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生取向话嫁郎
文/李鑫
鸿篇巨著《红楼梦》不仅向世人传递衣、食、住、行等生活场景的微观表象,而且还在宏观上指引人生价值取向,字里行间无不折射众金钗的人生观、世界观。在这部神奇的御制百科全书之中,撷取最夺目的一朵奇葩——人生取向话嫁郞。
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父母与出身,但却可以把握今生的际遇,女孩出嫁,可谓其人生的第二次投胎。因此,自古以来流传那句“生得好不如嫁得好”、“穷养儿,富养女”。难怪白居易在《长恨歌》中有云:“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杨玉环以出众的才华美貌集三千宠爱于一身,有谁堪当“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殊遇?但是在封建礼教森严的封建社会中,遵循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大观园的众金钗又何以主宰自己的命运呢?首先来点击中国古典文学艺术瑰宝中哭得最美的女子——黛玉。
黛玉的前世为离恨天上三生石畔一颗绛珠仙草,为报神瑛侍者即后来的宝玉的灌溉之恩,才上演了一幕惊天动地的宝黛之恋……黛玉与宝玉可谓是“前世有约,今世相逢”。“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词中尽现了黛玉迷离、梦幻、病态、柔弱、动静交融的美丽和气质。黛玉之美,还在于她的才华横溢和浓郁的诗人气质。天生丽质的她,可与比干晒智,亦跟西施靓美,为何却又作出“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葬”的诗句?可惜红颜薄命,可叹终身误。绛珠仙子对绛洞花王的这份情感执著要求是唯一的,而黛玉对宝玉而言却不只是唯一,因此成就了这份独有的心境,缔造了金钗之首的绝世才情。于是就有“花谢花飞飞满天,花落人亡两不知”的感慨;情郁于中才发出“泪眼观花泪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的无限凄凉。黛玉寄住在贾府,“钟鸣鼎食之家”、“诗礼簪缨之族”,她这样一个具有叛逆思想的人,在这种环境中生活,怎能不感到有极大伤悲痛苦和压抑?一首《桃花诗》足以展现灿烂鲜艳的桃花与寂寞孤独的黛玉的倾世之美,一个满怀忧虑、苦闷而又无力自拔的贵族少女形象已根置于研红学友心中。宝玉与黛玉还是心有灵犀的,所以一看就知道“自然是潇湘妃子的稿子了”。令人窒息的贵族生活刺痛了这位寄人篱下的贵族小姐的心,感到未来的不幸,发自内心的慨叹,她要冲破束缚,又要保持贵族小姐的尊严,没有力气撕破封建宗法关系的罗网面纱,因而产生了一种无可奈何的苦闷和忧郁。黛玉把自己的喜、怒、哀、乐乃至整个世界都寄托于宝玉,而忽略了对贾母和王夫人的感情投资,于是酿就了自己的无缘之位,黛玉是封建贵族阶级女性叛逆者的典型代表。

“木石前盟”因黛玉的经营不善而以悲剧告终那么“金玉良缘”又将是怎样的结局呢?封建淑女形象的宝钗,书香继世,自幼接受的是封建女子“三从四德”的教育,信奉的是“女子无才便是德”,她虽是作为选秀女在贾府待嫁,但她真正看中的是与宝玉之间的“姐弟恋”,只可惜黛玉先入为主,并且这位置是无人能够替代的。由于封建道德观念的严重束缚,使她连像黛玉那样痛苦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感情的勇气也没有,在她看来,婚姻大事完全决定于母亲和哥哥,不可能直击目标,这有如摆在她面前的一条无法逾越的鸿沟。但宝钗却能采取迂回的策略,对贾母、王夫人以及贾府上下赢得主动权,为“金玉良缘”进行大量的亲情投资,含蓄地把自己的想法渗透给母亲,最终拥有了自己所向往的婚姻,但那却不是幸福的归宿,因为此时宝玉的心已被黛玉带走。可以说宝钗是封建礼教殉葬品:压抑才情,丧失自我。她像任何人一样希望有美好的生活,可以命运还是把她嫁给痴痴傻傻的宝玉,直到最后宝玉出家。尽管宝玉对黛玉爱得死去活来,终究抵不过黛玉一死的命运,尽管宝玉如何的与宝钗不融合,也终究免不了娶她为妻的结局。宝钗比黛玉更可悲,黛玉至少还大胆地张扬了个性,宣示了自我感觉,体验到了贾宝玉虽然短暂但心心相映、互为牵挂的幸福,虽为情而死,但得到了彻底的解脱;而宝钗的妇德理念确是“相夫教子”、“贤妻良母”、“夫贵妻荣”,这种理念和教条使她成了“为别人而活”,为封建伦理家庭而活!
