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雄王杰 14
文/周凤森
(14)
1957年7月,金乡县连降大雨,出现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涝灾害。由于川河满溢,堤坝多处决口,田野一片汪洋。华堌村四周有一道用麦穰和泥而筑起的拦水村坝,但位于村北的生产队仓库及牲畜棚却没有任何防护,洪水滚滚涌来,围住了仓库。生产队的仓库是用泥土砌筑的,一经雨水浸泡,随时都会倒塌。村书记王恩地通过高音喇叭要求各生产队壮劳力赶快抢运仓库里的粮食物资。不足十五岁的王杰也勇敢地随着社员们抢运仓库的粮食物资,不出所料,大家刚刚搬完不久,整个仓库就在激流中轰然倒塌,很快被洪水夷为平地。大雨一直下个不停,河水越来越汹,水位越来越高,不到一天工夫,村里的圩坝也被冲开,大水肆虐着冲进村里,孩子哭女人叫,华堌村立即乱成一团。王杰见状,迅速卸掉自家门板,与父亲一起绑成木筏,然后用木筏将老人孩子送到万福河大堤上。

当王杰路过牲畜棚时,忽然传来一声马鸣,王杰大叫一声,“不好,棚里还有马被栓着”,王杰熟悉牲畜棚内的路,就蹚着齐腰的水向马棚摸索过去,然后解开栓马的缰绳,牵着这匹他曾喂过的枣红马向外走出,也许枣红马从未见过如此大水,惊恐万状中一次次昂头长嘶,然后又挣脱缰绳在水中东闯西荡,牲畜棚前面有个粪池,眼看这马就要掉入池中,王杰非常着急。王杰曾经喂过马,懂些马语,就轻声“吁~吁~吁”地唤着红马,一边大声喊着远方的三叔,“三叔,三叔,快带几个人过来,把红马围住,前面是个大粪坑,别让红马掉到深坑里去”。三叔闻讯后带着几名社员慢慢将红马围住,王杰也“吁~吁”地向马靠近,然后一把拽住漂在水上的缰绳,立即牵着红马远离危险之地,向大堤走去。突然,王杰一不小心滑入路边的深沟之中,这时,枣红马好似有灵性般,一声长鸣,用力摆头向前用力拽拉缰绳,又将陷入深沟的王杰拖了上来。后来,杨玉芹说,“王杰属马,从小爱马,他去棚中救马,马又从沟中救了他,唉,真是善有善报呀”。

这一年,王杰在城关完小毕业,但由于华堌村受灾,村里的学生没能参加升学考试,这样,王杰就暂时辍学在家。这场大雨带来的洪涝灾害也引起当地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为了抗洪防灾,县委县府做出指示,动员金乡全部劳力浚道挖河,华堌村的劳力全部开赴万福河挖泥担土。当时,从河道运土的方法主要将土装入筐中肩挑人抬,王杰觉得,这样劳作效力太低!晚上散工后,王杰就与三叔一起琢磨研制了一款推车,推车中间安装一个木轮,车后边两条长腿,车上面铺上几块木板,木板周围钉上挡板,车子前面有绳索供人拉拽。第二天,来到浚河工地后,王杰就向村书记王恩地介绍这款推车:“王书记,我与俺三叔琢磨了一夜,并赶制了这辆推车。这车子的特点就是装卸不废事,运土量多,比土筐运输又快又省力”。王恩地一边看着推车一边赞许地点着头,“嗯,很好!王杰读了几年书,心中就是有办法,从今咱村也有能人了,王杰将来一定是块好料”。对推车试用一天后,王恩地立即安排各生产队连夜造车,并送往挖河工地,从此华堌村的浚河效率远远超越其它村!由于小车贴着坝面斜坡走,社员们亲切地给这种推车起名叫“爬山虎”,大家更是称赞王杰为华堌村的发明家。

