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金茂散文选02】小外孙的那些事儿
选自陈金茂美篇
目 录
1. 小雷蒙的感恩节
2. 陀螺转呀转
3. 鸟邻居
4. 让我们去中国
5. 特别客人
6. 落子无悔
7. 外孙的华尔兹
8. 魔法南瓜
小雷蒙的感恩节
家里人都说小雷蒙(Raymond)的运气好,刚插班上学的第一天,就遇到学校组织感恩节“世代薪传日”(Generations Day)活动。校长对我们说,上午10:30举行火鸡午餐会,欢迎家长光临学校跟孩子一块就餐欢度节日。
也许曾在国内当过教师的缘故,我对学校的生活总显出特别的热心。何况这是小雷蒙第一天上学,他才五岁,刚从中国来到美国,又不懂的英语,在学校里过得怎么样,有没有哭鼻子……我担心他不适应新环境,会做出让老师“头疼”的事来。
这所叫Michael C.Riley Elementary School的学校,是美国的一所公立小学。跟中国的一样,这里的孩子基本上也是按“就近免费入学”的原则就读。小雷蒙报名时,我已来过一次,学校的外表看上去不很起眼,单层,红砖墙,似乎跟一般的民房没什么区别。但一走进校内犹如步入一个充满童话色彩的大世界:灯火明亮的大走廊向四面延伸,走廊的墙上贴满了孩子们的照片和他们的“涂鸦”作品;两边的教室一字儿排开,教室不大,没有中国小学摆得秩序井然的课桌椅,而是一张张的小方桌,角落里摆满了与学习有关的智力玩具。
我和女婿女儿按时去了学校。推开玻璃大门,便看见好多家长在排队购买午餐票,每份3.1美元。单看外面停满了各色小车,就知道今天的学校收入一定不菲。我们也各买了一份,将学校发给的“visitor(来宾)”的卡片粘贴在胸前,就往小雷蒙的教室里走去(平时没有校方允许不得随意进入)。
学校里洋溢着浓郁的节日气氛,不时有戴着印第安人头饰的孩子嘻笑着从面前晃过,老师们也穿上节日的盛装,满面笑容地跟我们打招呼。穿过七弯八拐的走廊,我们来到了小雷蒙的教室,谁知已是“人去楼空”,他们都到餐厅就餐去了。我们又匆匆来到餐厅,十分宽敞的餐厅已黑压压地坐满了家长和孩子。我们站在门口张望,小雷蒙班的老师见了立刻站起来向我们招招手。我们见了,立刻向雷蒙所在的餐桌挤了过去。正在吃着午餐的雷蒙见到我们有点意外,接着开心地笑了。我的一颗悬着的心放了下来,他比我预想得要好得多,在家里每餐差不多都要大人喂饭,今天却拿着刀叉独立用饭,单这就让我们笑得合不拢嘴了。我们也去取了饭菜,跟他一块吃起来。所有的饭菜都一样:一块烤火鸡肉,浇上咖喱汁的玉米布丁,金黄色的南瓜馅饼和煮得发黄的豆荚……外加一小盒的牛奶。
饭菜的味道很不怎么样,我是硬着头皮吃完这餐饭的。后来听女儿说,这些简陋的饭菜都是很有“典故”的。感恩节是美国传统的特有节日,它的发端似乎要追溯到17世纪,那时102名英国清教徒因不满英国教会对他们的迫害,乘“五月花”号船渡过大西洋,飘流到今天美国的马隆塞州沿海一带,后在普利茅斯登岸。由于人地两生,生活困难,死于饥寒和疾病者过半。后来他们在当地印第安人的帮助下,垒石筑屋,垦地种粮,终于得以生存下来。这些清教徒在庆幸之余,自然以为这是上帝的恩赐,为了表示对上帝的感激,他们举行丰盛的庆祝宴会,并邀请帮助他们渡过难关的印第安人参加。以后的每年这一天都有类似的宴会和宗教的活动,并一直延续至今。而学校煮得这些饭菜,据说就是当年宴席的再版,带有“忆苦思甜”的意味……这时,我很佩服学校匠心独运的创意,一餐饭都“吃”得这么有意义!
