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 诚不以富,亦祗以异
《论语·颜渊》12.10: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诚不以富,亦祗以异。’”
《论语·季氏》16.12: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民到今称之。其斯之谓与?
朱熹《论语集注》里说:胡氏曰:“程子以为第十二篇错简‘诚不以富,亦祗以异’,当在此章之首。今详文势,似当在此句之上。言人之所称,不在于富,而在于异也。”
但也有人觉得错简之说,无足够根据。既然我们看不到原简串在一起了,那么什么样的根据才算足够呢?错简这种推测是不是合理,可以看看文章的字词与上下文是否妥帖,句意是否通顺连贯,文势是否和谐一致。
《论语·季氏》16.12中,“其斯之谓与”的“斯”字,在文中却无所指。“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可“这个”又指什么呢?上文根本没有。因此,人们怀疑此处阙文。况且,齐景公与伯夷、叔齐的例子,正是对照人们所称与财富之多寡无关,将“诚不以富,亦祗以异”放在这一章开头,可以说文从字顺。
子张问崇德辨惑。孔子的回答先谈到崇德,又谈到惑,最后来一句“诚不以富,亦祗以异”,前面的“德”“惑”如何与“富”“异”联系上?下面有几种解释,我们看看有哪种能在上下文里讲得通::
如果她不是嫌贫爱富,也就是必有外遇了。
虽不是富有,也差不多是富有了。
确实不能增加你的智慧,只能说明你的糊涂。
确实不是因为他富有,只是因为见异思迁。
如果不是因为你嫌贫爱富,也是你变心弃义喜新厌旧。
你不去考虑实现富有的大业,不听谏言,而实施一些有悖礼法的政策,导致民不聊生,国破家亡,不是很怪异的行为吗
更重要的是,“诚不以富,亦祗以异”这一句既然是引自《诗经》,按说就应该照顾到《诗经》里的意思,而不能单单考虑在《论语》里勉强解释的通。比如杨伯峻依据朱熹的注释,翻译为“的确对自己毫无好处,只是使人奇怪罢了”,放到《诗经》原文,能否讲得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