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访大寨
文/王明波

初春季节,我们几个作协会员,突发奇想,想去看看当年的大寨现在是什么样子。在当地同行的带领下,驾车顺着太行山脉南行,来到山西省昔阳县的大寨村,火红年代中誉满中国和世界的偏僻山村就在眼前。

停车步行,漫步在平坦的油沙路上,借着夕阳望去,村口高高悬起的“大寨”村牌仍然是那样的红艳,路边的松溪河水潺潺地流淌着,似乎在倾诉着往日的辉煌。走进村子,看见村民们正挥锹扬镐,把过去的老屋推倒重建,那个劲头犹如当年整治“狼窝掌”一样。村委会办公楼上的“重振当年雄风,繁荣大寨经济”的标语格外醒目。

接待我们的是负责大寨宣传工作的吴姑娘,她介绍说:“过去人们蜂拥到大寨来,现在大寨人纷纷走出去,当年的带头人郭凤莲到日本谈项目去了,其他的村干部也在外面跑业务,跑资金,跑项目”。说罢,她便陪我们要到山上先看一看。

站在虎头山上眺望远处,只见整个大寨被落日的余辉染得金黄。鸟儿在飞翔,炊烟在飘荡,老村宅整齐地排列成“回”形,新建的别墅区已经矗立在山坡上,生态环境焕然一新。1964年,毛主席向全国发出“农业学大寨”的号召,大寨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得到了大力提倡,前往大寨参观、学习、取经的各界人士络绎不绝,学大寨的热潮风起云涌,大寨成为全国学习的榜样。
1992年,李鹏总理视察大寨,建议利用独特的人文景观发展旅游业。大寨几经沉浮后,大寨人转变观念,重整旗鼓,又将大寨搞得十分红火。昔日的梯田和七沟八梁全成了森林公园和花木基地,大寨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生态经济联合体。如今,在县委、村委的领导下,大寨人发扬以人为本、协调发展的精神,多方面拓展渠道,增加村民的收入。同时,对环境的保护意识大大增强,“五位一体”得到了很好的贯彻。
在月光的照耀下,我们走下山,来到当年的国务院副总理陈永贵的家。他健在时,曾担任国务院副总理,户口没迁,工资没拿,照样在大寨挣工分。伟大的诗人郭沫若,被他的创业精神所感动,过世后也陪伴这位“农民大叔”安息在虎头山的山坡上。他的儿子陈明珠从昔阳县委宣传部部长的位子退下来后,一直在老屋里写书卖书。他说他的父亲曾是一颗明星,光耀中华大地几十年;他是一个忘我的布道者,在现实和理想中顽强奋战;他以他的方式,将他的故乡“大寨”写满了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国土。
听说南方来人,住在陈永贵老屋隔壁的宋老太忙迎上来。今年77岁的她,身体很硬朗。她取出一张名片给我,上面的职务是经理。当年曾跟随陈永贵开山劈林建设大寨。为建设大寨付出了青春和汗水。在掌起灯的院子里,我们仔细听取她讲述大寨人在旧社会所受的苦难,讲述大寨人过去战天斗地的故事,讲述大寨人抓住机遇发展集体经济的蓝图,讲述了如今的大寨人坚持科学发展观,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武装自己,在改革开放中锐意进取、屡创奇迹的故事。整个大寨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听着,听着,我在想,虽然不少事发生的年代并不久远,可有些真的淡忘了。今天,走进大寨,了解大寨,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临别时,她给我写了大寨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八个字。是啊,风沙吹不老的是岁月,尘埃遮不住的是历史的光辉。当我们抚去历史的尘封,再去审视那个流金岁月中的陈老旧事,大寨和大寨人的精神风貌真实地凸现在眼前。
入夜,住在大寨漂亮宽敞的农舍里,感慨万千,难以入睡,窗外的山村却格外恬静。
王明波,四川泸州人。毕业于重庆建筑工程学院,高级工程师。浏阳作协会员。先后在泸州晚报,宜宾晚报,永川日报,中国供水节报,浏阳日报,长沙晚报,衡阳日报,时代邮刊等媒体上发表作品若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