吃过午饭,老师过来带小雷蒙去排队参加下面的活动--看高年级同学自编自演的文艺节目。趁这个机会,女儿用英语向老师了解小雷蒙在学校的表现。老师说,他很乖,表现不错;只是他不懂得英语,没有办法跟老师同学交流。她笑着说,看来她要学一些中文,到时好跟他沟通……这是一位很尽心尽责的老师,有这样的老师,我们就更放心了。临回时,忽然小雷蒙拉住他妈妈的衣角,悄声问道:“‘撒尿’英语怎么讲?”他妈妈一听,乐了,这小子倒很会解决“最急需”的问题,教了一遍,他便牢牢地记住了。
下午四时,学校放学。金黄色的大校车载着欢笑,一路将孩子们送回家。车门开了,小雷蒙背着书包下来了,我和他外婆迎上前去,跟黑人女司机打了个招呼后,就领着小雷蒙回家了。
我们详细地询问他在学校的生活情况,他打开书包,从里面拿出火鸡(感恩节又叫火鸡节)剪贴纸,说这是在学校里老师帮他一块完成的(美国的小学校十分注重培养小孩自己动手的能力,每天都布置有这方面的作业),还学了个“turkey”(火鸡)的英语单词和“Thanksgiving l see…(感恩节我看见…)”的句式。
我想起他妈教给他的“撒尿”英语,便关切地问道:“你今天‘piss’了吗?”他笑了:“是班上的一个黑人小女孩带我去‘piss’的……”啊,怎么是一个小女孩?他见我一脸的惊讶,又解释说:“她带我上洗手间,帮我开门。”我说:“那你有没有好好感谢人家呢?”他马上纠正道:“应该‘感恩’!”我一想:也对!点点头道:“感恩,感恩……”
看来,这小雷蒙第一天上学就收益匪浅呀!
(2010.11于南卡 原载北美《烹·生活》副刊)
陀螺转呀转
“外公,我们来玩陀螺比赛,好吗?”我从一本小说中抬起头,见小外孙雷蒙手里拿着两个陀螺,正满怀期待地望着我。
记得小时候,我玩的陀螺是木头削成的,鞭子一抽,就转了起来。虽简单得近乎丑陋,但玩起来却不乏兴味。“小陀螺,真懒惰,抽一下,走一走…”当年童谣犹在耳边回响。
小外孙拿着的新式陀螺,外形浑圆,线条流畅,原始的绳鞭被一条塑胶齿带所代替,将其插入启动器使劲一拉,那陀螺便落在地上滴溜溜地转呀转。
几十年前的童真倏地被唤醒,我欣然同意。比赛开始,小雷蒙一声令下,我们同时拉动齿带,两个陀螺同时落在地板上,快速地旋转起来。可我毕竟是“新手”,我的那个陀螺落到地板上像喝醉酒似的左摇右晃,不一会儿便歪倒在地上了。而他的陀螺却十分平稳,恍惚间你还以为是站立在地上凝然不动呢。
“第一局,我赢了!”小孩都有好胜心理,小雷蒙也不例外,他喜形于色地喊道。我说:“慢!如果你能回答得了我的问题,就算你真的赢了…”这有点出乎他的意料之外,笑容顿时僵在脸上:“什…什么问题?”我宽慰道:“放松点,这个问题很简单—说说看,这一局你为什么会赢呢?”这似乎难不倒他,挠了挠后脑勺,说道:“我的陀螺能保持平衡嘛!”“All right!”夸赞之后,我又继续引导:“日常生活还有哪些活动需要保持平衡呢?”他眨巴着眼睛:“都有哪些活动呢…哦,骑自行车也要保持平衡呀…”我点点头:“还有呢?”他拍拍脑袋,又想起一个:“上体育课时走平衡木…”我笑了:“那当然,要不怎么称它为『平衡木』哩。还有呢?”…后来他又举出许多平衡现象,诸如:端水时碗要平衡,甚至连走路身体也要保持平衡。小雷蒙不禁惊呼道:“天哪,这平衡也太重要了!”诚然,这个世界一旦失去平衡也就乱套了。至此,我不得不高声地宣布道:“陀螺赛选手雷蒙,以优异的成绩,赢得第一局!”