华堌村后来更名为王杰村,村子位于金乡县城正北约一公里处,在105国道西侧。乘车离开县城不久,远远便望见王杰村东口竖着一块巨石,上面刻有三个红色大字“王杰村”。车向西一拐,一条干净平坦的柏油马路直通村子中央。当下已是初春时节,田野里人头攒动,当地农民正在大蒜及表田地里劳作。据介绍,王杰村有四百余户人家,约一千三百人口,其中党员人数超过三十名。走进王杰村,墙面粉刷整洁,街道干净利落。此村与众不同之处,就是大街两边的墙面上非常有序地书写着王杰日记,有的地方还张贴着毛泽东时代的语录标语,令人有种时空回返的感觉。听村里老人讲起当年抗洪救灾的故事,犹如昨日。村民王遵德回忆说,“王杰上学时学习很好,脑子聪明。一回家,除学习外,就给家里帮忙,叮叮当当地干这干那。很勤快,很讲正义,人又忠厚老实,与大伙相处的也很好,他走后,我们都很想念他。”王遵德停了停,拭去眼角的泪水继续说:“1957年涨大水时,乡亲们都困在村里,非常着急。王杰父子就用木板扎个筏子,将被困的乡亲运到河堤高地”。说完,王遵德默默地看着远方,似乎那些往事就在眼前。

英雄王杰 15
文/周凤森
(15)
1957年,金乡县这场百年不遇的洪水随着雨季过去也逐渐退去,但细密的秋雨淅淅沥沥地一直延续到九月底,以致道路泥泞,行走困难。在华堌村近邻有个村叫大孙庄,庄子西头住着一户姓王的人家,因为家中排行老三,村里人都称呼他王老三。王老三的儿子在矿上工作,很少回家,家里只有他和老伴、儿媳三人生活。九月底,王老三的儿媳生了个男孩,家中添丁,老两口高兴地逢人就笑,可没想到第三天,这婴儿突然口吐白沫,浑身抽搐,眼也翻白,小孩也不哭了,这可把全家人吓坏了。王老三慌慌忙忙地借了一辆地排车,儿媳刚生孩子阴雨天不能出门,王大妈就抱着小孙子坐在车上,王老三又用大雨衣顶在老伴头上,然后拉着车子就往城关医院跑。当王老三走到大庙南门时,突然哎哟一声,坐在地上。王大妈焦急地问,“他爹,你这是怎么了?”王老三抱着脚说:“我崴脚了,一步也不能走,疼死我了”,边说着边嚎啕大叫。阴雨天,四周连个人影都没有,望着怀中快要断气的小孙子,真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王大妈坐在车上也大哭了起来,边哭边说:“我的小孙子呀,这可要了咱的命了,这可要咱的命了”,王大妈解放前缠过小脚,平时自己走路都蹒跚不稳,抱着小孩在泥中走路更不可能,老两口就这样一下子陷入困境。

这一天正是星期六。洪水过后王杰家正想整修下房子,就让王杰去城关供销社买件平墙工具。王杰刚离开华堌村不久,小雨就密麻麻地下了起来。王杰就将褂子脱下,顶在头上,向城关赶路。突然,王杰看到路边停着一辆拉车,车上坐着一个老年妇女,抱着小孩用雨衣蒙住头,车旁地上坐着一位大爷。王杰疑惑不解地走向前去问,“大爷,下雨了,您怎么还坐在地下淋雨呢?”王老三见来了人,就像见到了救命稻草,忙说:“小同学,我本来去城关医院给小孙子看病,走急了路又滑,就将脚崴了,站都站不起来”。王杰连忙说:“大爷,你坐这里休息下,我拉着大妈去城关医院”,王老三怀疑地看了看眼前这个小男孩说:“小同学,你能行吗?”王杰坚定地说:“大爷,俺村挑沟挖河我都参加了,拉地排车,没问题的”。说完,叮咛大妈坐稳,王杰就拉起车子,在泥泞的路上艰难向城关北门走过,边走王杰边问,“大娘,咱去哪家医院看病?”,王大妈说:“去城关医院找辛医生,我听说她看小儿病看得很好”,王杰说:“俺也认识她,她是咱县的劳动模范,去俺学校做过报告”。不久,王杰拉着车到了城关医院,放下车就大喊:“辛伯母,辛伯母”,辛医生听到后说:“我在这里,快进来吧”。王杰搀扶着王大妈抱着小孩走进来,王大妈一见辛医生就跪在地上,“辛医生,快救救俺孙子,他不行了”!辛医生急忙检查了下孩子,然后拿出银针,在小孩头部、脚上、手上都做了针灸,不一会就听到小孩哭了起来。辛医生埋怨地说:“好了,现在孩子已无大碍了,你们若再晚来一步,阴阳离决,谁也救不活了”。王大妈感动地掉下眼泪,对辛医生说:“多亏了这位小同学冒雨送来,要不,俺小孙子就没命了,我得磕头谢谢他”,王杰拉着王大妈的手说:“大妈,遇到这种情况,谁都会这样做的”,辛医生赞许地看着王杰说说:“小同学,帮忙就帮到底吧,她小孙子病好了,你帮着去财务柜台上交上五毛钱,然后还得把人家送回家,天不早了,你们交上钱快往回赶吧”。王杰交钱后又把王大妈扶上车,然后拉回大孙庄。