木石前盟是没有婚姻的爱情,固然可悼;金良缘是没有爱情的婚姻,更觉可悲。我们不难看出:曹公对宝黛判逆精神的热情讴歌,对宝钗重礼教而不重感情的善意批判。
十二金钗中的“元迎探惜”,个个出色,人人夺采,是姝丽之上品,乃金钗之翘楚,但谐音为“原应叹息”。金玉粉饰下的悲苦皇妃贾元春。元春本是贾政和王夫人所生的长女、贾宝玉的同胞姐姐,因正月初一,行排首位,出生固取名为“元春”,元春的“元”可以与状元之“元”联系对看,后应选入宫被加封为贤德妃,贾家因此成了皇亲国戚,元春则成了紧系贾府荣华富贵的大靠山。地位改变让元春的身份也随之改变,为了迎接元春回娘家探亲,贾府修建了气派非凡的大观园,全家上下即便是身为奶奶的贾母,也得对自己的孙女行君臣跪拜之礼。然而这样一个身份高贵、养尊处优、万人景仰的皇妃,却把皇宫大内说成是“终无意趣”的“不得见人的去处”,足以见得元春在帝皇之家既受极权的管辖、也无丝毫人身自由的难以言状的辛酸。
懦弱无能香消玉殒的贾迎春,贾赦之女。在金陵十二钗中,她占的笔墨是极少的几个之一。她文采仅仅是略通文墨而已,她也从不出头,甚至有些怕事。她的父亲,仅仅为了五千两银子,就把她卖给了孙绍祖。而这个孙绍祖,是个彻彻底底的无赖。吃喝嫖赌,样样齐全。喝醉了,赌输了,心不爽了,就将贾迎春打一顿。贾迎春偶尔劝劝他,只招来他的嘲笑:“你是我五千两银子买来的”。懦弱的贾迎春便只能默默忍受,因此,一年以后,正值芳龄的贾迎春便受不了这只“中山狼”的虐待,香消玉殒了。
精明聪慧务实能干的贾探春。探春贾政之女, 生日为三月初三,行列第三,而探春的“探”可以与探花之“探”联系对看,虽然也为妾所出,但是她与迎春却截然不同。迎春软弱,她却不然,连人人畏惧的王熙凤甚至都要让她三分。虽然她与迎春都读书不多,但是她却精明聪慧能干。
探春的阶级观念极重,她虽为赵姨娘所出,但是她却始终坚持称王夫人为娘,从不开口叫赵姨娘为娘。她能干泼辣,不输王熙凤。探春的“探”字,谐音“叹”。叹者,既有惋惜之意,又有称赞之意,惋惜者,原因有二:一是探春恨不能为嫡出出身,正因此故,她常常陷入自卑自伤的沉思;二是探春恨不能为男儿出生,有此之因,她才不遗余力地“兴利除宿弊”,证明“巾帼不让须眉”“谁说女子不如男”;值得称赞她的是其精明之才,高雅之志——“才自精明志自高”,还有花月之貌,金玉之质,还有浩然之气,犯上之胆,还有……

六根清净孤僻冷漠的贾惜春。贾府的四小姐,贾珍的妹妹。因父亲贾敬一味好道炼丹,别的事一概不管,而母亲又早逝,她一直在荣国府贾母身边长大。由于没有父母怜爱,养成了孤僻冷漠的性格,心冷嘴冷。抄检大观园时,她咬定牙,撵走毫无过错的丫环入画,对别人的流泪哀伤无动于衷。四大家族的没落命运,三个本家姐姐的不幸结局,使她产生了弃世的念头,后入栊翠庵为尼。“惜”,谐音“息”。一个息字,正是惜春的秉性和命运,成语“息事宁人”便是惜春性格和身份的最好最妙的概括,先说“宁人”,这似乎与“息事”并举相提,在这里便有了新意,那就是惜春身份的确定。惜春正是宁国府贾珍的胞妹,正如周汝昌所言:她是“寄”居在西府老太太这边的。所以说她的身份是“宁人”不算无故无缘。再说“息事”,息即平息——“火息”正为“熄”,不能起波澜,将一切端倪扼杀在摇篮里,把一切势头掐断在生长期。
放任丈夫贾珍偷鸡摸狗的尤大姐。在尤氏三姐妹中,贾珍的妻子尤氏是大姐,她和另二位妹妹并不是同母,而且她也不是贾珍的原配夫人。进入宁国府还成了宁国府的女主人,这一点对于尤氏来说有点灰姑娘突然变成了白雪公主的惊喜!水性杨花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尤二姐。尤二姐是贾珍妻尤氏的异母妹,是尤老娘前夫所生,后尤老娘改嫁尤家时随来。尤老娘及其两个女儿因贾敬丧事进入宁国府,但除了贾珍、贾蓉、贾琏之外,她们似乎处于与贾府上下不相来往的状态中。尤三姐,尤二姐之妹,尤氏继母的女儿。尤三姐模样儿风流标致,她又偏爱打扮得出色,自有一种万人不及的风情体态。贾珍、贾琏、贾蓉等好色之徒,对她颇为馋涎。但尤三姐不愿像尤二姐那样遭人玩弄,她用泼辣作为武器,捍卫自己的清白。她看中柳湘莲后,就一心一意等他。但因柳湘莲误听他人传言,怀疑尤三姐也是个不干净之人,要索回定礼,刚烈的尤三姐在奉还定礼时拔剑自刎。
大观园里的悲剧是爱情、青春和生命之美被毁灭的悲剧。婚姻不能自己做主,父母包办,没有自主权力,所以封建礼教和封建的婚姻制度和伦理制度,成了曹公所痛恨的和鞭挞的目标。因这种客观因素无法得到真爱和属于自己的幸福,更无法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婚姻目标,最终也只有悲苦爱情和凄惨的人生结局了!
【作者简介】李 鑫 女 1978年生,黑龙江明水人。明水县滨泉中学语文教师,明水县红楼梦学会副会长,明水县散文学会会长。明水才女之一,以咏《十二金钗》800字系列散文赢得众誉。常组织学生参加县里举办的各类文化及公益活动,多有散文、诗词、研红文章类作品发表于县级以上书报刊中。
