征疫情。这个烟,可以有多种修饰,如烽烟、硝烟、霾烟、云烟、津烟、柳烟等等,但那个烟都不如“寒烟”贴切。烽烟、硝烟、霾烟等过于写实,而寒烟却是虚实兼而有之。一句“绸缪几已付寒烟",原来准备计划,原来准备要做的事情,都被这场突如期来疫情打乱了,都几乎付之东流了!多少无奈,多少悲伤,都尽在一“寒烟″之中。这也可以说是意境中的“空灵"吧。

汉阳树下凄凄雨。汉阳树,典出唐人崔颢的“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也有说是湖北汉阳区凤凰巷有一棵530余年树龄的古银杏树,因树高大无比,遮天蔽日,故称汉阳树。其实崔颢诗中的汉阳树,并非一棵具体的树,而是看到很多的树。但因崔颢的《登黄鹤楼》这首千古名诗,汉阳树而流传于世,并与鹦鹉洲、黄鹤楼等都可以指代武汉。“凄凄",悲伤貌,凄凉貌。“凄凄雨",寒冷哀伤之雨也。修饰雨的词很多,潇潇雨、濛濛雨、绵绵雨、细细雨、微微雨、霏霏雨、淫淫雨等等,但全都不如“凄凄雨"形象贴切和到位。因疫情阴霾笼罩下之武汉,封城闭户,一片肃杀悲凉的气氛。故用“凄凄雨"是何其精准凝练之词!“汉阳树下凄凄雨",这是武汉的凄风苦雨,但又何止是武汉啊!这时,全国乃至全球都笼罩在这新冠虐疫的凄风苦雨之中了!在诗意上,这句是承上启下,上承“寒烟,下启“不眠"。绝句中的转句至关重要,如同人之腰,腰之不硬,人之难立。转句的最好手法是与前句的诗意要藕断丝连,这一句乍一看是与前句有点脱节,此是“藕断",其实是与前句是暗含关联。因“凄凄雨″是由“寒烟″而来。这种手法,正是“藉断丝连"。

点点关情夜不眠。这是从郑板桥“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这首诗脱化出来的诗意。郑板桥听到的是萧萧竹声,而先生听到的是凄凄雨声。冯柏乔先生是一位具有大爱精神及浓厚家国情怀的儒商和学者,平时乐善好施,为慈善事业捐资无数。其金科伟业的企业精神也是“丰财富德,利己惠人"。大灾面前,冯先生和他的金科伟业率先捐资捐物数百万元之巨。所以,当江城告急,疫情笼罩全国之时,这位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爱国儒商,怎能不“点点关情"呢?怎能不心急如焚,彻夜难眠呢?“点点关情"这一词用得实在是好!这“凄凄雨”的每一滴,都似乎洒在诗人的身上,都牵动着诗人的心灵!它是诗人感情的真实和自然的流露!决不是一些文人的张腔作势,无病呻吟!“汉阳树下凄凄雨,点点关情夜不眠",是一种流水对。如同“起打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一样,一气贯下。这样的诗句,非高手莫能为也。

这首小诗,无一难僻字,化典无痕,感情真挚。整篇语言通俗,自然流畅,毫无雕琢、造作之处,音节也十分和谐圆美。在章法上,是顺序而下的写法。第一句“爆竹稀疏送旧年",交代情景、环境,气氛,关键词为“稀疏",为全诗定下了基调,是“起”;第二句“绸缪几已付寒烟",因疫情所致,故原来很多计划,很多要干的事情,都因疫情而被打乱,都干不了,都付之“寒烟"了。写出事件,显示问题,此是“承″;第三句“汉阳树下凄凄雨",承上启下,上承“寒烟",下启“不眠"。这是“转";结句“点点关情夜不眠",与转句是流水对,这个“点点关情″来自于上句的“凄凄雨",在诗意情感上一层推进一层,在结句达到高潮,成为整篇精彩所在——“合"。在艺术上,这是由低而高,逐步升高,高潮顶点放在最后的手法,先生这首诗正是这种手法的典范。
一首诗是否好诗,其衡量标准是:情真、意新、词美、律工。先生这首《为荆楚疫情夜不能眠》,依我看已基本具备这些要素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