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是个小小的萤火虫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手记之一
作者:翟柏坡
洛宁县杨坡乡地处山区,17个行政村,33个自然村,64平方公里。如果把这17个行政村走一遍,约有100公里的路程。十几年前,这里村子散,路也不好走一一大路少,山路多,还有上三个大坡蹚二条河。这可苦了乡里的邮递员,老邮递员骑自行车长年奔波,屁股上都磨出了茧子,后来骑上了摩托车,工作稍微轻松了些。2003年秋,乡邮递员撂挑子不干了,一是嫌工作苦;二是嫌工资低,月工资才300多元。
工作停了,乡邮政所领导找了几个人,都说要出去打工,急的上了火。乡政府有个人说,可以让麻延村的杨志敏来试试?

麻延村位于杨坡乡的东北角,当时全村有三百多户人,大都住在一条大沟里的窑洞里,上坡下坡就像脚和鞋把这里人绑定在一起。杨志敏家住村东,兄妹三人。父母长年累月忙在田里,打小志敏就担起了烧火、放牛、割草、带弟妹的活。长大了,生活给了他一身坚硬的筋骨。多少了夜晚,田野里山路上,他看到那小小的萤火虫,闪着微弱的光亮,引着他回家。多么可爱的小东西!哪怕发出的光再微弱,也要给人带来光明和希望。萤火虽小,但在他幼小的心田上种下了美好的种子。
听到有人捎信到乡里一趟,他刚好毕业在家,想去试试。邮政所的领导介绍了工作情况和工资待遇,他听后也觉得这活不好干呀!
他闷闷不乐的回了家,给父亲说了说领导的话和自已的想法。父亲沉思了一会儿,说:“出去打工肯定挣钱多些。但老辈人说`狗守夜,鸡打鸣`,啥事都能有人干呐!人一辈子,只要你认为走的是一条正道,就应该努力把它走好,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一
那年初冬,杨志敏到杨坡乡邮政所上班,成了一名人民邮递员。他骑着所里的自行车,像只快乐的小鸟,穿行在家乡的大地上。那洼一片柿子红,这坎一丛枸叶绿,他都觉得是这样的美好。天冷了,树叶落了,他熟悉的萤火虫早已藏起来,他摘下几颗酸枣含在嘴里。
一回到家,他兴奋地向家人说着第一天的工作感受。一吃过晚饭,志敏说跑了一天腿疼腰酸,急着睡觉。父亲说:“工作上的困难才给你捎个信,天再一冷,下了雨,咱这坨的路上结溜冰,难走着呐!如果到夏天,在塬上走,头顶又是闪电,又是炸雷,挺吓人的!你要思想准备……这么远的路,骑自行车不是事,等下个月秋粮卖了,买辆二手摩托…"
他听父亲说着,迷糊迷糊睡着了。
很快进入隆冬,他在路上顶着凛冽的风急驰,脸如刀割般地疼;手脚已僵,方向盘一歪,刺溜一声撞上了地崖。
2006年的夏天,连下几天暴雨,通往窑头村的道路泥泞不堪,还要过一条河,急流翻着浊浪。这时,县法院有一件专递必须及时送达,路人都劝暗流湍急,过河危险。杨志敏用塑料袋把专递封好贴在胸前,挽起裤管,在水中一点一点往前挪,衣裤已被打湿,但塑料袋上没沾一滴水。上了岸,他又踏着裹脚的泥泞走了两公里。当专递交给收件人时,他已成了泥人。
2016年秋,连雨下了一个多月,年久失修的杨坡桥被冲塌,使连接多个村庄的交通要道被隔断,由于自然原因,邮件无法按时送达,有人给他说这谁也没门。一大早,杨志敏推出摩托车,披上雨衣,盖好邮件,冒雨出发了。他卸下了车前瓦,绕道经过宜阳县三乡乡的后院、坡头、西王,多跑了四十多公里,才能把邮件送到,终点就在眼前,可绕着一圈可以说远在天边。
2018年2月14日,大雪纷飞,天地间苍茫一片。过去熟悉的道路,似乎陌生了许多。他孤独地骑行着,只闻咯吱咯哎车压在雪上的响声。送完邮件,在回家的路上小憩,他在手机写下了一首小诗;情人节里雪中行,不见情人游雪景。艰难时节学松柏,风雪归途如常行。
路有坦途有坎坷,有时跑不少冤枉路。
有的邮件地址写的是个大村名,大村还包括附近不少小村,他一村一村问。有的邮件写的是学名,村里很多人只知道小名,都说不知道。这得跑东跑西,刨根问底。村大的,邮件上写的重名的不少,他在村里一家一家核对。看到他忙得团团转,都说这活真不好干。邮件送到了,收件人没在家。一打电话,说在地里干活,让他送到那里;还有的在外边有事,隔两天再送来。不管遇到什情况,他总是和颜悦色,没起过高腔,没动过怒容。
杨志敏干了16年,行程近20多万公里,投送报刊200多万,邮件50多万。
20多万公里!等于绕赤道好几圈。杨志敏说,这几年交通条件好了,环境美了,人也文明多,工作起来轻快多了。