小雷蒙的“竞技”状态越来越好,一局又一局地跟我比下去,其骄恣与任性亦愈发显现。哦,这可不是什么好现象,我甚至想到“玩物丧志”的警语,必须把他从“沉迷”中带出来…
那陀螺还在地板上转呀转,转呀转,其旋转的样子就像是缩微了的飞碟。我喜欢写童话故事,我忽然觉得那“飞碟”就是一个很好的故事由头。“雷蒙,你看那转动的陀螺多像小飞碟呀!”我把他的注意力引到对陀螺的观察上。他看了一会儿,恍然大悟地说:“真的很像耶!”我进一步发挥我的想像力,竭力在他的面前营造出一片神奇的童话世界:
“周末的夜晚,小雷蒙(我常以他作为我故事中的小主人公)正要朦胧入睡时,忽然发现从书桌那边不断地有蓝光闪动,而且越来越耀眼。他记起来了,那书桌上有一个陀螺,是清晨自己从门前的草地上捡到的,那蓝光就是从陀螺身上发出来的。更惊奇的事情发生了,那陀螺先是在桌面上旋转起来,接着便升向空中。小雷蒙怎么也没想到,他捡到是宇宙里的一个微型飞碟…”
小雷蒙早把陀螺放在一边了,看来他已被我的故事完全吸引住了。
(原载《世界日报》“家园”版,2012年07月06日 )
鸟邻居
刚到女儿家,小外孙就拉着我来到门外的槐树下,指着粗大树干上的一个洞口,神秘地对我说:“外公,那树洞里住着鸟妈咪跟它的baby们…”
我瞅那树洞,不是很高,只要在脚下垫张椅子,就可以一睹鸟baby的“真面目”了。小外孙说地下室有铝合金梯子,比椅子方便多了。
架好梯子。我才登上两、三节,就听见头顶有扑翅声。抬头一看,一只黑白相间的成年鸟,正在枝叶间愤怒地跳来跳去,朝着我发出一声声“严厉”的鸣叫声。
我想它一定是鸟妈咪了。我立即向它挥挥手:“ Sorry ! 哦,我们不是坏人,我们只是想看看你那些可爱的孩子… ”我边说边慢慢地退下梯子。
小外孙不解地问:“为什么又不看了?”
我收起梯子,拉着他赶紧离开:“你没看到吗?那鸟妈咪并不欢迎我们呀!试想想,如果有人不经过我们的同意就闯进家来,你会高兴吗?”
“可它们只是鸟啊!”小外孙还是想不通。
“但它们也是我们的邻居呀!邻居之间不仅要和睦相处,而且还要互相尊重的。你说是吗?”小外孙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从那以后,我们都只是“远距离”地看着鸟妈咪飞进飞出为孩子们找吃的。
鸟妈咪对我们完全解除“戒心”,是在牠们经历了那次“劫难”之后。
那天夜晚,我们正要进入梦乡时,忽然从窗外传来一阵阵鸟的惊叫声。我仔细一听,那声音除了惊恐之外,还满含无奈和绝望!我说:“它们一定出事了!”拿了手电筒,拉起小外孙,就往槐树那儿跑去。
果然,我们看见一条蛇正沿着粗砺的树干爬向鸟妈咪的洞口。鸟妈咪张开翅膀,护住洞口,不停地发出惊恐的呼叫。看到这情景,小外孙有点害怕,我说:“别怕,『邻居』有难,我们不能袖手旁观。来,我们一起帮助鸟妈咪吧!”我让小外孙用手电筒的强光“锁定”那蛇,从树下捡起一根粗大的枯枝,狠狠地朝那蛇摔去。那蛇受到这猛力一击,滚落到地上逃走了。
“好了,没事了,没事了,好好休息吧!”我们若无其事地向鸟妈咪挥了挥手,“Good night !”惊魂甫定的鸟妈咪,彷佛能听懂我们的话,安静了下来。
这件事之后,鸟妈咪看见我们接近槐树时,再也不会满怀“敌意”地盯着我们直叫。它那“滴嘤、滴嘤”的鸣叫声,在我们听来是那样的婉转悦耳,似乎在说“欢迎、欢迎”。
半个月后,我回到了纽约。有一天,小外孙打电话告诉我,鸟baby们都渐渐长大了,那树洞也住不下了,他跟妈妈从超市买回三、四个精致漂亮的“鸟屋”挂在槐树上,现在已有鸟baby住了进去,过得很开心,有时它们也会飞下来跟他一块玩耍哩!
