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风拂槛露华浓
——读《小韩庄》的一点思考
文/刘德庆
《小韩庄》已付梓成书,此时此刻它已摆放在小韩庄人的书桌、案头甚至是柜底,它俨然已成了小韩庄人的珍藏版,成了小韩庄人的传家宝。
当下的小韩庄,已随着《小韩庄》,引起了各界人士的关注;同时也引起笔者——一名教育工作者的思考。
思考一
城市是多少人梦中的天堂,城市是多少人心中的向往。自1996年以来,我国城镇化进入加速阶段,每年新增城镇人口约2000多万人,平均城镇化水平提高近1.5个百分点。而进入新世纪近二十年间,我国 城镇人口已经超过7亿人,城镇化率达到52.6%。快速城镇化,正在彻底改变中国的落后面貌,让越来越多的人摆脱贫困;快速城镇化,让更多的农村人涌入大中小城市去生根去繁衍;快速城镇化,也让更多农村成了空心村,让更多的老人成了守望相助的空巢一员,也让更多的孩子成了令人关注的留守儿童;快速城镇化,也使90余万个村庄消失在这进程中。
因此有政协委员提议古村落保护刻不容缓。我们要知道自己是谁,要知道自己往哪里去,实际上更重要的是要知道自己从哪儿来。保护古村落就是保护我们的的根;保护古村落,就是保护我们的地域文化,保护我们的优良的传统,保护我们厚德的家风。我不知道,我们熟悉的小韩庄会消失在哪一天,但我知道每天全国有几百个村庄在消失。在此背景下,谁还能守望我们的家园?谁还能固守我们的土地?
期盼着,能有更多像本书作者李义福、韩春奎一样,去为家乡立传,去为村庄留痕,去为族人谱曲。书写更多的济危扶贫,倍受赞誉的韩江庆;讴歌更多的孝老敬贤,心存善念的韩富奎;赞美更多的立志报国,忠孝两全的韩春奎;认识更多的兄弟情深,撼天动地的韩美成;了解更多的背井从商,反哺家乡的赵玉合。让我们这些如星星般分散在祖国大地上的千百万个古村落永恒常在,不至于让林立的钢筋混凝土们挤走了乡音,不至于让南飞的候鸟大雁们带走了乡愁。
思考二
血浓于水,故土一直是游子们的牵绊,家乡永远是漂泊者的乡愁。忘不了童年时,故乡玩伴带给我们的快乐;忘不了放学回家邻居大娘给的一碗热水;忘不了离家求学时父辈的叮咛嘱托;忘不了外出工作时妻儿的泪眼婆娑。怎样为家乡留住根脉?怎样为故土传承佳话?
我觉得,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义不容辞。我们可利用我们的优势和资源,拿起自己的笔,走近村落,“把酒话桑麻”,了解村民的疾苦,反映人们的心声,还原真实的故事,发现闪光的心灵,让我们的村庄也像小韩庄一样立体起来,完整起来,延续下去。我们可以先从编写家史写起。我们生于斯,长于斯。对我们祖上有着无尽的怀念;对我们的父辈有着美好的祝福;对我们的晚辈有着无限的期待。拍摄下他们的音容笑貌;记录下他们的生活历程。也可以是一本书,一顿饭,一棵树;乃至一次谈话,一趟出行,一件衣服,一封家信,一座老宅。均可入题,小中见大,窥一豹而知全身。传承家风,树立英雄;弘扬正能量,讴歌新风尚;以告慰先祖在天之灵,以启迪后人继往开来。
思考三
教育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我们每天面对着千家万户的孩子们。每一个家庭都是这个社会的细胞;每一个孩子是每个家庭的缩影。每个幸福的家庭都有相同故事;每个不幸的家庭有着不一样的辛酸。怎样让孩子们融进自己的家乡?怎样让孩子们记住自己的乡情?
可参考以下建议:利用班级的作用,开展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说说我的家”,“夸夸我的爸爸”,“为妈妈点赞”;每人学唱一首爱家乡的歌曲,比如《在希望的田野上》《我热恋的故乡》《乡间的小路》并组织一次“爱家乡”小型歌咏比赛;为全家人拍一张全家福,发到班级群里,比一比谁的摄影技术高,比一比谁的家庭成员最多,比一比谁家的老人最高寿可设置“最佳摄影奖”颁发给孩子们;制作一份家庭档案,介绍自己的家庭成员,特别要写清楚每个成员的名字、出生年月日、籍贯、出生地、属相、星座、职业、学历、爱好,已去世的家人还要写清逝世纪念日;写一篇小报道,写一写自己村子来历,人口数量,土地使用情况;找到自己村子老人,听听他们讲一讲村子传闻轶事;在自己家中找一张老照片,写一写它的来历,以及它背后的故事;搜集一组方言俚语,并按称谓、时间、动作、牲畜、鸟类、昆虫分门别类整理,记住乡音;创作一首诗歌,长短不限,现代古体不限,主题表达对家乡的热爱;向家长的老人咨询,完成本家族的世袭表,了解自己家族的繁衍情况。
相信每一个孩子都会是家乡根脉的传承者;每一个孩子都是故土文化的奠基人;他们笔尖下的乡情、他们镜头中民情,将会编制一副宏伟的中国情。
《小韩庄》,带给我的震撼是巨大的;《小韩庄》,带给我的思考是深远的。此时此刻,我仿佛听到了小韩庄里那些老乡们在向我侃侃而谈,诉说着小韩庄新的故事;我又仿佛听到小韩庄外的更多父老们在向我倾吐真情,编织着更多美丽的梦想……
2020.3.15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