王杰在日记中说:“真正的革命战士就要准备在革命战争中迎接万难,排除万难,不怕困难,经受住各种各样的风浪考验,哪怕是刮起十二级台风来,也要站稳脚,坚定不移地前进。”这就是一个英雄灵魂的真实写照。王杰牺牲后,王杰的童时玩伴、同学、老师、家人以及邻里乡亲们将王杰的事迹汇集起来,竟然成为感动无数青年的精神海洋!今天我们又来到金乡境地,这里河流纵横,湖泊星布,万福河畔青水荡漾,柳杨依依。鲁西南这块古老的土地,曾承载着华夏文明的缗国之风,沉睡着多少英雄豪杰的故事,也凝练着王杰精神的新时代价值。

我们走入王杰村的大街小巷里,似乎有种穿越时空的感觉。这里依然悬挂着五十年前的毛主席语录,在墙壁文栏中还能找到昔时的革命痕迹。一个普普通通的小村,因为有了中华优秀儿女王杰而享誉天下;一个平平凡凡的院落,因为有了英雄王杰的塑像而熠熠生辉。王杰是一名真正的共产主义战士,他“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今天依然呈现出新时代的文化价值。王杰“三不伸手”的高尚情操,带给人们一个风清气正、政治过硬、作风过硬、信念过硬、责任过硬的革命战士形象,王杰同志“在荣誉上不伸手,在待遇上不伸手,在物质上不伸手”,正如总书记所说,这“三不伸手”是一面镜子,共产党员都要好好照照这面镜子。我们走入王杰故里,就是为了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中激活红色基因,激活革命基因,激活传统基因,让更多的人接受红色教育与革命教育的文化洗礼与灵魂再塑。

图片来自网络,旨在传递精英文化!
感谢你的分享,点赞,留言,转发!

三木秉凤先生,本名周凤森,1968年生,山东潍坊营里人,专业法律,道学、哲学、文学、世界古典哲学及战略学爱好者。为遵循中央十九大精神,传承经典文化、延续中华文脉,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素养,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尽自己的一份责任,并于2016年6月组建文化群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于2017年 2月组建了【世界大同文化传媒】这支网络文化队伍,并开展征文活动。团队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初衷,与中央同频,与民族共振,从文化自信走向文化复兴,从文化复兴走向文化繁荣,从文化繁荣走向文化普世!承担起我们文人的责任!
自建队以来,不断地吸引全国各地有识之士加入团队,现已有二十多位主编老师,文章发布于包括新华网、搜狐网、腾讯微博、新浪微博、都市头条等多个媒体。欢迎全国各界有识之士自愿参与其中,让我们这支文化队伍不断地发展壮大!让中华文化光耀四方。
三木秉凤先生微信号:www1836307207

主编简介:汤守玉,网名冰清玉洁,湖南衡阳人。作协会员,各种文学样式皆涉足,作品散见各类纸刊和网刊。现为《三木秉凤文化传媒十一刊》平台主编,微旬刊《大文坊》签约作家。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传承优秀文化是民族的责任和使命。以三木秉凤(周凤森)先生为首的三木秉凤文化传媒创建以来,为弘扬中国民族文化,致力于以文化荟萃智者,广交贤人,为实现世界文化大同而努力奋斗。赢得了民众的赞同。2020年,为了发展壮大三木秉凤文化传媒,期待各界朋友的加盟与推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