(原载《世界日报》“家园”,2012年5月7日)
让我们去中国
10月,我和老伴返美,小外孙雷蒙也回到了他原来的学校,继续他的“幼儿”学业。
跟往常一样,每天下午四时,他一放学回家,我们就询问他的家庭作业。这是他重返学校的第一天。之前,我很担心他回国半年会“厌学”。谁知他一回到家里,就兴致勃勃地聊起了学校的趣闻,从书包中掏出当天的作业一一学写自己的名字5遍,以及2本课外阅读书籍。
我心上的石块,总算落了地。
这个学校似乎特别重视孩子的课外阅读,要求每个学生一学期要读100本的课外书,并将每天所阅读的书目记录在册,以便学校家长随时查阅。
“这是家庭作业,这是课外书……”小雷蒙饶有兴趣地往外掏。
其中一本课外书《让我们去中国!》(Let `s go to China )立即吸引了我的眼球。
这是一本小开本的图书,全书只有8个页码,以一个小姑娘在中国拍摄的图片连缀而成,既简单明了又不失缤纷色彩,非常适合六、七岁孩童翻阅。
令我动容的是,学校老师的用心之深之细。
据了解,在这个学校里,只有小雷蒙一个中国学生。由于不懂英语,他无法跟老师、同学沟通。试想想,每天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中,将是何等的孤立与无助!
在他重返校园的第一天,给他选择这样一本课外书,无疑是一帖调济心灵的良药。
那蜿蜒雄伟的万里长城、风光奇丽的桂林山水、绿荫掩映下的北京皇城以及背负青天面朝黄土的插秧山民……不仅加深了孩童对祖国的认识,还给了你回归故土的温馨感觉。
这次回国,常会听到亲友提及美国的先进教育,千方百计地要把自己的子女送到美国来接受教育。
我以为,美国的教育先进就先进在“因材施教”上,真正是做到了“一个也不能少”。
而“因材施教”这一教育理念最早就是来自我们中国的呀!它是宋代朱熹在总结孔子的教学方法时提出来的。
在《论语》中就记载了很多孔子因材施教的事例。因为冉有畏缩不前,所以孔子就鼓励他前进;而子路好胜过人,他只好抑而退人了。孔子成功地把因材施教的方法运用于教学实践,这才造就了他“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的鼎盛局面……
“Let `s go to China!”耳畔传来小雷蒙朗朗的读书声。
我想,我们真的要回去重新捡拾起我们曾经拥有的好东西。而这,总有一天,也将成为全世界的共同向往与时尚!
2010/10/28于南卡 原载北美《华星报》
特别客人
笃笃笃。清晨醒来,朦胧间听见有敲窗的声响,心中不免一阵悸动。不是怪物,谁又会上二楼拍打窗户呢?
我悄悄地翻身起床,来到窗边,轻轻地撩开了纱帘。嗬,出现我眼前的是一个毛茸茸的尖嘴脸,粗而美丽的大尾巴正一翘一翘地耸动着。原来又是它这个“特别客人”呀!咳,这么早就搅梦来了——也许它也觉得內疚吧,朝我看了一会儿,就沿着墙边的电线,滴溜溜地向后院跑去了。
打我们第一次搬进这幢房子,它就登门造访。记得那天,我们正在忙里忙外地搬动家俱时,忽然听见小外孙大声喊道:“外公,有一只松鼠跑进我们家了!”我闻声跑去,只见小外孙卧室的地板上,正蹲坐着一只浑身灰褐色的松鼠。它前爪缩放在胸前,耸动着鼻息,晶莹的眼睛怯怯地望着我们。
小外孙倏地关上门,这个举动似一个危险的信号,使它慌不择路地跳上窗台。谁知那窗台的玻璃也是关着,它只好钻进窗帘,这无异于钻进了“死胡同”。
我看到它在窗帘的重围中无法脱身,便心生恻隐,想帮它一把。于是,我戴上皮手套,搬来一张椅子,登了上去,轻而易举就将它抓住了。当我从椅子上下来时,没想到它却使劲地挣扎着,用锐利的牙齿咬我的皮手套。我心想:你也太不知好歹了,我这是在帮你呀!