二
参加工作以来,他骑坏了三个摩托车,前两年又开上了面包车,两轱辘换成了四轱辘,不怕雨淋日晒了。刚骑上摩托车那会,他一加油门,耳边呼呼生风,“绿衣使者”的自豪感油然而生。那股热乎没有多久就慢慢凉了。每天都用车,打不着火、扎胎、刹车不灵等毛病常在意想不到的时间和地点出现。有时车抛锚在荒野上,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他只好推着车走,上了一个长坡,他的衣服都能拧出水。刚开始他骑术不精,翻过车,撞过崖。冬天过河,把控不好两脚插到水里,冷得刺骨;夏天路滑,摔得泥水满身。
过了一段时间,杨志敏在车上装上了工具箱,内放胶水、挫子、扳子、火花塞、气筒等。车有了毛病,他开始学着修。他说,现在补一次车胎,不会超过10分钟。这里的老百姓说,路上车坏了,遇到了杨邮政,算你运气好,他会帮你的。
他对路况越来越熟悉,车技也在一天天提升。过河如燕子掠水,上坡似猛虎上山,又快又稳。志敏说,走雪路走泥路,一是要稳住速度,不能过快也不能过慢;如前面有情况,应提前松油门,最忌到跟前踩刹车。有人胆怯骑着车过河,走泥路,碰到他,常找他代驾。2018年秋,阴雨连绵,有一段下坡泥泞路时,一小青年不敢过在坡头徘徊。他刚好路过,得知情况后,答应代驾。小青年拍了个不到10秒的小视频发到了网上,不到两个小时,点击量超过万人。很多人亲切地称他是“最美的邮政哥"。
杨坡乡邮政所正对着大街,周围都是商店。随便问一家,说的内容大都是杨邮政细皮嫩肉,戴个眼镜,像个大学生。一大早先检车,再查送的报刋和邮件,特认真。装入邮袋的东西,对照清单,做到准确无误,分类合理。重要的邮件装进肩挎的皮包里。邮袋的口用绳系好,他拉一拉。皮包的拉锁拉上,他再用手按一按。天气不好,他还要用塑料布把邮袋包裹得严严实实。围着车至少转一圈,摸摸看看,看看摸摸才启动车子。
用心加细心,才能使自已邮递的东西零差错。

三
刚参加工作,一见杨志敏过来了,都叫他"小扬"。十多年过去了,人们唤他“杨邮政"。时间长了,他和这里的好多人,成了熟人和朋友。他们知道杨志敏喜欢读书看书,有的说些家务事,让他评评理,拿拿主意;有的向他询问些致富和打工信息;有的孩子报高考志愿,希望他能指导一下……乡亲们对幸福生活的渴望,深深打动了他。做读书做笔记,收集实用技木和打工信息,到县城向专家请教。他说,没办法,我也是一边批发一边去卖。
乡亲们最朴实,真心对他们好,他们给的的爱使他感动。杨志敏说起他和乡亲们的事,眼睛里泛起泪花。
郭头村的胡金才,当过兵,转业当了工人,退休后回了老家。他的退体金,企业要每月都要往杨坡乡发一张汇款单。杨志敏一接到汇款单,就抓紧送过去,慢慢成了熟人。后来,退休金由汇款单变成了银行卡。胡老汉嫌跑老远取钱麻烦,就把银行卡交给杨志敏,并说出密码。"这不合适吧?“志敏再三推辞。"孩子,我信你。"顿时,一股暖流在胸中迸发、激荡,让他难以自持。
老伴去世后,胡老汉孤孤单单的一个人。杨志敏来一次就心痛一次。能不能多来几次陪老人说说话,干点话。他灵机一动,给老人订了一份《老年生活报》,这样隔一天送回报纸,就能和老人见面。
老人多次留他吃饭,都被他婉言谢绝。有次,他去送报,刚好老人在舀饭。老人见他要走,一把拉住他,"今天把这碗饭吃了,要不然,我真怪了!"杨志敏只好坐下,老人端来了饭碗。他吃着吃着,筷子一拨,发现面条下面卧着四个荷包蛋。看来,今天老人家是早准备好了。
可以说他和这里的许多乡亲由朋友慢慢成了亲人。
乡亲知道他啥时候到村里来,没有啥生活用品,会给他提前通个电话,来时给小孩捎箱奶了,捎包盐或捎包醋等等,他都一一记下。他开的面包车窗子大都敞开着,为了让乡亲们看自已需要的东西。

乡亲的家,成了他“驿站",那里有暖心话和他婉拒的诚意。
党和人民没有忘记他,给予他"洛宁县道德模范""河南省优秀投递员""中国邮政集团公司“五星投递员”等众多荣耀。
他说,只想当一个小小的萤火虫,在这片大地上发出自已的光和热。

作者简介:翟柏坡,微信名:般若,洛宁县第二实验中学教师。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洛阳市书协会员。百余篇作品见于《牡丹》、《洛阳日报》和微信公众平台。立志写好洛宁的山水,讲好洛宁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