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相信,这不仅仅是书缘
文/刘德庆
有人说,缘分天注定。
夏津文友有个微信群——“鄃城诗社”。每天闲下来的时候,我都会浏览文友们的佳作来慰藉一天的生活。有天晚上,我打开手机,点开微信,走进“鄃城诗社”,滑动手指尖,就见一个大大的“福”字微信头像映入眼帘。原来是一位叫李义福的文友,转载了一篇署名寒江雁的书评《此心安处是故乡》。凭着自己对故乡一类文字的敏感,便迫不及待的点开了它。
文章介绍了李义福,一位酷爱写作的夏津籍退伍军人,一位离家多年的他乡游子,却为他的故乡编写了一部独特的村史《小韩庄》的心路历程。文字不多却如娟娟流水,清澈而透明,流进心里;内容不长却如蒙蒙春雨,润物而无声,震撼心灵。读罢,便陷入思考?这位眷眷故土情,款款游子意的李义福,给我们展示了一副怎样的亲情画卷?他又记录了鲁西北家乡的哪些乡土风情?《小韩庄》37个家庭都有着怎样的励志传奇故事呢?从《小韩庄》中会给我,一个教育工作者带来怎样的思考呢?想到这里,我就丢掉了一贯的矜持,给群里的李义福发出了邮购书籍的请求。
很快,我的请求就得到了李义福的呼应。我先是得到了《小韩庄》的电子版,两天后我又得到了李义福从省城济南寄来的《小韩庄》的家乡珍藏版图书。当天一个晚上,在故乡的老宅里,读着一个个故乡的故事,倍感亲切和温馨。这些人不就是我的左邻右舍么?这些人不是我的父老乡亲么?我轻轻翻动着每一页文字,看着被自己勾勾画画并做的批注,欣慰坦然之情溢于言表。一个个鲜明的人物,一个个传奇的故事,仿佛就在眼前,亲切而慈祥,朴实而温暖。特别是《小韩庄》作者李义福、韩春奎历经数载,呕心沥血为乡村立言,为农民写传的壮举感染着我;尤其是小韩庄村民无论富足的家庭还是贫寒的农户,那种尊师重教,以教立根,舍家助学的豪情打动了我;更难能可贵的是捧读了义福兄长又接连发来的,全方位,多角度的书评:《幸福的模样》《洗尽铅华方为真》《永不消逝的记忆》《一个军人的家国情怀》《每个故事都是一本鲜活的教科书》《根植血脉的传承》。
字词知冷暖,语言有温度,这一篇篇书评稿,质朴中蕴含着真情,含蓄里凝聚着力量。他们激发起我写作的欲望。我必须一吐为快。又是连续两个晚上,《一名教育工作者的思考——我读〈小韩庄〉》,《一位教育工作者的思考——再读〈小韩庄〉》两篇书评,一气呵成。后来李义福兄长又在选题的角度,内容的取舍,文字的表达上提出中肯的建议。经几易其稿,终带着一丝感动,一种感谢,一份感激的情怀,发给了我敬仰的李义福兄长。并得到他的赞誉和鼓励。我,如释重负。
就这样,我结识了李义福兄长。
李义福兄长,情寄故土,除了为家乡写书立传,并笔耕不辍地撰写了大量平凡的家乡的人,故乡的事。发表在各类报纸杂志。特别是他还著有《绿色风景》《怀念晓博》《红十字方阵》《一生守望》《时光背影》等书籍。我默默的记下了这一本本书籍的名字。盼望着,哪天若能读到这些书那该有多幸运。也是天祝我也,天随我愿。我到“孔夫子旧书网”搜索“李义福”三字,竟发现了一本李义福的签名书籍——《时光背影》在售。这真是老天赏赐给我的珍贵礼物。我毫不含糊,第一时间,一鼓作气,下订单,付款。真得感谢中国当下的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很快,在我小区的驿站里,我见到了《时光背影》。它虽然几经易手,但还有九成多新;封面那深蓝的海水,似乎蕴示书中那一个个不同凡响的故事;“请~~同志指正 李义福 2005.8.1”的亲笔签名,更使我倍感亲切。当天晚上,我就走进了书中。看罢,一个个传奇的故事,让我掩卷沉思;读完,一件件感人的画面,令我哽咽流涕。此时,一份《从〈时光背影〉中走来》书稿又油然而生。
几乎每个晚上,我和义福兄都会相会在微信中。有时倾诉读书的心得,有时交流文章的选材,有时分享书友的佳作,还有时发表一下自己的小感慨。我突然发现,我最近需要倾诉表达的东西有很多;需要整理打磨的文稿也有很多。我知道,这都是同李义福兄长的对话中,激发出的潜能;这都是同李义福兄长的交流时,碰撞出的灵感。
从《小韩庄》到《时光背影》,你说,这仅仅是书缘吗?
2019.3.30于德州中原寓所
本文已被李义福著《小村大书》录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