当我正要松手放它走时,手臂被小外孙紧紧地抓住了:“外公,不能放,我要把它养起来。”从他童真无邪的眼神中,可以看出他是真的喜欢上了这只可爱的松鼠。我感到为难,在美国,人们有保护小动物的义务。因此,到处可见松鼠登堂入室、自由纵横的身影,甚至堂而皇之地活跃于总统府邸……
于情于理,我都不能答应小外孙的请求。也许是情感使然,我的手一松,松鼠便从我手掌心中脱身,跳到地板上,从墙角的一个破洞逃走了。
小外孙见了,坐在地上哇哇大哭。没办法,我只能这样哄他:“你知道吗?这只松鼠为什么要上我们家来呢?”也许我的这个问题太有悬念了,他停止哭泣,擦了擦眼泪,反问道:“为什么?”我微微一笑,继续说道:“它上我们家,是向我们道喜来的,祝贺我们乔迁新居的,是我们的特别客人。”
他静静地听着,似乎有点上心,我又进一步开导:“你说,人家好心来道喜,你却将人家扣留下来,不让回家,这样对待客人,不是太没道理了吗?”他的脸上有了悔意,忽然问道:“外公,你说它还会上我们家做客吗?”我说:“只要我们有诚意,它一定会再来的。”“要怎么做才算有诚意呢?”我附在他耳畔,如此这般地说了一通,乐得他呲牙裂嘴地直称“好”。
几天后,我正在卧室里写东西,忽然听见小外孙在门外惊喜地喊道:“外公,外公,特别客人又来啦。”
我搁下电脑,随他来到后院的屋檐下,朝着他手指的方向望去,不知什么时候,后院的栅栏上(那是松鼠经常通过的地方)钉上一块木板,那上面放着松鼠最爱吃的松籽、榛果和花生等。两三只松鼠正快乐地咀嚼着。
我问:“这是你招待特别客人的地方吗?”小外孙点点头。这时,有一只松鼠特别眼熟。呵,它也許就是我们家的特别客人哩……
落子无悔
从大陆回美,买了副木质象棋。从此每天晚饭后,都要跟小外孙雷蒙博弈一番。
雷蒙今年十一岁,上小学五年级,初次接触中国象棋。而我呢,虽然懂得“马走日,相走田,车炮打横直”等基本规则,但棋艺跟初学者没什么两样。下了一段时日后,便发现雷蒙的棋艺已跟我这个师傅不相上下了。
聪明而又好胜的小外孙,对下棋简直着了迷,每天晩上一搁下饭碗,就粘上我,非得跟我比个高低不可。我以为,下象棋对于青少年来说很有好处,既能够锻炼思维,又能培养空间透视能力,比玩电子游戏强多了。尽管我是只菜鸟,也愿意舍命陪君子,在楚河汉界摆开阵势。一时之间,车飞马跳,炮声隆隆,硝烟弥漫,杀声震天,可我多以落败收场。在为他进步高兴的同时,也看到了他骄纵,心里不免有点酸楚与担忧。
那天他又找我对阵,我却信心满满地答应。这次,我是有备而来。在这之前参加老人活动中心活动时,我特意请教了中心里的象棋高手周师傅,练就了一招“必杀技”。不一会儿,两军相遇,胶在了一起。这时稍有疏忽,下错一子,便满盘皆输。雷蒙驱遣各个兵种,大举进攻;我拨炮跳马出车,步步为营。
“看招!”我把“马”义无反顾地开到了他的“车”前,他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好像在说:“这不是白白送死吗?”殊不知,就在“车”吃掉“马”之后,我的“车”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Kill了他的“车”。
“O ,my God!”他重重地拍了一下腿,长叹了一声,随即一把抢回他的“车”,红着脸嚷道:“我……我不吃你的马了……”这不是悔棋么?我当然不依,觉得有必要给他上一堂“棋德”课。
我开始开导他:“下棋的人必须遵守两条规矩,那就是『观棋不语真君子,落子无悔大丈夫』,你刚才的举动就不是真君子、大丈夫所为……”他楞了一下,问道:“什么是真君子和大丈夫?”对才十一岁的孩子,我只能这么跟他说:“真君子和大丈夫做事都能自觉地遵守各种规则,都是特别受人敬重的人。”接着,我继续开导,很多人爱悔棋,棋子放下了,对方一吃,赶紧去对方手里夺。这事多做几次,必然引发对手的憎恶,久而久之,也就沒人跟你下棋了。其实,落子为定,举手无悔才能赢得对手的尊重。下棋虽是游戏,但要按规则来,在乎的不是输赢,而是过程本身——爱悔棋的人,生活中一定犹豫不决,优柔寡断,而且患得患失。怎么做呢?当你发现错了,错了就是错了,再改无趣也无益,下次记住不再重犯就是。人生如棋,错了,悔之何益?应当反思,错在哪里。今后无论做什么尽可能缜密一些,考虑细致周到,不可草率魯莽。也就是说,应该在做之前想清楚,而非做之后痛苦后悔。认真走好每一步,别为打翻的牛奶哭泣。落子无悔,是一种做事的胆魄,更是一种做人的态度。
我不知道我的这番话,他能听懂多少,只见他红着脸,伸手从棋盘上拿掉那个“车”,对我说:“外公,我们继续下吧……”我笑了。
(原載2015《世界日報》「家园”版)
外孙的华尔兹
午睡刚醒来,就听见卧室的门“吱呀”一声被推开了。抬头一看,是小外孙Raymand站在门口。今天他打扮得特别漂亮,雪白的衬衫,毕挺的黑西裤,抹了摩丝的短发,油光发亮,像鸡冠般凸起。我打趣道:“嗬,今天刮得是什么风啊?”他先是一愣,接茬道:“今晩学校举行Ballroom dancing,欢迎家里人前去观看。”老伴问:“你是不是也参加表演?”他点点头。我和老伴都不约而同地喊起来:“那是必须的呀!”
紧接下来,便是一阵锅碗瓢盆交响曲。我们早早地吃过晚饭,就朝学校赶去。好在学校离我们家只有十来分钟的路程,但等我们赶到时,学校表演大厅里的观众席上已坐满了黑压压的家长。Raymand去了候演室,我们只好在加座席上找了位子坐下。
不一会儿,舞台的灯光亮了,一道红色聚光灯直射舞台中央,身着粉红连衣裙的舞蹈老师宣布舞会开始。话音刚落,表演大厅响起欢快的乐曲,小演员们携着舞伴在各班老师的带领下,缓缓地步入大厅。家长们都站起来向他们鼓掌致意。这时最忙碌的,要数那些参演孩子的家长,他们拿出手机拍照,谁都想一开始就留下自己孩子最可爱的瞬间。我们当然也不例外,眼睛在不停地睃巡着,终于在队伍中找到了小外孙。天哪,他比家里出来时更漂亮,他的脸上敷着淡妆,脖子上系着红领结,特别是左胸前,别一朵淡蓝色的绢花,显得雅致而又帅气。
表演开始了,大厅里不时地迴响起伦巴、恰恰、探戈等乐曲。Raymand的班级被安排在第二个节目,他们表演的是华尔兹。这时台上的聚光灯由红转为浅绿,男孩女孩手挽着手在台上站成了一圈,仿佛置身于春风初拂的原野之中。不一会儿,大厅里响起约翰•施特劳斯《春之声》的轻柔旋律,孩子们合着“嘭嚓嚓”的节拍舞动起来。时而像白帆徜徉在碧波荡漾的湖面上;时而像花苞绽放在徐缓温馨的春风里……我和老伴最关注的当然还是小外孙的表演。说实在的,他和小伙伴比起来,并不算最出色,但看得出来,他跳得很认真很努力。特别是结束时的Take a bow,动作是那样的优雅,优雅得让我感慨万端。是的,永远忘不了那年他六岁,刚从大陸返美,不知从哪儿感染的恶习,平时总喜欢撅起屁股摇摆着,有时还朝人放了个响屁,然后以此为乐地放声大笑……不知为什么,眼前的他,也令我想起格林童话《灰姑娘》里的王子,在豪华的宫殿里,跟灰姑娘翩翩起舞后的鞠躬礼。
诚然,人随着年龄的増长,是会有进步的,但这须有个前提,那就是有股正确力量的指引。在这之前,他就告诉我们,学校里正在开展国标舞训练,他也参加了,练的就是华尔兹。当时他的话似乎没有引起我的注意。现在我终于恍然大悟了:正是这华尔兹,像一把柔韧的刻刀,重新雕塑了小外孙的绅士气质。
(原载2015.4.22北美《世界日报》)
魔法南瓜
那天到老人活动中心,同桌的方姐拿出一个纸袋递到我面前,说:“送给你一个好玩的东西。”我掏出来一看,是個長相怪異的小南瓜。
临近万圣节,大小南瓜纷纷上市。许多人买后,把它镂空,在其表面刻上鬼脸,用以驱鬼避邪。
而这个小南瓜无需雕刻加工,其天然的面相,就是一副诡异的鬼脸。你看它,全身黄绿相连,金色的尾巴高高翘起,浑圆的绿色脑袋微微下倾,彷佛正在水底嬉戏觅食的怪鱼。
当我把它放在书橱的顶上时,马上就被眼尖的外孙雷蒙发现了。“啊,这个小南瓜太……”他楞在那儿,张口结舌,一时找不到合适的词语来形容。
“太什么?”我紧逼不放,想考验一把他的想象力。
“不知为什么,它让我想到杰克的南瓜……”初中生的他,挠着脑袋瓜,喃喃言道。
我知道,杰克是民间传说中的人物。为摆脱魔鬼的纠缠,他便用南瓜雕刻成可怕的面孔,靠它来驱走鬼怪。万圣节的南瓜灯,似乎便是据此而来的。
“这是一个有魔法的南瓜,”雷蒙梳理了一下思路,缓缓地说道,“我相信杰克看到它,一定会把它据为己有。”
“为什么?”我不解。
“因为这个南瓜实在是太诡异了,杰克拥有它就足以吓跑纠缠他的妖魔鬼怪,他还需要在南瓜上雕刻鬼脸吗?”
我承认他说得有道理。而更令我诧异的是:短短几年,美国的文化竟如此深刻地影响了他的认知与观念。
雷蒙出生于美国,刚满三个月就被送回中国,由他外婆和我一手將他帶大。六岁那年,我们移民来美,他也回到了父母身边。
记得那年的万圣节前夕,我带他在小区里闲逛。当经过一老外家门口时,看见草地上摆满了骷髅头,灯柱上吊着死鬼,花丛上蒙着随风飘动的蛛网……再加上灯光音效,确实令人毛骨悚然!
没想到那以后一连几个晚上,他都怕得不敢一个人睡觉。
到了万圣节的那天晚上,社区里刚华灯初放,小孩子们便穿上各种魔鬼服装,成群结队地到各家各户索要糖果。他的爸妈也叫他加入孩子们的行列,他说什么也不敢去。没办法,她妈妈只好从家中提出一盏南瓜灯交给他,并对他讲了“杰克南瓜灯”的传说故事。也许是南瓜灯为他壮了胆,在爸爸的陪同下他还是硬着头皮加入了“小鬼”们的队伍,讨回了一篮子的糖果,让他高兴了大半宿……
“外公,你这个小南瓜能给我吗?”雷蒙抬头问道。
“当然可以!”我欣然应道,“不过,我想知道为什么?”
“我班上来了个刚从中国移民的同学,这个同学跟我小时候一样特别胆小。”他说,那天学校组织参观万圣节文化博物馆,这个同学吓得不敢跨人大门。他想把这个小南瓜送给这个同学,让他随身带着。
“我要告诉他,这是个有魔法的南瓜,有了它,什么也不用怕。”
“嗯,你想得很周到!”我微笑地点点头。
当年的小外孙雷蒙,现在已是个大小伙了,在美国的一所特殊高中就读。他正逐渐走向自主与独立,也悄悄地淡出我们的视线。未来的故事,将由他自己去谱写……
陈金茂,美国中文作协终身会员,美国华诗会会员,21世纪名人网入驻诗人,美国《新文学》编委,世界文化研究院文学顾问,公众号《南飞燕》平台总顾问;【纽约My诗刊】总编;中国音乐文学学会会员,原福建省作协全委委员;出版有历史小说、诗集、儿童文学等著作;作品获福建省政府百花文艺奖和福建文学优秀作品奖,被收入《福建文学三十年》《福建文学五十年》《中国百年新诗精选》《诗歌经典2018》《诗坛——2019》等。
封面图片选自安宁的摄影作品
其它的选自网络,若有侵权请私信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